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失控的“游戲障礙”,揭開了人類成癮背后的謎樣行為


游戲障礙的特征在于持久性或經(jīng)常性游戲行為(“數(shù)字游戲”或“視頻游戲”)的模式,其可以在線(即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離線,表現(xiàn)為:
1.對游戲的控制受損(例如發(fā)作,頻率,強度,持續(xù)時間,終止,背景);
2.優(yōu)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考慮游戲;
3.盡管發(fā)生了負面后果,但仍在繼續(xù)或升級游戲。行為模式的嚴重程度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yè)或其他重要職能領(lǐng)域嚴重損害。
游戲行為的模式可以是連續(xù)的或偶發(fā)的和經(jīng)常性的。游戲行為和其他特征通常在至少12個月的時間段內(nèi)是明顯的,以便分配診斷,但是如果滿足所有診斷要求并且癥狀嚴重則可以縮短所需的持續(xù)時間。
也許是因為這三條標準過于簡單和模糊,令不少人對「游戲障礙」充滿疑慮,因此引發(fā)的“成癮”討論也是越談越偏。“成癮”本身并非完全是主觀所致,外力的推動和催眠,令人在無意識中沉迷其中。而了解這份外力誘惑下的沉迷機制,對于游戲愛好者和氪金玩家來說,是一個不費勁且友善的自我認知方式,還可以用來幫助解釋「游戲障礙」行為。埃利澤·斯滕伯格在《神經(jīng)的邏輯》中,就以催眠和廣告為例,試圖揭開人類成癮背后的謎樣行為。
1.催眠:意識易受到外部暗示的入侵
諸如催眠、閾下信息(subliminalmessages)和洗腦這樣的外部作用,真的能夠削弱我們的思維和決斷力嗎?這不禁使人想起電影《滿洲候選人》的情節(jié):陸軍中士雷蒙·肖被共產(chǎn)黨間諜洗腦催眠,對方試圖將他用作暗殺工具,以達到顛覆美國政府的目的。
催眠本是臨床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后來卻成了通俗心理學中的一大熱門,還不時為媒體所歪曲。它始終沒有受到正確的理解,也很少得到審慎的科學分析。不過,就像任何曾經(jīng)親身經(jīng)歷或者親眼見證過它的人會說的那樣,首先要明白的是,催眠術(shù)絕對是真實的。
大眾接觸催眠的最常見途徑大概就是觀看舞臺上的催眠表演了。催眠師從觀眾中挑出一名志愿者,并用催眠術(shù)來使他做出或是奇怪、或是尷尬的舉動,并引人發(fā)笑。我就看過這樣一場演出,一同前去的是我的朋友伊森。伊森平時為人古板,那天卻主動要求上臺接受催眠。催眠中,催眠師向他宣布一只獵鷹剛剛飛進房間,并展開翅膀擺出了一個莊嚴的姿態(tài)。伊森的眼光盯上了這只無形的飛鳥,表情肅然起敬。
“大獵鷹又飛起來了,”催眠師接著說道,“這下它落到你頭上了。”伊森害怕得一動不動,目光在底下的觀眾和自己的額頭之間來回閃爍,看到這只想象的動物用利爪抓住自己的頭發(fā),他顯得渾身緊張。觀眾大笑,但伊森毫無知覺。催眠師得寸進尺,說:“獵鷹又起飛了,現(xiàn)在他朝你的上衣飛過來了!”伊森漲紅了臉,滿頭是汗,掙扎著想要趕走襲擊者,差一點把上衣也扯掉了。直到催眠師告訴他獵鷹已經(jīng)飛走,他才終于罷休。表演結(jié)束之后,伊森向我發(fā)誓他真的看見了那只飛鳥,就像看見房里的每一個人那么清楚,他也真的相信自己在與它搏斗。他在催眠引起的恍惚中看見了一只不存在的動物,還和它交了幾手,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2006年,主持人埃倫·德杰尼勒斯(EllenDeGeneres)在自己的一集談話節(jié)目中接受催眠,以幫助她努力戒煙。催眠師先要她說出一樣討厭的食物,她說了黑甘草糖。在使她陷入恍惚之后,催眠師對她說吸煙就好像吃了一大口黑甘草糖。聽到這個說法,她的臉上顯出了厭惡的表情。埃倫后來表示,她戒煙幾十年從未成功,這次催眠終于幫她戒掉了煙癮。
