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施一公弟子、清華90后萬蕊雪談青年學者如何迅速建立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學者越來越注重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文章,而眾所周知,論文普遍周期比較長,投稿難度也比較高。那么青年科學家該如何迅速在國際學術圈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針對這一問題,施一公弟子、清華大學90后博士后、2018年“青年科學家”得主萬蕊雪在5月24日于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表示,國際知名期刊投稿時間長投稿困難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其本人在發表學術成果的時候也遇到過該問題。“這是因為比較知名的期刊常常需要報道一個的成果同時報道這個成果背后的機理,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來作為一個支撐,這樣就需要不斷的補佐證等過程。”

萬蕊雪認為,問題可以分好幾個方面來看待。一方面,對于青年學者來說,他們可能需要在這樣的期刊上發表他們的成果,從而去對自己的科學研究做一個比較完善的報道,同時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另外一方面,其實很多科學研究,尤其是很前沿的研究,可能在最初發現的時候是一種現象,或者說,你其實不知道如何去完全搞清楚它的機理,很容易在知名期刊投稿的時候遇到困難。
“這也是很多諾貝爾獎級的成果可能發表在影響因子沒那么高期刊上的原因,他們在發現這個現象的時候太前沿了,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我覺得可能這種時候遇到困難,不一定非要等待這個過程,可以先把我們的發現報道出來。”萬蕊雪舉例,在生物學領域,現在有一個越來越有影響力網站——生物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大家也越來越認可在期刊上發表文章之前,先把自己的成果去上傳到上面。
“這個也是逐漸被大家認可的,所以我認為或許未來的青年學者們也可以做這樣的事情,讓自己的成果先為大家所知道,然后再去追求在期刊上面發表。另外我覺得國際會議上面的交流也是特別好的方式。”萬蕊雪提到。
萬蕊雪在當天的論壇期間還發表了主旨演講,分享其科研工作,并談到基礎研究的意義。萬蕊雪提到,其所在團隊做的事情可以大大加深人類對于RNA剪接這個非常基本的分子生物學事件的理解,同時可以對于相關產生的疾病,產生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然后對它的治療和藥物研發產生很積極的作用。“雖然這個藥物的研發可能還要經歷很長的過程,但是如果沒有前面的積累,或許我們就像空中樓閣一樣,沒有辦法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下一步的研究,這就是基礎科研的意義。”
萬蕊雪在主旨演講的最后還特別感謝了其導師,也就是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
2013年初,在獲得了從中山大學免試推薦到清華醫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后,萬蕊雪進入了施一公實驗室開展本科畢業設計。2015年7月,也就是萬蕊雪正式進入施一公實驗室直博的第2年,其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將兩篇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的文章背靠背發表在了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26歲時,萬蕊雪就已在《科學》雜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6篇文章,入選中國科協“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2018年11月23日,《科學》雜志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當選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
剪接體發現于1985年,是控制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物質,人類35%的遺傳紊亂都與剪接體功能失常有關,甚至包括一些種類白血病和癌癥的發病原因都和它有關。30多年來,全球眾多一流實驗室都想“捕捉”剪接體的結構,卻進展非常緩慢。施一公團隊在該領域則備受矚目,近年來連續獲得多項突破,并將大量成果發表于國際重磅期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