- +1
男子自費買51臺脫粒機免費為農民打麥子,回收秸稈防污染


張華強是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上卜落崮村人,今年44歲。初中畢業后不久,他就在當地做起了收秸稈的生意。張華強說,農忙的時候,他開著拖拉機走街串巷的收秸稈,再送到造紙廠、發電廠和養牛場,那個時候沒有收割機,一年下來也能掙個10萬8萬的。圖為張華強在清理秸稈。

收秸稈的生意干了5年后,張華強發現,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農忙時節繁重的農活使大批村民不堪負重。特別是收麥子的時候,因為當地是山區,麥地不成片成行,聯合收割機難以進入,每到麥收季節,當地農民用碌碡在路上壓麥子,路邊廢棄的麥秸到處都是,極易引發火災安全隱患。圖為張華強(左一)在幫助村民脫粒。

而一些農民將小麥秸稈在地里焚燒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張華強發現了這里面的商機,他想,如果買來打麥機,免費為村民打麥子脫粒,他再免費回收麥秸,這樣一是解決打麥子勞動力的問題,二是可以解決焚燒秸稈帶來的污染以及改善農忙時節鄉村的環境,村民們一定會歡迎。圖為村民在自助脫粒。

第一年,張華強花2萬元買了兩臺小麥脫粒機做試驗,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慢慢地,他一邊繼續收秸稈,一邊增加小麥脫粒機,近20年來,他先后購買了51臺脫粒機,花費50萬元。圖為張華強在清理裝載機上的秸稈。

如今這51臺小麥脫粒機,分散放置在東港區三莊鎮、陳疃鎮、南湖鎮,以及五蓮縣街頭鎮等11個小麥固定脫粒地點,在麥收季節,免費為當地村民提供小麥脫粒服務。村民們把小麥拉到脫粒地點,利用小麥脫粒機自助免費脫粒,打完麥子的時候只需將小麥秸稈留下,不用交一分錢,這樣每畝小麥農民可以省下近百元的脫粒費用。圖為村民在自助脫粒。

張華強介紹,當地小麥收獲期持續將近一個月,11個小麥脫粒點,能收7000多噸秸稈,每噸200元賣出。期間他雇用了20多個人,每天的人工費、電費以及柴油等費用一天開支一萬余元,這還沒算機器的磨損費。圖為村民在自助脫粒。

近20年來,張華強每年免費服務當地農民近萬人,農民們不僅少花了錢,農忙時節當地鄉村的環境得到改善,受到村民以有關部門的歡迎,使當地農民、他個人以及社會等多方受益。盡管這樣,仍然有不少村民質疑,認為他得到了有關補貼,不然他為什么要免費服務呢?圖為張華強在操作打包機。

“干我們這個行業的,10個人得有10個人都欠債,掙點錢又投資在了機械上。”張華強介紹說,干這個行業這么多年,從沒使用一分補貼,都是他自費購買機器免費為農民服務,至今還有40多萬元的外債,在銀行都貸不出款來。圖為打包機在將秸稈打包。

脫粒機的淘汰期在三年左右。所以,他一直在一邊淘汰一邊更新換代機械設備,手里看不到錢。“以前我這用的是工業用電,一度一塊多錢。去年政府考慮到我的費用問題,幫我協調調整為農業用電,每度電節省了三毛多錢,給我省下了一大筆費用。”張華強介紹說。圖為張華強在將打包好的秸稈裝車準備運走。

這些年來小麥秸稈的處理一直是一件頭疼的事。小麥秸稈不耐燃燒,如果堆放在一起,因為其蓬松占地面積大,而且還容易燃燒,存在著極大的火災隱患。而且農民不愿意當日常燃料,一般都是采取焚燒解決,過去每到麥收季節,因為麥秸起火的火災事故時有發生。圖為俯瞰打麥現場。

對于一些面積大的小麥地塊,聯合機收割完之后,張華強購買了拾草機,他開到地里將村民們遺棄的小麥秸稈打包回收。張華強的這個做法,減小了火災隱患,改善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較好地解決了這個讓農民頭疼,政府犯難的問題。圖為裝載機在清理秸稈。

“我干的這個行業是一個風險非常大的行業,因為秸稈容易燃燒,這些年來秸稈起火燒壞了一臺拖拉機,裝載機起過兩次火,損失非常大。”張華強介紹,麥收季節每天幾乎都是30多度的高溫,他每天的精神高度緊張,就是為了日夜防范火災。圖為村民在自助脫粒。

張華強說,做這個行業又臟又累,自己沒多大文化,又沒有別的手藝和門路,只能堅持再干幾年,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繼續干這個行業,因為太累了,又掙不了多少錢。圖為張華強在將打包好的秸稈裝車準備運走。(圖文/明之)
關注《新圖視野》打開溫暖視界,感受百味人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