催眠術(shù)還有過一次著名的應用,女演員黛博拉·梅辛(DebraMessing,在電視劇《威爾和格蕾絲》中扮演過角色)曾在電影《幸運牌手》中扮演一位水下模特,當時也請了一位催眠師來幫她克服潛水的恐懼。影片中的梅辛穿一身美人魚戲服,在一口巨大的水族缸里對著口形唱歌,同時和各種水下動物一齊跳舞(這聽起來倒是真的可怕)。她宣稱催眠師幫助她克服了下水的恐懼,使她不慌不忙拍完了這一場戲。
催眠也在軍隊中派上了用場。比如軍方認為,對俘虜?shù)臄耻娛勘┘哟呙撸湍苁顾麄兏虞p易地吐露機密情報。有一項實驗招募了一位意志堅定、記錄清白的陸軍下士作為被試,他的面前坐著一位催眠師和幾位上司,上司們密切觀察,想看看催眠師能用什么法子使他泄露軍機。先是他的上尉向他告知了一條秘密情報:“B連將于今晚21:00出發(fā)。”上尉同時還向他下達軍令,嚴禁在任何情況下泄漏情報。這位自信而堅定的下士點了點頭,轉(zhuǎn)身面向催眠師。
輪到催眠師顯身手了。他將下士置于深度催眠的恍惚之中,一旦他覺得對方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就開始以上級的口吻對下士說話。“我是桑德斯上尉。”他宣布,“我剛剛告訴了你一條情報,叫你不準泄漏。現(xiàn)在我想看看你還記不記得,我剛剛說了什么?”下士目光呆滯,毫不猶豫地說道:“B連將于今晚21:00出發(fā)。”機密泄漏了。在這次演習中,下士不用一分鐘的時間就背叛了國家。催眠師將下士從恍惚中喚醒,然后問他:“你泄漏機密了嗎?”
下士像往常一樣自信地一笑。“沒有,你是沒法叫我開口的。”
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就突破了軍隊的精銳之士,他自己還毫不知情。由此可見,除了影響知覺、減輕疼痛之外,催眠還能使人表現(xiàn)出平時不會有的行為,即使那行為是受到禁止的。
許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受催眠的人是在夢游,或者處于其他的無意識狀態(tài)。但實際上,被催眠者的意識是完全清醒的,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專注、充滿想象力。1843年,詹姆斯·布雷德(JamesBraid)發(fā)明了“催眠”一詞,并給它下了這樣的定義:
催眠狀態(tài)的起源和本質(zhì)是引起人出神或心理專注的習慣,這個狀態(tài)仿佛冥想或者自發(fā)的出神,心靈的力量完全集中于某一個念頭或某一串想法,一時之間,被催眠者對其他的念頭、印象和想法都不再留意,即使留意了也無動于衷。
換句話說,催眠使人的精神完全集中于某一串想法,因此極易受到外部暗示的入侵。
催眠不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想象的狀態(tài)。催眠就是由別人口述的心理意象,被催眠者不受外界干擾,完全浸淫其中。當你竭力想象某個事物,對你而言,那個事物就會變得真實。
