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24年前,我親歷的“水變油”鬧劇
編者按:5月23日,《南陽日報》頭版刊發《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點贊》一文,稱水氫燃料汽車加水就能跑,而車載水可以實時制取氫氣。
南陽“水氫發動機”項目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質疑。有行業專家接受新華社采訪指出,供氫效率是否足以成為汽車能源有待驗證,此外氫氣純度和成分,壓力指標是否符合燃料電池要求都是在實際應用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點。
南陽高新區管委會26日公開回應稱,“水氫發動機汽車”專業名稱是“車載水解即時制氫氫能源汽車”。該技術由湖北工業大學與青年汽車自2006年6月起聯合研發,基本技術原理是“鋁合金粉末+催化劑+水”反應制氫,目前已取得相關專利。5月22日,青年汽車在南陽研發基地試制了第一臺樣車,定型量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
關于“水氫汽車”技術可行性和實用性的討論仍在進行中。從鉆木取火到更節能環保的材料,人們對燃料革新的追求從未停歇,有多少次飛躍,就有多少次落空,也曾遭遇所謂神話的騙局和謊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場“水變油”的騙局曾在國內大行其道。始作俑者是哈爾濱司機王洪成,他聲稱將一種特殊的母液,按極小比例加入水中,可配制成“水基燃料”用于發動汽車。1997年10月23日,王洪成因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原《解放日報》記者陳斌曾親歷“水變油”騙局的破滅。二十四年后,他向澎湃新聞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口述者:陳斌,原《解放日報》高級記者
我是1984年考入《解放日報》擔任政法記者,在那通電話之前,我從來沒聽說過王洪成這個人,也不知道“水變油”。
1995年的秋天,《法制日報》駐上海記者劉建給我打了個電話,我們都是跑政法新聞的,關系比較好。他在電話里說,想不想去哈爾濱開開眼?我說什么事?開什么眼?
他說東北哈爾濱一家公司有個人能把水變成油,上海有家公司想買他的配方,老總想讓幾個記者一起過去考察,看是不是真的,記者可以提問嘛。
我一聽就很感興趣。雖然我是跑政法的,但是我什么新聞都會做。尤其對于“水變油”這樣的奇聞,上過學的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我就立馬答應了,還拉上了上海電視臺的記者倪曉明。
【一】
沒多久我們就出發了,坐飛機下午到的哈爾濱。十月份的冰城就已經很冷了,寒氣刺骨。
下飛機后我們直接去了哈爾濱市區,王洪成在1992年11月創辦了一家公司叫洪成新能源膨化劑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辦公地點在一個小區,其實就是普通民房,走進去就是客廳,他們叫會議室。
屋子里裝修得挺一般,但墻上到處掛著相框,王洪成穿著軍裝,和各級將領合影。
坐定后,同樣也是穿著軍裝的工作人員給我們準備了書面材料,都是一些報紙對他的宣傳什么的。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張《xx日報》,是中央媒體,里面把他的“發明”叫做“繼傳統四大發明以來的中國第五大發明”。(編注:原文題為《水真能變成油嗎?——記民營企業家王洪成與他的發明》)
材料里還有兩份重量級的鑒定證明,一個是中科院的《王洪成成果證明》,一個是中科協的《關于大力推廣應用水基膨化燃料的決定》。我后來查了一下,這份文件宣稱,“高效廉價的水基膨化燃料,已由國防科工委高級研究員王洪成研究成功,經鑒定,節油率為44%……”
一般人看到這些東西,哪能懷疑他是假的。接著工作人員開始放錄像帶,都是一些新聞啊演示啊做成的紀錄片,名字也很有意思,《盤古開天驚世篇——中國王洪成》。
里面介紹的主要是兩個內容。王在河北什么地方表演,拿個茶杯喝一口給大家看這是水,然后兩種膨化劑液體滴進去,攪拌,水變紅,有泡沫,再用一個器皿舀出來,火柴一點能夠燃燒;還有一個是哈爾濱市67路公交車全部使用的他的燃料,沿路鼓樂齊鳴,黑龍江的一個副省長和哈爾濱市的一個副市長在那里剪彩。
看完這些東西,普通人可能真就被唬住了,但我一直是將信將疑。我們幾個記者就討論了,這東西要是真的,中國馬上就能趕超中東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了。
就好像那個錄像帶里說的,“50億年來從人類鉆木取火到本世紀胰島素合成最偉大的發明,讓我們跨越200年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等到傍晚的時候,王洪成來了。
我一看他,典型的北方人形象,長得蠻英俊的,中等身材,一身軍裝,已經有軍銜了——肩膀上三顆星,上校。我家老人也有這個軍裝,呢大衣的,所以我一看就知道。
他整個人給我的感覺就是蠻神奇的,一張口東北口音,但話不多。
我們說,想親眼看看“水變油”。我說錄像是一回事,親眼看到是一回事。但他手一揮,說今天不行,等明天。接著要向我們展示別的發明。
然后他就領著我們去了隔壁一個昏暗的屋子,說要看永動機。我一聽這個,記得錢學森還是誰就批評過,說這是不可能的,能量守恒啊。但出于尊重,就跟著看看。
