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每一個孩子都不該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里
日前,韓國警方修改了兒童虐待調查標準,“再不聽話把你扔掉”“看看別人家孩子”等語言屬于精神虐待,兒童父母將遭到調查。說的雖然是韓國的事,但估計會讓一些中國父母心頭一緊。
又是一年兒童節,關愛兒童的核心話題又將密集出現。在經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當下,多數孩子不再有物資困乏之憂,但有不少孩子從一出生仍擺脫不了“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人家5個月寶寶就會走了,我家7個月時還沒懂爬行;人家1歲會自己吃飯了,我家2歲時還要人喂飯;人家3歲已會制作電動玩具,我家4歲了還不會拼積木玩具……入學后,比拼還會進一步加劇。
父母愛拿身邊其他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較,是普遍的現象。這個爸媽嘴里的孩子,學習成績、性格脾氣,哪里都好,都可以被拿來反襯自己的平庸,并作為父母下一步行動的參照物。別人家孩子唱歌好,就地給自己孩子報音樂興趣班;別人家孩子說英語溜,就讓自己孩子也學英語;別人家孩子鋼琴彈得嫻熟,就讓自己孩子也學鋼琴……
在某個節目上,一女孩吐槽自己媽媽經常拿自己與學霸對比,自己不堪負重。媽媽則解釋,這樣做不是沒看到孩子的閃光點,而是覺得不潑點冷水孩子會飄起來。而且,自己的對比是很客觀的,是女兒理解錯了,沒有get到重點。自己只是想讓女兒學習人家,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終身受益、事倍功半……最后,女孩被媽媽說得淚崩,哭著跑下了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試圖改變父母“別人家孩子”的思維,真的不容易。
以“別人家孩子”為標桿,或許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掌握不好分寸,動輒把“別人家孩子”掛在嘴邊,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還可能造成這樣的暗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父母看到的只有別人比我強,我再怎么努力變優秀,也還是比不上“別人家孩子”。久了,就對孩子造成傷害,使其產生自卑情緒,成長過程中一直背負厚重的心理壓力,甚至自暴自棄。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韓國的新舉措,或許能給為人父母者一些震動與啟迪。
父母不僅是一種身份,也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學問。一些父母該反思的是,總把自己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那為什么不把身為父母的自己與別的父母對比,進而見賢思齊呢?責備孩子,不如多反省自己花了多少時間陪孩子,自己在教育上付出了多少。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在人生的秩序里,兒童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試問,有多少人真的把孩子當成了孩子呢?還是“恨鐵不成鋼”,拼了命地揠苗助長?父母應該為自己而活,孩子應該為自己而成長。過了這個 “六一”,希望更多的家長明白這一點,更少的孩子免受“別人家孩子”的困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