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利院的孩子是如何接受教育并融入社會的?這里給你答案
在兒童福利院內,孤殘兒童是如何得到照料和教育的?成年后的孤兒,又如何順利走上社會融入社會?
5月29日,上海市民政局首次舉辦“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媒體開放日”活動,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走進市兒童福利院,參觀并體驗這里對兒童的養育照料、特殊教育、康復訓練等。
在社會安置方面,福利院開展了一系列實踐項目,幫助大齡兒童實現“軟著陸”。在福利院生活10多年的李文衛如今在崇明區一家愛心超市工作,而在福利院時,他曾在院內的“學生之家”超市內做了兩年店長。記者從活動中獲悉,截至目前,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己累計有280余位成年孤殘兒童順利回歸社會。
在學齡教育方面,對于因身體原因無法進入社區普通學校的孤殘兒童,福利院專門開設了啟心學校,并成立腦癱康教結合實驗班、唐氏綜合征患兒班,提高患兒生活認知水平。

開展崗位實踐項目
“如果沒有這兩年做店長的經歷,我可能沒這么快就能適應社會。”再次站在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內名為“學生之家”的小超市里,已回歸社會兩年的李文衛說。
李文衛今年29歲,如今在崇明的一家愛心超市工作,已經基本適應并融入了社會。李文衛曾在上海市兒童福利院里生活了10多年。25歲時,他成為“學生之家”的店長,27歲時回歸社會,被安置到崇明區。
“剛開始也有些不適應,但慢慢地我就調整過來了。”李文衛告訴記者,在“學生之家”做店長的兩年,讓他在與人交流、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回歸社會后,他也會經常回來看看。

從一名機構內成長生活的大齡兒童到進入社會安置階段的獨立社會人,這種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往往會使大齡兒童遭遇挑戰。為了幫助他們挖掘自身潛能,實現從機構照料到社會安置的“軟著陸”,兒童福利院積極開展了“大齡兒童崗位實踐項目”等孤兒社會融合工作。
2013年,首個大齡兒童崗位實踐項目——“學生之家”正式成立,通過兒童自主管理、經營的模式,加強了大齡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提升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更大程度地發揮了崗位實踐項目的價值和意義。
在崗位實踐項目不斷深化和延伸的同時,兒童福利院積極對內挖掘潛力,對外拓展資源,先后在院內開拓出后勤維修組、醫務科病房、配奶間等院內實踐崗位,同時對接愛心企業打造崗位實踐基地,為大齡兒童打造更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崗位實踐平臺。
今年,在結合環境共性與兒童個性的需求下,大齡兒童崗位實踐項目又新設“兒童工作坊”子項目,組織兒童開展手工藝品的制作活動,幫助兒童培養興趣、鍛煉技能、挖掘潛能。同時,項目利用“互聯網+”的模式,將兒童完成的手工藝品投入福袋機進行義賣,所得善款重新投入項目運轉。
上海市民政局表示,自1998年以來,本市成年孤兒社會安置工作穩步推進,已逐步形成了市民政局牽頭、全市各區著手落實,各方支持,兒童福利院配合的成年孤兒社會安置模式。

兒童福利院如何對學齡孩子進行教育?
上海市兒童福利院主要承擔本市范圍內0-18周歲被父母遺棄,經公安部門查找后,確認為棄嬰、棄兒的收容和養育。在福利院,對學齡孩子的教育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評估可以進入附近社區普通學校就讀的,便安排到社區普通學校就讀;另一類是因身體原因而無法進入社區普通學校就讀的孤殘兒童,福利院專門開設了十二年一貫制的特殊教育學?!獑⑿膶W校。
目前,啟心學校有學前教育四個班,學齡義務教育階段五個班,同時開展重殘學生園區送教服務,服務學生200余人。
啟心學校堅持“以兒童為本”的服務理念和“全人發展”的社工理念,針對孤殘兒童的教育需求,開創性地提出“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教育服務于全院0到18歲所有孤殘兒童,包括早期干預教育、學前教育、學齡期義務教育、學齡期特殊教育、崗位實踐教育以及社會融合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涵蓋在兒童發展成長的各個方面,包括科學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2014年4月,針對院內的重度腦癱兒童無法進班就讀的特殊性,市兒童福利院成立了首個腦癱康教結合實驗班,班級由9名重度腦癱兒童組成,配備有一名特教教師和一名康復師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分別開設認知、游戲、運動康復課程。
院內為這些重度腦癱的孩子專門制定課桌椅,選用適合他們的康復器具,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課程內容,旨在幫助這些重度腦癱兒童提高生活認知水平,提升生活質量。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孩子們從小組走向了課堂,從課堂走向了游樂場、動物園等小小社會。
除了腦癱康教結合實驗班,兒童福利院內還有一個唐氏綜合征患兒班。據院方介紹,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或智力殘疾。在院內開展特殊教學的過程中,市兒童福利院發現唐氏綜合征的孩子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普遍在身體、智力、語言等方面都要遠遠落后于同齡孩子。但是,他們同樣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渴望。
因此,兒童福利院讓適齡的唐氏綜合征孩子也加入到學前教育這個大家庭中。目前,適齡的唐氏綜合征孩子參與課堂教學的比率保持在80%以上,所有符合條件的學齡前唐氏綜合征的孩子都已按年齡和能力安排到不同的班級接受教育。
由于孩子們長期生活在兒童福利院這個大家庭,對于社會環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非常欠缺。
為此,院內還創設了情景模擬教室,聘請專業的團隊設計和建造了各類模擬社會環境,包括醫院、理發店、快餐店、超市等等,讓孩子們通過最真實、最直觀的方式來走近社會,積極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