他從柜子里拿出幾塊木板樣的東西,有輪子有傳送帶,像農村的那種水車。他說這是永動機,只要給個動力,它就能一直轉下去。然后他轉了一會,輪子突然停了,我們幾個就笑了。
他倒也不尷尬,說今天比較忙,沒裝好。巧的是旁邊有個白色的小狗竄進來了,他馬上就說,你看,小狗搗的亂。
從這個事情開始,我對他多了幾分懷疑。
【二】
第二天,我們坐車去了哈爾濱的郊區,王洪成公司的廠子在那里。廠子不大,有一個籃球場面積大小的車間,里面都是各種金屬罐狀容器,上面布滿管道,這種感覺就像在化工廠。
我們先是在會客室里等著,墻上也是各種王洪成和各種人的合影。我還注意到,廠子里的所有車輛掛的都是軍牌,給人感覺不是進了民營企業,而是軍工企業。他的頭銜也很嚇人,國防科工委研究員,跟科工委下面一個部門合作生產膨化劑。
兜了一圈他開始準備表演了。先讓部下拿來一桶水,說是清水,我們有人去看了看,也沒嘗,但看著是。他舀了一勺到碗里,然后從容器里取了膨化劑,我記得是兩種,先后滴了幾滴進去,水變紅了,他說,注意看。然后用火柴點,立馬就燒起來了,火還挺大。當時在戶外,風一吹火苗躥得老高。
他一邊在那里介紹自己的膨化劑,一邊讓手下開來一輛車,用一根橡皮管子把油抽出來,然后把他的燃料倒進去,坐上去開著車轉了幾圈。

等下來后他就說,各位大記者,看到了吧,現在可以寫報道了吧。
我們當時心里犯嘀咕,怎么會這樣,的確是看到了,也講不出來哪里不對。
但我知道,水是氫和氧組成的,油是碳和氫組成的,怎么可能就這么輕易變了,還能用來發動汽車?我就想了,眼見就真的一定為實嗎?那些變魔術的不也是當場表演給你看,但你知道他是假的。
我跟他說,讓我來開開,他拒絕了,沒有余地那種,我倒也沒堅持,畢竟問題關鍵不在這。然后我跟他說,要我們寫報道可以,但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你要到上海去公開表演;二是要用我們的水。
他當時完全答應,很爽快,說沒問題,可以的。
為什么提這個要求呢?我一直相信一句哲學,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什么意思,就是他現在在這個地方用這個道具可以表現出來這種效果,換個地方換個道具,是不是能行?要想論證他是真的,就要經受得起各種考驗。
當時我們三個記者我年紀比較大,他們比較尊重我,我們就統一了意見,誰也不給他輕易報道。因為這事萬一是假的,丟的不僅是自己的臉,還有整個單位的臉。
【三】
大概是一個禮拜之后,他來上海了,帶了不少人,還是穿的軍裝。
場地定在交通大學的一個禮堂,蠻大的,估計可以坐1000個人,當時上海20多家媒體都來了,電視臺攝像機什么的都準備好了。我心里還是沒什么底。
王洪成上臺的時候先是在那講,說自己的發明怎么樣怎么樣,講了幾句開始要表演了,手下拿來的是他們自己準備的水。
我說不行,你怎么能違反我們的約定呢?我們叫你到上海來表演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用我們給的水。如果不用我們的水,你就不要表演。我當時就是這個措辭和語氣,很堅決。
他說不行,要用他的。我回過頭去跟其他記者表態,里面有貓膩,我們以集體退席表示抗議,就直接走了。他們一幫人愣在那里,很尷尬。
他沒有接受我們的方案,我就感覺他是假的。但是我們又沒辦法揭穿他是假的,沒有依據,所以我們寧愿不去報道他,不趕這個時髦。現在來看,當時整個上海對他一個字的報道都沒有。
后來我和王洪成就沒有任何聯系了,但我也一直有在關注這件事。很快半年之后他就敗露了。1995年,有個叫何祚庥的院士在政協會議上呼吁調查這個人,他當時說,要想氫氧物變成碳氫化合物,需要通過核反應,僅僅靠催化劑是不可能的。
有人就推測,王洪成是怎么變的“戲法”。一是可能是加了什么東西進去,比如電石(碳化鈣),與水反應產生了乙炔,這是可燃的。或者是加了金屬化物,活躍金屬遇到水產生氫氣,也是可燃的。或者就是加了油,燒的就是柴油;二是后來有人發現,他把水調包了。
等到1996年4月,王洪成被逮捕,第二年10月被判了十年,沒收了7處住宅和2輛轎車。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當時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他,那么多人愿意給他投錢?
當時沈陽冶煉廠花了40萬買他的膨化劑,結果根本不能用,退貨還被拒絕。首先一個基本的常識就是,他這東西發明出來,為什么不去跟軍工企業合作,為什么不去申請專利?如果是真的,那可以拿諾貝爾獎了啊!
其次我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他是一個農民的子弟,只上過四年學,養過豬,當過兵,后來去開公交車,卻可以騙過這么多有權有錢的人。當時的媒體也要負很大的責任,也不經過調查,不去請教專家,就在那里給他造勢,越造越大,成了他的工具,釣魚上鉤。
最后他還懂得貼上科學的標簽。當時中科院和中科協的兩份證明材料哪來的呢,我事后看了公安部門的揭露,說他1986年的時候要去中科院做鑒定,后來反悔,拿了張有中科院公章和抬頭的信箋,自己去偽造了;中科協那個也是,當時中科協還發表了聲明。
另外我還想問:這里面有沒有腐敗?
在90年代,類似的騙局有很多,包括氣功啊特異功能這些。不管是媒體還是商人,可能也都親眼見過他的把戲,太相信“眼見為實”的說法,沒有再去認真討論和制定嚴格的科學的鑒定方案,去反復論證真偽。
從他入獄過后,我就再也沒聽到過他的消息,慢慢的也就遺忘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