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省委機關報刊文提出:南京要有超越行政區的擔當
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逼近60%,城市群已經成為推動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如何發揮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帶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與中心城市戰略不謀而合的是:近幾年,“首位度”已經成為不少地方出臺促進中心城市發展的熱門詞匯。
例如,江蘇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南京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一段時間以來,南京如何提高城市首位度成為學界、坊間討論的熱點。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5月20日就在21版刊發長文《重讀“首位度”:南京發力中心城市影響力》,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南京提升首位度的責任和擔當,作者沈遲系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這也是今年2月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刊文《不走捷徑,南京向新發展理念要首位度》以及《新華日報》刊文《從“你們南京”走向“我們南京”》之后,江蘇媒體又一次聚焦南京的城市首位度問題。
5月20日文章開篇就提出了“城市擴容≠提升首位度”的概念,“我們要厘清對首位度的幾大認識誤區。一是認為首位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就高……還有一種認識,是認為擴大城市行政區范圍就能提高首位度。”
文章表示:“計算首位度,統計的是中心城區的常住人口,而不是行政區范圍的總人口。行政區范圍擴大,中心城區的規模并不能因此變大(除非擴大的范圍內已經有城市建設區和現狀中心城區連成一片),擴大行政區范圍并不必然能提高首位度。”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這里提到的“擴大行政區范圍并不必然能提高首位度”說法,今年2月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也曾提到過。據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當時報道:2月11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對標找差創新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談到城市首位度時指出,不能簡單地、單純地以地域面積擴大謀求總量的首位度,而是要更加注重以新發展理念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位度。
去年年底,山東萊蕪市并入濟南的消息引發全國關注,省會城市首位度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濟南和南京,在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中長期處于倒數,濟南通過行政區劃調整提升整體實力,南京何去何從?
張敬華的這一表態顯然為南京提升首位度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此次《新華日報》文章的分析,也呼應了這一說法。《新華日報》5月20日的文章在第二部分提出“‘首位度’不要陷于城市之爭”,也可以看作這一思路的延續。
文章例舉:“國內許多城市提出了諸多提高城市首位度的措施。例如:上海提出立足‘五個中心’;深圳把2018年、2019年都確立為‘城市質量提升年’;杭州著力于城市品質、發展質量提升首位度。”
據此,文章認為:假如以上中心城市提高“首位度”的措施得到落實,也并不能保證其“首位度”一定能夠提高。因為計算首位度,除了分子,還有第二位城市這個分母。誰都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或者人為地抑制第二位城市又快又好的發展。但上述城市通過不懈努力提高城市的影響力、輻射力,使城市在區域中人口、經濟等比重進一步增加是肯定的,從這個角度講,這些首位城市提高的是“中心度”。“中心度”是指首位城市在區域中各類要素所占的比例,這比“首位度”更能反映城市的“龍頭帶動”和“輻射”作用。
此前,國務院關于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明確指出:“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新華日報》文章也表示:行政區經濟是我國的特色,以省為單元調配資源,提供生產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務,省會城市(省的首位城市)率先發展引領全省是其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文章還透露:如何進一步提高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南京已形成比較完備的戰略部署。據《新華日報》報道,南京市委市政府落實省委部署要求,以對標找差為路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提出了一系列提升“首位度”的戰略措施。一是探索動能轉換新模式。以建設創新名城為主線,以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為重點,以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為支撐,提升創新首位度。二是探索轉型升級新模式。聚力發展主導產業,聚力優化產業布局,聚力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首位度。三是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提升綜合承載功能,提升交通樞紐能級,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文化建設水平,提升功能首位度。四是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以最嚴標準抓保護,以最大決心抓治理,以最實舉措抓整改,提升生態首位度。五是探索區域融合新模式。全面提高城市開放度,全面提高城市融合度,全面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開放首位度。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日報》的這篇文章專門提到了“調整人才引進政策和戶籍準入制度既是城市競爭力的儲備,也是中心城市的擔當”。
在這方面,文章建議:“盡管2018年南京因為政策調整和消化前期積累的原因,人口增加稍快,但7年間常住人口增加32.7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68萬人,速度偏慢。建議南京進一步放開落戶門檻,僅僅以居住時間作為唯一標準,并且居住時間要求也不能太長。”
另外,文章還建議:“至于高學歷人才安居與鼓勵青年創業,由于南京政策推出時間不長,影響尚未凸顯,且由于杭州與上海的分流,目前在搶人大戰中不占明顯優勢。南京人才政策要考慮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歷層次人群的需求。猶如切奶油蛋糕,一定是豎著往下切,各層都有,不能只切掉上面的奶油,扔掉下面的蛋糕。在照顧高端人才的同時,應該增加對普通創業就業者、技術工人等不同層級落戶人群的補貼。”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南京要有超越行政區的擔當”。
作者認為:“通過人口的穩定遷移,增加或減少人口而不是靠增加落后地區GDP的比重,使不同地區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趨于接近,這才是解決不平衡發展的根本之道,也是南京作為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的擔當。”
作者建議:“還要進一步加強和發揮中心城市的高能級服務功能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南京在開放度、融合度、交通樞紐建設等方面都有新部署,但仍有提升空間。”
一是要大幅度提升高能級的服務水平。培育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會不會擔心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把總部搬到北京上海?要留住這些企業,南京在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環境、營商環境營造方面還有哪些不足?這些方面對標國際一流、對標國內先進還有哪些需要提升?要提高南京的國際化程度,融入全球城市網絡體系。
二是要制定產業轉移輻射、騰籠換鳥的政策和路徑圖。南京的重型工業一直占有較大比重,是轉移輻射還是轉型提升?產業集群如何在都市圈分工?如何在都市區核心區營造創新空間的同時,在外圍特色小鎮營造新的低成本創新空間?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實現對區域的帶動和服務?要引導都市圈產業集群在人才資源、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共享市場的全方位協作,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
三是牽頭制定都市圈市場主體與行政主體以及不同行政主體之間的利益共享共贏的系列政策,實現行政區個體利益最大化與都市圈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步推進,這是都市圈經濟與行政區經濟協調融合的基礎與核心。
文末,作者這樣總結南京的“首位度”提升問題:“以高質量發展提升南京首位城市的影響力,這既是南京作為省會城市的擔當,也是南京服務國家宏觀戰略促進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歷史使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