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
最近,聚焦中東難民生活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在中國廣受好評,被稱為是“眼淚收割機”。在此之前,《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小偷家族》《一次別離》等說著不同語言、講述不同主題、有著不同風格的亞洲影片也曾擊中億萬中國觀眾的心。透過大銀幕,我們體驗到韻味不同的文明,不同國家的人民心也走得更近。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種文明的了解,就是從一部電影、一本書籍、一曲音樂開始的。一部《論語》,征服了多少不同時空下渴望智慧的頭腦;一本《一千零一夜》,引領多少人開啟了通往阿拉伯世界的奇妙之旅;一座泰姬陵,成為多少人走進印度的坐標;一部《灌籃高手》,讓多少人對日本文化迷戀不已;一部《大長今》,又讓多少人對“韓流”猛追不放。一部小說,一首詩歌,一幅畫作,一張照片,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找到跨越時空的知音,架起不同文明對話的橋梁。
一位外國學者說過:“人類在相互講故事的過程中會找到最深摯的友誼”。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人和事的背后,就記錄著交往交流的文明對話,積淀著日久彌新的深情厚誼。大家耳熟能詳的湖南衛視《歌手》節目,曾請來一位哈薩克斯坦年輕歌手迪瑪希。他的獨特嗓音和音樂表現力受到中國觀眾歡迎。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迅速引進這檔節目,迪瑪希成為“民族英雄”,同時參賽的中國歌手也在哈薩克斯坦家喻戶曉。迪馬希以歌聲為橋,生動展示了“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的力量。
在交流互鑒、取長補短中,韻味不同的文明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白馬馱經,玄奘西行,將印度文化帶回中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些精彩的論述,展示了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的歷史瞬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馬克思的話彰顯了中國文化有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歷史性貢獻。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不斷向前發展。
5月17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首部合拍片《音樂家》即將上映。影片講述了兩位音樂家的故事:1941年,中國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戰》等著名音樂作品,并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冼星海去世后,阿拉木圖市將一條路命名為冼星海大道。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架起亞洲文明對話的橋梁,呼喚千萬條“冼星海大道”,呼喚千萬個“冼星海”這樣的“友誼使者”,以及更多超越時空、直擊人心的“阿曼蓋爾德”。
(原題為《斑斕光影 心意相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