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到國圖看“亞洲非遺”:日本的陶瓷,錫蘭的木偶,韓國的斗笠
5月16日,亞洲文明周系列活動之一的“文明匠心——亞洲非遺大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3號展廳開幕。來自日本的陶瓷,韓國的斗笠、紙藝,尼泊爾的銅器,泰國的木偶、陶瓷,哈薩克斯坦的冬不拉、掛毯,馬來西亞的扎染、藤編以及中國知名非遺大師白明、姚建萍、張大豐、陸斌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余位手工非遺大師的310件套作品參展。
匠心之作在此次亞洲非遺大展上共同亮相,同時展覽邀請到來自亞洲各國的二十位非遺大師到現場,向觀眾表演和講述相關的文化和技藝傳承。展廳中央,獨具特色的“亞洲客廳”,以傳統中國文人書房形式與亞洲各國非遺之作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展覽通過器物之美彰顯亞洲活力,以對話、交流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博大自信、古老鮮活亞洲的主旨精神,也對本次“亞洲文明對話”“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做了回應。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藝術家代表DIDIK說:“交流和互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各類文化遺產,如舞蹈、音樂、紡織、建筑、手工藝和烹飪等,無一不體現了文化交流的豐富成果。在一千多年前的記錄中,記載了華夏人民與東南亞以及中東人民的交往歷史,說明中國古代已與東南亞和中東宮廷開始了正式的文化交流。”

從事蜀繡創作與教學三十年的張大豐是四川的工藝美術大師,她獨創了“調子造形色造勢”技法,拓寬刺繡既定題材,創新表現技法,現場展覽的作品中,她以刺繡再現巴蜀漢畫像磚拓片場景,其形態神韻、明暗層次, 以及氛圍氣息,皆與原拓別無二致。

亞太地區手工藝傳承人郝淑萍在蜀繡針法的基礎上創新了“ 平手拉花針 ”,繡制了《 昭君出塞 》作品。

本次展覽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主辦,北京中展丹青展覽有限公司、北京唐影眾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支持,FA設計師公社作為首席贊助。
除了中國的非遺傳承人的作品,還有諸多亞洲地區的藝術家作品,這些藝術家以自己的作品詮釋著對于“匠心”的理解。
出生于1970年。1997年畢業于薩凡納州立大學,后在巴林阿拉伯海灣大學取 得碩士學位的藝術家薩巴赫·阿薩德以蛋殼雕聞名,他目前是科威特藝術協會會員、工程師協會會員,現任科威特大學助教。其作品在黎巴嫩、法國、巴林等國家展出。

尼泊爾藝術家馬赫什·沙啟亞接受過不同機構的各種培訓,如尼泊爾手工業協會聯合會的木雕圖像和解剖學,尼泊爾遺產協會的傳統木雕等。 馬赫什·沙啟亞有 24 年的木雕經驗,曾參與尼泊爾藝術重建。

斯里蘭卡木偶有350年的歷史,是斯里蘭卡傳統藝術形式,存在于鄉村地區。藝術家加穆瓦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在木偶雕刻方面也有天賦,擅長服飾制作、表演、演唱及器樂演奏。本人在木偶雕刻方面也有天賦,多次獲得國家和國際獎項,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演過。

斯里蘭卡的本塔拉吉教授是資深傳統舞蹈家,多次獲獎,曾擔任斯里蘭卡表演與視覺大學教授,對斯里蘭卡面具和木偶有深入研究。



展覽主辦方希望共同搭建亞洲非遺大展這一平臺,持續展開亞洲文明在全世界都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藝術對話,也希望能夠喚起更廣泛的亞洲人民為我們共同秉承的文化傳統的驕傲,共同繼承和發揚亞洲文明成果。本次展覽將展出至5月28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