在電影《鐵鉤船長》中,羅賓·威廉姆斯扮演長大后的彼得·潘,由于歲月磨礪,他已經(jīng)失去了童年時的一些創(chuàng)意和想象。有一場戲,他坐在永無島的一張桌子旁邊,看著迷失少年們作狼吞虎咽狀,卻看不見他們在吃什么。少年們從空空的碗碟中抓起一把把空氣塞進嘴里,彼得在一旁驚訝地觀望。有一個少年舉著一條想象的雞腿大快朵頤,另一個似乎緊握著一塊三明治大吃特吃。彼得問道:“你們都在吃什么呀?”少年們鼓勵他運用想象。于是他集中精神,努力想象這些食物都是真的。忽然之間,它們成真了。一盤盤肉、面包和糕點在他眼前出現(xiàn)了。
這就是催眠。被催眠者沉浸于催眠師塑造的場景,以至于相信它是真實存在的。不僅如此,他還會對這個場景變得執(zhí)迷,忘記思忖和檢點自己的行為。這使得催眠師能夠繞過被催眠者的有意識監(jiān)督向他發(fā)布指令,引導出他做出在未催眠時會覺得尷尬的舉動。這是我們目前對催眠最好的解釋,但是在神經(jīng)心理學界,關(guān)于催眠為何成功、如何成功,卻還有爭議。假使我們的解釋是正確的,就自然會引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只要將注意集中在某件事上,就能阻止其他刺激進入意識呢?如此簡單的行為,怎么會產(chǎn)生如此深刻的影響?

2.繞過意識的監(jiān)控進入頭腦
我們來試一個實驗:看一眼下面的字,然后在最短的時間里說出它們的文字顏色:


這個現(xiàn)象稱為“斯特魯普效應”(Stroopeffect),它是以心理學家約翰·里德利·斯特魯普(JohnRidleyStroop)命名的。這個效應在超過99%的人身上都有體現(xiàn),多年以來,它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接受。這個現(xiàn)象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練習或許能使我們的反應時間稍微降低一些,但是一旦顏色和名稱不相符,我們的反應依然會比兩者相符的時候要慢得多。這是因為相互矛盾的知覺信號在我們的腦中產(chǎn)生了沖突:文字的意義是東,它們的顏色偏又是西。在我們能夠正確說出顏色之前,腦必須先將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表征厘清,而這是需要時間的;這個反應時間的增加,我們就稱之為斯特魯普效應。一般來說,我們是無法削弱這個效應的,只除了一個法子:催眠。
當被催眠者接受斯特魯普測試,他們的反應時間明顯變短了。他們的回答是如此流暢,無論文字的內(nèi)容和顏色是否匹配,似乎都沒有多大的差別。被催眠者在辨認文字的顏色時并沒有受到它們意義的拖累。他們對這個任務全神貫注,完全忽視了刺激中包含的沖突。簡單地說,就是催眠消除了斯特魯普效應。
催眠改變了人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催眠師因此能對催眠對象施加強大的影響。當一個人處于催眠的恍惚狀態(tài),他的額葉不會對外界的暗示做有意識的監(jiān)督。在格魯澤利爾看來,這就是被催眠者有時會做出愚蠢舉動的原因,比如他會自認為在和一只獵鷹打斗,還差一點扯掉自己的上衣。雖然催眠師所說的獵鷹和我那位朋友見到的沒有獵鷹的環(huán)境之間產(chǎn)生了沖突,但是因為催眠,他的意識無法覺察這個沖突,他的想象還主動填補了空缺。他的意識松懈了防范,于是催眠的暗示躲過雷達,悄悄潛了進來。比起尋常的暗示,一個催眠暗示有著更大的影響、更寬的門路。那么,它究竟寬到了什么地步呢?催眠師到底能使被催眠者做到什么程度?
