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悼念杰出校友艾豐:他是一位學者型記者

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微信公眾號5月21日晚間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新聞工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杰出校友、《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同志,于2019年5月19日下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艾豐,1938年4月15日生,原名艾寶元,河北玉田人。1957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學習,1961年本科畢業后至1978年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歷任編輯、記者。1978年至1995年,任《人民日報》機動記者及經濟部主任、編委,高級記者,1996年至1999年任《經濟日報》總編輯。
艾豐同志1991年獲我國新聞記者最高榮譽——范長江新聞獎。他作為學者型記者,極力提倡思考。他把自己的新聞作品集命名為《思考的筆》,希望記者能做一支“思考的筆”。
艾豐同志提出,記者有三個任務:報道、解釋、預測。新聞行業是“五說”行業:最先說話、說自己不甚懂的事情的話、公開說話、迅速說話、還要經常這樣說話。記者完成這三個任務、做到“五說”,都離不開思考。
艾豐同志的思考還體現在他對新聞理論的貢獻上。1988年,他的專著《新聞采訪方法論》獲首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該書第一次把新聞采訪和哲學名詞方法論聯結起來,把新聞采訪學研究從經驗性上升到學術性,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
艾豐同志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散文集《思考的筆》,報告文學《背水之戰》、《王守信集團破獲始末》,長篇報告文學《滄海·桑田·樂園》,格言集《艾豐隨感210條》,系列雜文《古今說》、《三做談》,專著《中介論》,電視專題片撰稿《世紀的挑戰》,主編《新聞文化研究》等。
艾豐同志的作品講究新意,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寫作思路上。他的求新一是“對報道過的內容力求新的概括”;二是善于從新的角度和層面表現對象;三是善于提出新的見解。
艾豐同志一生歷經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深入的思考和積極的實踐給新聞界留下了無限的寶貴財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