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哪吒鬧海》40年:千年東海陳塘關何處尋
1979年5月,為慶祝建國三十周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攝制了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影片改編自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講述了哪吒打敗了為害人間的四海龍王,造福世人的故事。東海邊的陳塘關是本劇故事發生地,乃是小說中一處關城,是哪吒的出生地。鎮關最高武官是哪吒之父李靖。那么,陳塘關是否真有其地呢?《封神演義》是不是由明代許仲琳所著存在爭議,但這部講述商周故事的小說中首相、總兵等名詞都暴露了重要一點,故事時空背景是明代。陳塘關的原型也因此有跡可循,它就是明浙直總兵駐地定海關(城),即今天的鎮海(康熙二十六年前稱定海縣)老城。

東海龍王廟和東海郡
東海龍王,又稱東海廣德王,別名顯仁,《西游記》中稱為敖廣,《封神演義》中稱為敖光。東為青,他是一條青龍。無論是《封神演義》,還是《西游記》,可以確定的是,東海龍王在東海,是哪吒一家的鄰居。陳塘關建有龍王廟。要確定陳塘關的所在,首先要確定書中的東海龍王廟在哪里。

我國的傳統是皇權大于神權,神要朝廷封過才算數。《封神演義》里,神都是西周丞相姜子牙封的。我國海運興起始于唐代,封龍神亦始于唐代。為了祈求龍王保佑,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神。《舊唐書》記載:“(天寶)十載正月,四海并封為王。太子中允李隨祭東海廣德王,義王府長史張九章祭南海廣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廣潤王,太子洗馬李齊榮祭北海廣澤王。”韓愈《南海神廟碑》亦云:“天寶十載正月,封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冊,詔也。”

神廟也一樣,沒有經過朝廷敕建,也是不允許建立和供奉的。否則,視作淫祠。自北宋以來,歷朝歷代官方供奉的東海龍王廟就在鎮海。東海龍王廟的設立,則與鎮海在我國海運史上的地位有關。鎮海作為我國古代唯一一個與大運河相通的不凍港,是東亞、東南亞各國來朝貢的第一站。盛唐以來,遣唐使摸索到了一條安全的航線,從甬江(宋元稱定海江)口進入大運河。北宋起正式規定,中外使者必須由鎮海進出。我國最早使高麗的官方實錄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稱:“自元豐(1078年)以后,朝廷遣使,皆由明州定海放洋絕海而北。”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東海龍王廟在元豐元年十一月戊子日確定建立,以保佑中外使者和商人。文稱:“左諫議大夫、史館修撰安燾言:‘東海之神已有王爵,獨無廟貌,乞于明州定海、昌國兩縣之閑建祠宇,往來商旅,聽助營葺。’從之。”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徐兢曾以當事人的身份,記載了出使高麗前拜訪定海總持院、拜祭東海龍王的事跡。 “招寶山”條說:“十六日戊辰神舟發明州,十九日辛未達定海縣。先期遣中使武功大夫容彭年建道場于總持院七晝夜。仍降御香宣祝於顯仁助順淵圣廣德王祠。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
南宋寶慶《四明志》定海縣部分詳細地介紹了廣德王祠,“東海助順孚圣廣德威濟王廟,在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左諫議大夫安燾,起居舍人陳睦,奉使髙麗還,十一月請建廟。勅封淵圣廣德王……乾道誥書‘東海’二字于封爵之上。”根據慣例,皇帝每年春秋要派遣大臣來祭祀。

由于東海龍王廟在古定海縣的緣故,宋元明三代“東海郡”成了寧波的專屬別稱。如元末明初詩人戴良《自定川入海》有“乍離東海郡,又上北溟船”之句;明代東海三司馬,則是指三位曾擔任兵部尚書或侍郎的寧波大文豪張時徹、范欽和屠大山;寧波產的知名中藥艾草則被稱為“海艾”。
明代的鎮海,因是日本朝貢船登陸中國的唯一口岸,祭祀龍王的傳統仍舊非常重視。在張時徹的嘉靖《寧波府志》中,鎮海在原址附近保留了廣德王廟,并在城南建龍王祠,都是祭祀東海龍王。


《哪吒鬧海》動畫片里,還有百姓為求雨用豬頭等祭品供奉東海龍王的劇情。這一細節,說明導演作了專門的考證。當地人出海稱“開洋”,要辦“開洋酒”,須用豬頭等祭品供奉龍王。

古城和陳塘
陳塘關不遠之處,有一條九曲河,是下東海的入海口。換句話說,陳塘關是位于河口的關城。鎮海恰恰是我國古代唯一建在入海口的城池。唐大歷六年(771年)鎮海就有了建置,因為是遣唐使后期登陸的第一站,朝廷在鄮縣甬江口海壖地設望海鎮。望海鎮東、南臨江,北面臨海。為防止海水侵蝕,唐乾寧四年(897年)已筑泥塘作為海堤。吳越天寶二年(909年),吳越王錢镠建望海城,并置望海鎮為望海縣,尋改定海縣。
唐乾寧四年的后海塘為土塘。根據南宋《后海塘記》的記載,當時的海塘以木固定,從招寶山修建至伏龍山,東西長數十里。土塘并不堅固,常被潮水沖潰導致災害。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定海縣令唐叔翰效仿錢塘江海塘,改建石塘。這個古老的石塘,就是《封神演義》中的陳塘。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時因抗倭所需,朝廷欽差信國公湯和到鎮海出任總督備倭,謀劃御倭事宜。湯和在原定海縣城建定海衛,擴建定海縣城,也即定海衛城。擴大后的縣城,東起巾子山、沿唐代海塘、東南緣甬江、西連平川、北負大海,三面環濠河,周圍九里有奇。城原有辟六門,北門是水門,直通大海。永樂十三年(1415年),浙江都指揮余成因防潮水需要,又恐倭寇通過北門入侵,遂堵北門,只留鎮遠、南薰、清川、武寧、向辰五門。