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人一旦被催眠,催眠暗示就能繞過意識的監(jiān)控進入他的頭腦。此時,這些暗示就會產(chǎn)生和閾下信息相似的威力,而閾下信息的原理同樣是避開有意識的分析發(fā)揮作用。對閾下影響的研究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也產(chǎn)生了許多精彩的成果。要回答潛意識的影響如何作用于我們的行為,這些成果是很值得一看的。

3.廣告是如何催眠消費者的
廣告有許多不同的風格。有的廣告專門宣揚產(chǎn)品的實用功效,比如魔凈洗衣液(OxiClean)的專題廣告就展示了它如何去除織物上難以清洗的污漬。另一些廣告更注重在觀眾心中建立和產(chǎn)品有關(guān)的積極聯(lián)想。要做到這一點可以用直白的方式,比如有一支廣告中表現(xiàn)了一名男子往身上噴灑斧牌(Axe)身體噴霧,接著就立即有一群比基尼女郎朝他蜂擁而來。有時廣告人也會采用比較隱晦的方式,比如英國航空公司在1984年的一支成功的廣告,其中的旁白說的雖然是客機座椅的寬闊,然而廣告的效果卻來自那舒緩的背景音樂。我們不是要討論廣告的各種類別,以及這些類別的作用原理。我們要討論的是某些類型的廣告對于腦部活動的影響,以及其中體現(xiàn)的催眠原理和程度,因為廣告和催眠之間有著諸多相似。
臨床心理學家邁克爾·亞普科(MichaelYapko)是研究催眠治療作用的專家,他主張廣告和催眠有許多共通之處,兩者都鼓勵我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他指出,和催眠師一樣,廣告常常會呈現(xiàn)一個意象要我們接受。通過這個意象,廣告暗示我們某某產(chǎn)品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他這樣寫道:
廣告業(yè)者首先會創(chuàng)造對于一件產(chǎn)品的需求......他們的手法之一是使觀眾代入廣告中的某個人物,這樣你就會用這個人物展示的那件產(chǎn)品來解決你自己的問題了。然后他們再告訴你,選購了這件產(chǎn)品的你是如何聰明、陽剛或者溫柔,以此強化你的購買習慣......廣告這門生意,就是利用詞語和圖像來影響你的購買行為。
同樣,催眠師也會用盡可能多的感覺術(shù)語來為被催眠者創(chuàng)造一個意象。他們的說法諸如“你覺得越來越熱,開始流汗”或者“你的眼前綠草如茵,樹木青翠,耳邊還傳來了溪流的潺潺聲”。亞普科寫道,“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是一種“對于新觀念和新信息樂于接受和反饋的開放狀態(tài)”。你越是代入廣告中描繪的場景,就越是會開放地接受其中的暗示。廣告的策略之一就是使觀眾把自己想象成廣告中的人物(比如牙齒發(fā)黃),并且感受那個虛構(gòu)人物的感受(比如被心儀的對象忽視)。如果能在觀眾心中植入這個意象,那他們或許就會更加開放地考慮廣告中宣傳的產(chǎn)品,比如這個例子中的美白牙貼。
每當我們在半夜一點打開電視,總會看見一大波健身器材的廣告,它們宣稱只要一個簡單的劃船動作,就能使你從“使用前”的那副可憐巴巴的模樣變成“使用后”的那個肌肉勻稱、膚色黝黑的新人。此時的我們正疲憊地淪陷在沙發(fā)里,衣服上散落著薯片的碎屑,一天之中,我們也只有在這個時刻會產(chǎn)生“我應該去訂一套這東西”的念頭。雖然廣告將這項器材的效果吹噓得天花亂墜,但是我們累了,特別容易受到暗示,而且我們還感到自己太懶,身材也走了樣。我們將自己代入了廣告中那個想要健美起來的角色,于是忽然之間,一則在平時毫不可信的廣告,卻變得誘人起來。
亞普科用大量精力研究了一個好的催眠暗示中包含的成分,那么要怎樣才能設計一個能催眠觀眾的電視廣告呢?亞普科定義了35種能為廣告增添催眠效力的特質(zhì)。下面是幾個例子:
胡蘿卜原則:廣告必須創(chuàng)造預期,使觀眾知道使用某件產(chǎn)品之后會有怎樣的回報。吃了我們的薄荷口香糖,你就會得到一位身材高挑的金發(fā)女郎的吻。
