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中心的升級:五年過去,上海第五根支柱立得怎么樣了?
如同系統更迭版本,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正在完成一次至關重要的升級。
五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了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要求。
這是繼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后,中央賦予上海的又一定位。在很多人看來,科技創新成為新時代主題的今天,這也是關乎上海未來的一大定位。
五年過去了,上海的第五根支柱立得怎么樣?
科技創新的國家隊
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張江最清楚進度。每隔一段時間,這里就要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界的焦點。
就像很多科技園區一樣,張江偏居城市一隅,但在上海經濟發展中,它扮演著重要角色,素有中國“藥谷”和“硅谷”之稱。
不過,熟悉它的人說,十年前的張江創新多停留在應用層面,原始創新卻顯得匱乏。
這種情況正在轉變。五年來,隨著一個個大科學裝置落地上海張江,越來越多的重磅成果在這里誕生,不斷登上一本本頂尖國際期刊。

如果說高樓林立的陸家嘴繁華有目共睹,那么同處浦東新區,張江現在代表了另一種形式的寸土寸金——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科學裝置聚集地。
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達14個。僅其中的硬X射線裝置一項,投資就超過100億,是中國迄今單體投資最多的科技設施。建成后它將像一臺超強攝像機,可為分子、原子、電子“拍電影”。
事實上,上海基礎研究能力一直領先全國。早在三十多年前,最早啟動建設的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就獨占2席。而在后續的發展中,上海也一直前瞻布局。
上海科技領域的官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全國地方政府中,上海是率先啟動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的,大手筆投入,這為后續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奠定了基礎。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上海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854項,獲中央財政資金支持316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縱觀科技發展史,基礎研究總是起到帶動作用,每每重大突破,往往連帶著掀起技術和產業的巨大變革。可以說,今天的上海就在積蓄這種變革的力量。
事實上,這些年,上海也已經開始更多地嶄露頭角,在一些前沿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三個月前,科技部公布了“2018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位居前兩位的成果,體細胞克隆猴和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都誕生于上海。更早前,十九大報告列舉的6項重大科技成果, 蛟龍、天宮、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飛機,上海也都作出重要貢獻。
隨著基礎科學布局的深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上海類似的原始創新將越來越多。

科創中心的模樣
上海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但又不僅僅止于此。
倘若生活在張江,你能看到的變化不止華麗裝置的落地,有更多的細節都反映出張江正在變化,上海正在變化。
和北京中關村自發而成不同,人為規劃的張江,以前就是傳統的產業園模樣,白天人來人往,晚上一片空城。因為缺乏生活氛圍,有人寧愿住在浦西,每天來回奔波三小時。
近些年,工作在這里的人感受到了變化。地鐵站更有秩序,綠地和商鋪多了,相對的,“黑暗料理”不那么受歡迎了。簡言之,更像城市了,業態變得豐富,生活更為多樣,而不再是下了班沒有去處的產業園區。
上星期,我們專門探訪了張江國創中心,看到了嶄新的張江。改造不久的辦公樓,各式餐廳幾乎占據了整個一樓,一間書店迎街整面的落地玻璃窗頗為醒目,而樓頂就像花園一樣,鋪滿綠道。正值中午,樓宇間見縫插針的籃球場上,“張江男”們在盡情跑跳。

這些都是后天營造的結果。“過去我們只考慮產業的事,很少考慮城市功能,規劃落地后,理念有很大的轉變,現在增加了大量交通和生活配套。”張江集團副總經濟師韓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他指的是2017年8月上海出臺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自此張江進入產城融合的新時代,從“產業園”走向“科學城”。
科創中心城市的模樣并沒有定論,五年來,上海也漸漸給出自己的答案。
攤開上海地圖,許多個曾經的老工業基地正變身成科創園。如果實地走在這些科創承載區,會有一種類似的感覺,與其說它們是園區,不如說是科技感十足的街區。
比如在科創重地楊浦區,走進長陽創谷,迎面就能撞見正在巡邏的安防機器人。這里是這幾年滬上名氣躥升最快的科技園。園內有一條“獨角獸花園大街”,就和市中心的馬路別無二致,分布著眾多咖啡館,午后的閑暇時光,可以看到住在附近的居民們坐著在聊天。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除了工作,每個人也需要生活和休閑。將創新功能空間與城市功能空間融合,上海也正改變自己的模樣。

