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家四口流浪28年返鄉時只剩兩人,政府將助她們重新生活
目前,母女二人被安置在建設鎮敬老院。“這么多年已經習慣流浪了,沒想過有一天會被人找到,以這樣的方式回來。” 37歲的小女兒說,她和母親重返家鄉后第一時間回了老宅,卻發現房子已經不在了,家附近也都變了樣子。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崇明區了解到,接下來政府將幫助母女兩人辦理戶籍等手續,并做好其他保障工作。父親的萬元欠款是從當年所在鄉的農村信用社借的,而在20世紀末,就被作為壞賬處理,后來鄉鎮合并后,信用社也不復存在。

在敬老院的臨時安置房間內,母女二人見到了久違的親人。
“我還記得那是個星期天,爸爸帶我們去縣城買衣服,爸爸說要一起去外面了,不待在家里了。”小女兒說,那是1991年6月,一家四口人身上只有300元,爸媽都很猶豫要不要走,但最后還是離開了,離開家的時候她只有9歲,姐姐13歲。
她的姑媽回憶,當時一家四口一輛自行車就走了,聽家人說他們習慣去城里的,四個人一起走不會走到哪里去的,沒想到一走28年,到現在才回來,“我們一直很氣很傷心,一直哭。哥哥你去哪里了?”
年復一年的流浪,由于沒有身份和戶口,一家人經歷了重重困難,最終只剩下小女兒和母親相依為命。
小女兒說,至今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1997年,姐姐在南京長途汽車站附近走散了,走失時姐姐19歲,爸媽和她一直都想把姐姐找回來,但身上沒錢也不知道怎么找,就這樣再也沒了姐姐的音訊。姐姐叫張琴,現在已經41歲了,身高1.65米的身高,因為時間久遠她記不清更多細節了,但還是希望有心人能幫忙尋找姐姐。
2009年,父親因病在湖南去世,沒留下一句話。父親去世后,她和母親二人就這樣一路漫無目的地從湖南走到了廣州。離家28年來,她們都是靠討飯撿拾廢品為生,睡過橋洞,睡過大樹底下,翻過垃圾桶……

事實上,他們一直想回家。
小女兒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多年間他們曾多次想要回崇明家鄉,但因為害怕被追債,怕親戚鄉親看不起等種種原因不敢回來。
“當時離開家的時候乘車到了福建,后來又走回了啟東。”小女兒說,因為沒錢就這樣走了幾個月,夏天離開家,冬天的時候才到了啟東,“啟東和崇明很近,擺渡就能到了,其實當時就是想回家的,但爸爸猶豫了很久,怕被追債還是沒有回來。”
想回家,又不敢回家的這種心情持續了二十多年。姐姐走失時,他們一心找人,父親生病去世后,媽媽想過要回家,但又怕被追債、怕別人笑話她們過得寒酸。小女兒則談到,她害怕面對回家后未知的生活,害怕回來后要還錢,過得還不如流浪的日子,“其實是想家的,但我和媽媽想得很多,一直沒有勇氣回來。”
在廣州流浪的時候,廣州“讓愛回家”的志愿者發現了她們。
“這么多年已經習慣流浪了,沒想過有一天會被人找到,以這樣的方式回來。”小女兒說,她和母親重返家鄉后第一時間回了老宅,卻發現房子已經不在了,家附近也都變了樣子,但令她安慰的是,姑媽、堂哥很多親戚都來看望過她和媽媽,“見到他們,我心情很激動很溫暖,原來這么多年一直有人記著我們。”
目前,母女二人住在建設敬老院,為了盡快讓母女二人回歸正常的生活,敬老院工作人員準備了各類日常生活用品,送到她們手中。澎湃新聞記者從崇明區了解到,接下來政府將幫助母女兩人辦理戶籍等手續,并做好其他保障工作。
“我常常心里想,如果當時沒走就好了。這樣的話我就能上學,能考上大學就考大學,考了大學找工作,28歲就能找對象,不會像今天這樣。”小女兒經常想起28年前離家的場景,但她深知后悔也沒用了,她的媽媽今年73歲了,她應該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了,結婚生子這些先不去考慮了,現在第一件事是先辦好身份證,找份工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