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為拿破侖效力到皈依伊斯蘭:波蘭與匈牙利的民族英雄貝姆
1849年—1850年,奧斯曼帝國接納了六千多名波蘭和匈牙利流亡者,包括七十多名將軍和軍官。這些人是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與獨立戰爭的參與者,在奧地利和俄國的猛烈軍事鎮壓之下兵敗,這才遁入俄奧的傳統敵人奧斯曼帝國境內。為了確保得到奧斯曼蘇丹的庇護,走投無路的流亡者皈依了伊斯蘭教。其中有一位波蘭籍的匈牙利將軍約瑟夫?貝姆(Józef Bem),作為這群流亡者的領袖,獲得了“穆拉德帕夏”的穆斯林風格新名字和頭銜。貝姆將軍不僅是軍事家,還是炮兵與工程技術的專家。求賢若渴的奧斯曼蘇丹愿意給他一個軍職,從他那里學習最先進的西方軍事技術。

這位成為穆斯林的波蘭籍匈牙利軍人,是波蘭和匈牙利兩國的民族英雄和傳奇人物,他戎馬一生,經歷了19世紀歐洲的好幾輪革命與戰爭。貝姆于1794年出生在加利西亞的塔爾努夫(Tarnów),這個地區歷史上屬于波蘭-立陶宛聯邦,但早在1772年普、奧、俄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候就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
身為沒有祖國的愛國者,很多波蘭人抓住一切機會參加爭取波蘭獨立的斗爭,在沒有機會為波蘭而戰的時候,就為其他被壓迫的民族而戰斗。比如波蘭革命者和獨立戰士塔得烏什?科希丘什科(Tadeusz Ko?ciuszko,1746—1817)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幫助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軍。貝姆出生的那一年,科希丘什科領導波蘭下層人民發動起義,希望從俄國手中解放波蘭,不幸被葉卡捷琳娜大帝派遣重兵鎮壓下去。科希丘什科這樣的前輩英雄成為少年貝姆的榜樣和偶像。后來貝姆效仿科希丘什科,在全歐洲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和鮮血。

為拿破侖效力的波蘭愛國者
在貝姆的童年時代發生了一件大事:1806年,拿破侖在耶拿會戰當中決定性地打敗普魯士,強迫普魯士割地,后于1807年利用普魯士割讓的土地建立了華沙公國,覆蓋今天波蘭的中部和東部地區,以華沙為首都。華沙公國實際上是拿破侖的傀儡和衛星國,波蘭還沒有真正光復,但在拿破侖的保護和鼓勵下,波蘭人心中燃起了民族獨立的希望,因此大批波蘭人參加法國軍隊,為拿破侖效力。在拿破侖麾下璀璨的將星群中有不少波蘭人的名字,比如法蘭西帝國陸軍元帥、華沙公國的陸軍部長約澤夫?安東尼?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1813),拿破侖麾下波蘭軍團的創始人和總司令揚?亨利克?東布羅夫斯基(Jan Henryk D?browski,1755—1818),以及幫助拿破侖鎮壓海地黑人起義的瓦迪斯瓦夫?弗朗齊歇克?雅布翁諾夫斯基(W?adys?aw Franciszek Jab?onowski,1769—1802)等等。拿破侖對建立真正獨立的波蘭國家沒有興趣,但樂得利用波蘭人的支持。

貝姆自幼對工程技術感興趣,曾就讀于克拉科夫大學、一所軍校和華沙的炮兵學校,數學成績優秀。從軍校畢業后他加入華沙公國軍隊(也就是拿破侖的仆從軍),后加入法軍,參加了1812年拿破侖對俄國的悲劇性遠征,好在得以安然返回。拿破侖大勢已去,但大多數波蘭人仍舊對他忠心耿耿,貝姆也是如此。1813年1月至12月,波羅的海之濱的海港城市但澤(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的法國守軍遭到俄軍圍攻,寡不敵眾,最終投降。年輕的貝姆在此役中表現突出,榮獲法國的榮譽團勛章。
1815年,拿破侖第二次退位,波蘭人的希望破滅,華沙公國被并入新建的波蘭王國,但這個波蘭王國(也稱“波蘭會議王國”,因為它是根據列強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的精神建立的)只不過是俄國的附庸和傀儡。貝姆成了俄屬波蘭的臣民,暫且忍耐,在一家軍校教書并從事研究,研發了一種類似于火箭炮的武器。但他對自由的渴望仍然強烈,參加了當時多如牛毛的旨在光復波蘭的秘密社團,后被發現,遭降職并被判處入獄一年(緩刑)。他干脆辭去軍職,搬遷到奧地利統治下的加利西亞,在那里研究蒸汽機及其應用,發表了一些論文。

1830年波蘭十一月起義
1830年,俄屬波蘭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十一月起義”。貝姆立刻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奔赴俄屬波蘭參加革命。訓練有素并且經驗豐富的貝姆在起義軍中獲得少校軍銜,指揮第4輕騎兵營。他參加了1831年4月10日的伊甘耶戰役(Battle of Iganie)。這是波蘭起義軍在“十一月起義”期間發動的最后一次主要攻勢,最終敗于占據兵力和火力優勢的俄軍。此役期間貝姆領導乘騎炮兵部隊猛轟俄軍占據的村莊,為起義軍贏得一定優勢。

