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曾是印度手機之王
原創:羅瑞垚、宋炳晨

//本文共1908字,預計閱讀6分鐘//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2018年,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1.452億部,同比增長10%。在排名前五的品牌中,中國品牌就占了三席,分別是小米、vivo、OPPO,位列第一、第三和第四。
總體而言,中國手機制造商去年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占到六成。印度儼然成了中國智能手機的第二故鄉。
這股出海的風潮始于2014年,當時國內智能機市場發展迅速,不少本土的品牌迅速崛起,但國內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于是小米、OV、一加等品牌相繼出海,印度成了共同的目的地。
這并不是中國手機第一次在印度打響名號。早在四五年前的功能機時代,深圳起家的基伍國際(GFive)就曾一度在印度市場叱咤風云,與當時的行業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叫板。
基伍手機的創始人張文學是最早印度創奇的見證人。
大學就讀模具專業的張文學,畢業后從模具起家,后來做起了高仿機和改制機的外殼。2005年,他開始給海外手機品牌代工,印度當時有名的燈飾、鐘表品牌Ajanta就是他的客戶。意識到海外市場的巨大機會之后,他成立了基伍國際,生產功能機,銷往印度和非洲。
印度一度成為基伍最大的市場,它在幾乎所有邦都設立了辦公室,基伍在古爾岡的總部和各邦辦公室有300多名員工,張文學幾乎每個月都要跑一趟印度。
2010年,基伍的年銷量就達到了近6000萬臺,一度占據了10%以上的區間市場份額,僅次于三星位居第二。這讓基伍在印度一鳴驚人,各大媒體都打出標題:“誰是Gfive?”2011年在接受《經濟時報》采訪時,張文學甚至透露,計劃在印度建立一個研發中心。
近日,志象網(The Passage)專訪了基伍國際創始人張文學。
以下為其自述:
我應該是算是最早一批做印度手機市場的。
2005年,我當時在做手機代工,印度當時第一家本土手機品牌Ajanta是我們的客戶,這個品牌是很有名的燈飾品牌。它一個月能賣二三十多萬臺手機,這是很不錯的成績,當時,除了頭部品牌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LG之外,很少有能月出貨10萬臺以上的。
這讓我對印度市場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成為了成立基伍國際專注海外市場的基礎。
2008年,我成立了基伍國際,進入印度市場,以及北非的幾個國家,算是比較早進入印度的手機品牌。
當時,印度主要的手機品牌是諾基亞和三星,一部功能機就能賣到200美元左右,一般人都負擔不起。
當時印度普通工人的收入大概是一個月100美元,如果手機太貴,就很難普及,我們切入市場的價格是根據用戶的收入定的,一開始就靠產品設計、性能和性價比往前跑。
我們的出廠價在50美元左右,而且當時印度的關稅低,只有2.5%,手機零售價就定在80美元。
這樣我們的價格只有三星、諾基亞的60%左右,但是質量和功能卻是相似的,這很容易打動消費者,有許多印度人第一次買手機就是買的基伍手機。2010年和2011年是我們賣的最好的時候,一年在印度能賣大概六千萬臺手機。
手機售價的降低還要得益于中國的產業鏈。一是我們與比亞迪和富士康合作,依托資源整合,壓低成本。二是我們本身的利潤就不高,相比印度市場頭部品牌40%以上的利潤率,我們的利潤率壓在了20%以內。

在2007年,我就幫海外品牌做過雙卡手機,遠早于諾基亞、三星等廠商。基伍國際成立之后,我們也針對海外市場推出了很多獨特的功能。
2008年,我在印度的一個小鎮上,看到當地人在一輛汽車前排長隊,花上10盧比,從汽車蓄電池給手機充電半小時。之后,我們就推出了能使用5號電池和雙電池的手機,主打“超長待機”,最長可以待機40天。
我們賣的最好的手機是“四卡四待”的手機。當時,印度有11個運營商,各家運營商網內的電話與短信資費較低,不同運營商之間打電話、發短信收費要高出三到四倍。一張手機卡的價格只有10盧比,用戶為了節省資費,就會同時購買好幾個不同運營商的手機卡。我們的“四卡四待”的手機也就派上了用場。
我認為,我們能夠打開印度市場,一是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二是極高的性價比。
2010年,基伍手機的市場份額就排到了第二名,僅次于三星。基伍國際印度總部設在古爾岡,并在印度二十七八個邦都設立了分公司,編制內員工就有三百多人,我每個月都會去一次印度。
2011年之后,基伍被迫退出了印度市場。
那年年底,因為專利問題,愛立信和諾基亞在印度等市場把基伍國際告上了法庭,被告還有HTC和中興。
我們這種后來成長起來的企業,在GSM2G領域的專利技術基本是空白的。而愛立信和諾基亞等在印度的專利布局頗豐,印度法律整體對專利的保護也比較嚴格,我們手里也沒有專利可以跟對方進行交換,所以在這種專利官司里面我們是很被動的。
從2012年一直到2016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是去各地打官司。
2013年,我就把我的股權賣掉,退出了手機市場。品牌授權給一些國外公司,目前在印度仍有合作伙伴,他們自己負責生產銷售,我為他們介紹中國供應商。
退出印度市場之后,我有想過在國內市場做智能機,但是覺得基因有點問題,最后放棄了。我現在覺得,如果沒有專利官司,能夠留在印度市場,機會還是很大的,因為品牌、渠道都已經比較成熟了。
(本文原載于“志象網”公眾號:passagegroup)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