和諧:廣告必須營造溫暖的氛圍,在觀眾和產(chǎn)品之間建立正面的聯(lián)系。角色平靜地躺在沙灘上,喝著一瓶啤酒。
積極暗示:廣告必須使用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措辭。吃了我們的低熱量三明治你就會變瘦而不是你就不會變胖。
主導效應:廣告在傳達信息的時候,必須打動觀眾最主導的情緒。你感到抑郁嗎?無聊嗎?這款轎車能夠解放你的心情。
連鎖暗示:要讓觀眾知道,為了某件必須要做的事,他們就必須做另一件事。你的孩子越多,就越是需要為他們的大學開銷而儲蓄;你越需要為他們的大學開銷儲蓄,就越是需要投資一個大學儲蓄基金。
丹麥激勵生育廣告:為延長性生活,你要去旅行。

可視化和/或類比:廣告必須描述一個和產(chǎn)品有關(guān)的感官體驗。多汁的漢堡帶著辛辣的芥末味,猶如在你的口中舉辦了一場派對。
我們這就來回想一則符合這些特質(zhì)的電視廣告吧,比如標準的橄欖園餐廳(OliveGarden)廣告。如果仔細觀看,你會在其中發(fā)現(xiàn)許多催眠元素。廣告一開始,一群好友擠在一張桌子周圍,在歡笑和閑聊聲中研究菜單,背景輕聲播放著爵士樂。接著鏡頭拉近,使你平視人物,仿佛你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當這群友人相互微笑、彼此打趣時,溫暖而誘人的旁白聲描述起了那些美味的醬汁和新鮮的面包棒。此時一大碗茄汁香草意大利寬面端了上來,一只長柄勺在面條上澆了一層熱氣騰騰的奶油芝士醬。橄欖園,我們的家園。
在這看似平淡的15秒鐘內(nèi),廣告向我們展現(xiàn)了至少5種亞普科的操縱手法。其中的音樂、笑聲和溫暖的旁白聲營造了和諧的氛圍,使觀眾對餐廳產(chǎn)生了正面的聯(lián)想。通過將這群快樂的朋友和那碗面條相聯(lián)系,它運用了胡蘿卜原則:只要來我們的餐廳,吃我們的食物,你也能享受這樣的友情。廣告中還用到了主導效應原則,為我們內(nèi)心的孤寂感提供了解藥。當食物終于在屏幕上出現(xiàn)、使我們垂涎欲滴之時,可視化發(fā)揮了它的魔力。最后,廣告又用一個動人的類比結(jié)尾:去橄欖園用餐,就仿佛受到一個家庭的歡迎。這些元素共同作用,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盡誘人而迷人的場景,觀眾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其中的暗示,決定了今晚用餐的地點。
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中,亞普科收集了12則電視廣告(包括食物、飲品、服飾、電信和化妝品),并根據(jù)這35條原則,將它們的催眠暗示效力排列了一個名次。然后他向173名志愿者播放了這些廣告,并要他們給這些廣告的效力評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則廣告越是符合他的催眠暗示原則,觀看者就越認為它有效。
看來,廣告和催眠之間確有一些共通之處,那么這些共性在神經(jīng)層面上也能觀察到嗎?廣告對人腦的作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研究領(lǐng)域,因為廣告的意圖可謂五花八門,有的宣揚實用,有的訴諸情感,還有其他類型。觀看廣告時,腦中的許多區(qū)域都可能激活,包括額葉、前扣帶皮層和杏仁核。由于沒有兩則廣告完全相同,我們很難籠統(tǒng)地研究它們對腦的作用。不過,神經(jīng)科學家還是得出了不少結(jié)論,他們將實驗簡化,只觀察品牌的名稱產(chǎn)生的影響。
試想你要買一輛轎車,正在豐田和保時捷之間猶豫。光顧專賣店之前,你邊吃早餐邊看電視。電視上忽然出現(xiàn)了一則保時捷廣告:夏日的夜晚,一輛車身光滑的保時捷疾馳過拉斯維加斯的街頭,隨后屏幕中央亮出了那個著名的盾形商標。這一刻,你的腦中發(fā)生了什么?
