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被淡忘的歷史在銀幕上延續下去
影片《音樂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冼星海是中國人盡皆知的著名音樂家,他的《黃河大合唱》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去世前在蘇聯和哈薩克斯坦的那段經歷。

看完《音樂家》,我們了解了《黃河大合唱》之外的冼星海,了解了黃河般雄渾、高亢、昂揚的冼星海,還有著溫柔細膩的父女之情和撕心裂肺的故國之戀。

冼星海離開延安時,他的女兒冼妮娜剛出生不久。在戰亂中的異國他鄉,思女之情自然濃烈。于是,冼星海把這份濃烈的父愛傾注在拜卡達莫夫姐姐的女兒達莉婭身上。冼星海與達莉婭的那些橋段,真摯感人,催人淚下。影片以冼星海這兩個女兒作為開頭和結尾,用意很明確。除了中哈兩國人民的友誼之外,更重要的是,刻畫冼星海的溫暖柔情形象,非常具有感染力。
因為戰爭,當年很多遠赴蘇聯的中國有為青年都流離失所,連國共兩黨領袖的公子都不能幸免。在這種形勢下,思鄉之情在所難免。國境線上,形容憔悴的冼星海隔著鐵絲網,遙望著遠方戰亂中祖國的場景,久久留在我的腦海里。這種戰亂年代的思鄉之情,既感人肺腑,也深刻揭露戰爭的殘酷無情。

其次,影片的音樂元素不夠突出。作為講述音樂家故事的電影,音樂應該是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而本片的音樂元素顯然比較弱,缺少情節和音樂緊密融合的華彩樂章。看電影時,我想起二戰時期非常著名的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樂在被德軍圍困的列寧格勒演出的故事。音樂天生有著巨大的力量。當肖斯塔科維奇的樂曲通過電波在已經被圍困了一年多的炮火連天的列寧格勒郊外戰壕里回響時,那種激動人心的力量,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比擬的。假如《音樂家》能把冼星海的音樂作品有機地融合進電影里去,那該多好。
再次,影片的配角略顯單薄。《音樂家》中的配角幾乎無一例外都面目模糊,使哈薩克斯坦的場景缺少了厚度。阿拉木圖交響樂團聚集了來自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藝術家,如果其中有一兩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如果,冼星海的鄰居們也有一兩個像那位瘋狂敲鐘然后跳樓自殺的小提琴家那樣的感人小情節,那么這個《音樂家》的故事就完美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