在5月26日的奧斯特羅文卡戰役(Battle of Ostro??ka)戰役中,貝姆領導的部隊勇敢地向優勢敵人沖鋒。波蘭起義軍傷亡慘重,損失6000人,但貝姆的勇敢沖鋒挽救了主力部隊。貝姆因此獲得軍事功勛勛章(Virtuti Militari),這是波蘭最高的軍事榮譽。他還被提升為準將。后來匈牙利大詩人裴多菲?山多爾在《愛爾德利的軍隊》一詩的第一節這樣贊頌貝姆在奧斯特羅文卡戰役中的貢獻:
“老貝姆是身經百戰的自由戰士,
我們怕什么?他帶我們走向戰場!
奧斯特羅文卡的慘淡的落日
對我們閃耀著復仇的紅光。”
但波蘭起義軍寡不敵眾,俄軍在伊凡?帕斯科維奇(Ivan Paskevich)將軍指揮下節節勝利。貝姆堅決反對投降,主張死戰到底。9月6日至8日,俄軍攻克華沙,波蘭起義軍于10月5日投降,轟轟烈烈的“十一月起義”以失敗告終,很多波蘭愛國者流亡海外。

貝姆逃往巴黎,當數學教師為生,并出版了一部關于1830—1831年波蘭起義的著作。1833年,閑不住的貝姆來到葡萄牙,參加堂佩德羅針對堂米格爾的斗爭。堂佩德羅曾為葡萄牙國王和巴西皇帝,但此時已經放棄王位和皇位,將巴西帝位讓給兒子,將葡萄牙王位讓給女兒。但他的弟弟堂米格爾篡奪了葡萄牙王位。堂佩德羅從巴西趕到葡萄牙,試圖幫助女兒奪回王位,在戰爭期間病逝。堂佩德羅支持自由主義和憲政,被譽為“解放者”,而米格爾主張專制君主制。這兄弟倆的斗爭在當時被視為自由派和專制派之間的斗爭。貝姆當然站在佩德羅那邊,原打算招募波蘭流亡者和僑民,組建一支波蘭軍團參加葡萄牙的自由運動,但沒能成功,而且他本人還遭到俄國特工的行刺,于是離開了葡萄牙。
1848年匈牙利革命
1848年,全歐洲的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維也納爆發反對哈布斯堡皇朝的起義,古道熱腸并且因為波蘭部分領土被奧地利占領而仇恨哈布斯堡皇朝的貝姆趕到維也納參戰。但奧地利軍隊鎮壓了維也納起義。貝姆逃往匈牙利,此時匈牙利掀起了爭取獨立的起義。匈牙利和波蘭都屬于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同病相憐,貝姆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還有其他一些波蘭愛國者趕來匈牙利參戰。
貝姆向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和國家元首科蘇特?拉約什效忠,在1848年底和1849年奉命指揮一支起義軍保衛特蘭西瓦尼亞。他的部隊兵力雖弱,但在他的高水平指揮下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貝姆身材不高但作戰英勇,雖然不懂匈牙利語,但在匈牙利起義軍當中威望極高,被匈牙利人親熱地稱為“貝姆爺爺”(Bem apó)。


1849年2月9日的皮什基(Piski)大橋戰役中,貝姆以少勝多。3月16日,貝姆在奧爾紹瓦(Or?ova)戰役中打敗前來討伐的奧軍將領安東?馮?普赫納男爵(Anton Freiherr von Puchner)。但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于5月29日請求俄國出兵干預,幫助鎮壓匈牙利起義。俄國自詡為“歐洲的憲兵”,仇視一切自由主義和民族獨立運動,滿口答應。八天后,貝姆的老對手帕斯科維奇率領35萬俄軍攻入匈牙利。
在奧地利和俄國兩國大軍的鎮壓下,匈牙利起義軍寡不敵眾,節節敗退。7月31日,貝姆的部隊在錫吉什瓦拉(Segesvár)戰役中被殲滅,貝姆本人不得不裝死才從戰場逃走。8月6日,他在納吉屈爾(Nagycsür)再次參戰,并重整旗鼓,帶領自己部隊的殘部去參加8月9日的蒂米什瓦拉(Temesvár)戰役。貝姆在此役中身負重傷。這也是匈牙利起義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戰役。隨后起義被徹底鎮壓,奧地利恢復了對匈牙利的統治。于是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貝姆在奧斯曼帝國當官期間據說還曾領導土耳其軍隊平定阿拉伯人對基督徒的暴力襲擊。他于1850年12月10日在敘利亞阿勒頗去世。他的遺骸于1929年被遷回波蘭,葬在家鄉塔爾努夫的一處陵墓。

貝姆在波蘭和匈牙利兩國都享有崇高的聲譽,被奉為民族英雄和自由斗士。匈牙利大詩人裴多菲曾在貝姆麾下作戰,據說就是在1849年7月31日的錫吉什瓦拉戰役中陣亡的。裴多菲寫了多首詩歌,熱情贊揚貝姆、歌頌匈牙利與波蘭兩國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不妨用《愛爾德利的軍隊》的詩句結束本文:
那就是他,我們的老領袖,
跟著他的是我們,祖國的青年們,
大海的奔騰澎湃的浪頭
也這樣跟著暴風雨前進。
波蘭和匈牙利,兩個偉大的民族,
兩個民族在我們之間團結一致;
如果向著共同的目標前去,
還有什么命運能將他們阻止?
我們共同的目標完全一致:
摔掉我們共同帶著的鐐銬,
祖國啊!對你的深的、紅的創傷,
我們宣誓:我們一定要把它摔掉!
(《裴多菲詩選》,孫用譯,作家出版社,1954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