2007年的一項神經(jīng)影像研究觀察了14名被試在觀看不同的轎車商標名稱時的腦部活動。其中被試在看到奢侈品商標時的腦部活動模式特別引人注目。當被試看到保時捷、奔馳和其他奢侈品牌時,fMRI在他們額葉附近的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發(fā)現(xiàn)了增強的活動。我們曾在(《神經(jīng)的邏輯》)第四章了解過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當時討論的是球迷對他們熱愛的球員的認同。我們知道,這個區(qū)域和自我中心式的、自私的思維模式有關(guān)。至少從表面上看,這部分解釋了為什么你在光顧專賣店之后會決定放縱一回,買下保時捷而不是豐田:僅僅是看見保時捷的商標,就足以引起你的自私?jīng)_動,使你放棄實用而選擇豪華。
還有人指出,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尤其是腹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也造成了所謂的“百事悖論”(Pepsiparadox)。研究顯示,在雙盲的嘗味測試中,被試喜歡百事可樂超過可口可樂。然而可口可樂的銷量卻幾乎是百事的兩倍,而且長久以來始終在百事之上。學者對這個現(xiàn)象開展了神經(jīng)病學研究,他們讓兩組被試在雙盲條件下品嘗可口可樂和百事,其中一組的腹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受損(因為受傷或手術(shù)),另一組是健康的對照被試。在雙盲測試中,兩組都表現(xiàn)出了對于百事的偏好,這一點和在大眾中觀察到的結(jié)果是相同的。接著研究者又拿出了兩杯可口可樂和百事,并在杯子上做了標記。兩組被試再次品嘗,這一次他們知道哪杯是可口可樂、哪杯是百事了。對照組的反應顯示,他們的偏好從百事轉(zhuǎn)移到了可口可樂。顯然,看見品牌名稱對他們自詡的偏好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由此顯示了百事悖論。
然而腹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受損的被試卻依然偏愛百事,而且人數(shù)和第一次雙盲實驗大致相同。看見品牌名稱并沒有影響他們的偏好。研究者認為,正是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medialprefronfalcortex)的加工使得品牌名稱對你的決策產(chǎn)生了影響。這就是百事悖論的神經(jīng)基礎(chǔ)。在一般消費者看來,無論百事的口感多好,它都及不上可口可樂這塊招牌,除非是他們的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受了損傷。
催眠能夠改變前扣帶皮層的活動模式,廣告中的品牌名稱則能夠影響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層。這兩個區(qū)域靠得很近,卻并不相同。然而這兩種技術(shù)還是有共通之處的,那就是改變?nèi)四X處理信息的方式,無論我們本人對這種改變是否察覺。和催眠一樣,某些類型的廣告用意象和故事使觀眾變得更易接受暗示,然后引導他們下一步的行為。當然,論威力仍舊是催眠較大,因為它在極深的水平上引起人的想象和分心,使催眠對象陷入一種恍惚的狀態(tài);不過它和某些廣告的相似之處還是值得一提的。
廣告和催眠還有第三個共性,在這一點上它們甚至和閾下信息相似:它們都用精確的外部作用,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影響我們的行為。只要這些技術(shù)繞開了我們腦中的安保系統(tǒng)、避開了我們有意識的反省,它們的作用便可以混入無意識的信息處理過程,并由此影響我們的決策。因此,如果有一股無意識的外部作用對我們的行為造成了某些修改,我們的腦自會對我們?yōu)槭裁从写诵袨樘岢龊侠淼慕忉尅?/p>
【相關(guān)圖書】
神經(jīng)的邏輯
[美]埃利澤·斯滕伯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