開放與包容
空間的更新是復雜的進程,不僅關乎外觀,更關乎城市氣質和風貌。這也恰能反映出,上海與科技的關系,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
對于上海的科技創新,曾經質疑聲眾,一直被反復拿來言說的,是它無緣BAT,錯過了互聯網的風口。
批評聲所指的深處,是上海規范之余,卻不夠大膽,甚至有些限于古板。多位企業家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和國外的科創中心比,上海對創新的包容度似顯不足。
這種批評不無合理之處,這些年,從高層官員到民間智囊,也在反思上海的問題,以圖未來。正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上海不必再糾結是否錯過了BAT,但這不意味著上海不要BAT,關鍵是怎么培育吸引未來的BAT。
上海的解決辦法也很“上海”——制度創新。2015年5月,中央定調“科創中心”一年后,上海發布《關于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
本質上,科技創新是人類創造性的發揚,需要嚴謹和堅持,也時常依賴于天才的靈感。上海在做的,正是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激發更多的創新活力。
長達萬言的文件,共22項內容,重點是以市場為導向,解決體制機制問題。為科研人員“松綁”,旨在打通創新鏈條,加速“紙”變“錢”。推動科技與金融更加緊密地結合,是為了幫助科創企業更好融資。打造眾創空間,則是降低創業門檻,讓“草根”創業成為可能。
許多改革措施都具有突破性,上海也總擅長披堅執銳,攻堅克難。
上海市副市長吳清介紹,2016年國務院授權上海先行先試的10項改革舉措,目前已基本落地,在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務制度、天使投資稅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改革舉措。
他說,在國務院已批復的兩批36條可復制推廣舉措中,有9條為上海經驗,占總數的1/4。
這些也都是有關營造開放、包容環境的經驗。事實上,上海現在的優勢就形成于歷史的開放,“海納百川”是上海一直強調的城市精神。
今天的上海,開放之風依舊勁吹。
在張江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劉志軍博士指著眼前一臺頻率900兆赫茲的核磁共振設備,驕傲地告訴我們,盡管它不是國內最先進的 ,但產出是最高的。不僅是國內外的科研人員可以申請免費使用,企業也可以借助它來做實驗。
站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前線,復旦科技園總經理王偉看到了洶涌的創業潮。“這幾年體制松綁很快,”他說,以前可能一年就一個老師出來創業,現在可以有十幾個,“文科教師也創業,做新媒體、文化研究,這是以前沒有的。”
一周前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再次給科研人員吃了“定心丸”。他說,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吸引更多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
對上海來說,當政府退居到服務性的角色,透明的規則和競爭環境,對知識產權的嚴苛保護,成為了這座城市重要的軟實力。
這也是上海最吸引歡樂互娛聯席CEO李薇的一點。 “上海很有契約精神,要么不出臺政策,但凡出了政策,都是公開透明,說到做到的。”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除了企業家的感受,一些指標性的數據都說明,上海科技創新駛入快車道,勢頭正盛。
相比五年前,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提升0.35個百分點,達到4%,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翻了一倍。平均每個工作日,上海要誕生1332家新企業,且活躍度達到80%以上。
重構發展動力
在接受采訪時候,多位初創企業家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資金的豐富、人才的密集和廣闊的市場是他們看中上海的原因。
這其實也是上海打造科創中心的優勢所在。而從產業結構變化看,憑借科技創新的進步,上海正在重塑城市發展動力,實現新的轉型。
事實上,近些年上海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始終處在全國前兩位,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穩步提高。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重點產業。在這些重點新興產業領域,上海的存在感都很強。
生物醫藥,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上海的傳統強項,五年來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產值從近2500億元增長到3434億元,年均增長9.9%。這還不包括有望填補16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癥藥物市場空白的“GV-971” ,目前這款原創新藥已完成臨床試驗并申請上市。
集成電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上海起步早,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從基礎研究到設計再到制造,都有一流的機構或企業。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占全國的1/5。
最后一張王牌,人工智能。這一公認的風口,在許多人看來未來某個時刻勢必迎來爆發期,而上海已瞄準全球最高水平提前布局,幾乎已經云集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

隨著產業的紛紛應用,上海人的生活中也越來越有科技范,小區里有安防機器人,到醫院有導醫機器人,在養老院有陪護機器人。
和基礎研究的勃發,創業街區的繁榮,新興產業的崛起一樣,這些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機器人,也說明了同一個事實:科技創新正寫入上海的基因,塑造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