湯和在擴城時,將城池北界擴至海塘。縣城北城墻被直接修筑于海塘之上,形成了城塘合一的罕見現象。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座城塘合一的城池。我國城市一般是坐北朝南,北面的城塘便被稱作后海塘。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北城門舊址造望海樓,既可觀覽滄海,又可警戒倭船。后海塘因地理位置,屢遭海潮沖毀。隆慶三年(1569年)秋,淫雨颶風大作,海嘯涌潮迫城,淹沒房屋。浙江巡撫谷中虛于城北筑重垣以外護。萬歷二年(1574年),終竣工。此后,灘涂的沉積使得潮水對海塘的沖擊減小,后海塘至清代初年均未受損。


動畫片中,我們見到陳塘關關城城墻之外便是大海。七十年代以來,由于圍墾原因,鎮海城北已成陸地。望海樓現今已經望不到大海。不過,歷史影像資料給出了動畫片類似的畫面。1870年,寧波外籍雇員華生所攝鎮海城,城墻直接臨水。下面這張上世紀六十年代鎮海縣城及周邊地區衛星地圖中,后海塘也仍舊直面大海,海塘與城墻的輪廓清晰可辨。


動畫片中的陳塘關,導演憑想象,將一部分城墻建在山上。現實中的后海塘,東北角一段城墻確實是建在一座小山巾子山上。巾子山還與招寶山以海塘相連,為防止海水入侵和倭寇入侵,不留防御死角。再次感謝華生,他留下的巾子山照片,讓我們見識到了山上建城的舊影。

定海關和總兵府
陳塘關,顧名思義是個邊境上的關口。明代文人喜好把邊境外國人出入的要塞稱為關,無論是有無關隘或關城。鎮海為明代最重要的海上關口,作為日本、琉球等國的登陸地,是諸藩貢道。我國最早的日本專著、當地人薛俊所編的《日本考略》稱:“凡貢獻必由于定(海),次于寧(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達于京師。故定為喉舌所也。”于是,明人逐漸把鎮海稱之為定海關。比如,胡宗憲總編、鄭若曾攥寫的《籌海圖編》就記載:“(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賊首王直款定海關要互市。總督胡公誘擒之。”浙直總兵盧鏜也稱鎮海為“六國來王處,平倭第一關”。


總兵是《封神演義》里最常見的武官,除陳塘關總兵李靖外,還有三山關總兵鄧九公、青龍關總兵張桂芳、潼關總兵陳桐、穿云關總兵陳梧、汜水關總兵韓榮等人。此設定源于總兵鎮守制度。明朝建立后,為防止蒙古再次南下,設置了九個邊鎮,各設總兵官鎮守關城。嘉靖中后期,東南倭患爆發,明廷不得不在江南設立總兵官,總理浙直海防。嘉靖三十五年,因鎮海是諸蕃貢道,浙直總兵定駐鎮海城內西南角。

明代的總兵是皇帝欽差地方的最高武官,地位崇高、權力極大,以超品的公侯伯或二品以上的五軍都督府都督出任。《封神演義》第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提到:“且說李靖因東伯姜文煥為父報仇,調四十萬人馬,游魂關大戰竇榮,榮不能取勝。李靖在野馬嶺操演三軍,緊守關隘。”李靖如果手下沒有足夠人馬,是不能與之抗衡的。現實中的浙直總兵也權力驚人。其職責在嘉靖《寧波府志》有具體說明:“總兵府都督一人,掌凡鎮守浙直地方、備御倭夷、保安軍民之事……凡水路之寇,調度各省沿海軍馬而逐捕之。”作為陳塘關總兵的原型,浙直總兵擁有調度沿海六省兵馬之權。因此,當時尚是凡人的李靖會有資格跟龍王稱兄道弟。

除龍王神職和總兵官職外,《封神演義》中的其它官職也有明代的影子和寧波的影子。哪吒第一個對手是東海巡海夜叉蛤蟆精。“巡海夜叉”來源于“巡視海道”官的簡稱“巡海”。為了防倭御倭,明初以侍郎、都御史出任巡視海道,其職責是巡歷全浙沿海。洪武三十年(1397)后,定以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銜出任,從此簡稱“巡海副使”或“海道副使”。巡海副使本并無固定駐地。嘉靖二十七年,定駐寧波府城。除了《封神演義》,幾乎是同時期成書的《西游記》也出現了巡海夜叉。


今亦有人言,明天津衛城是陳塘關原型。《封神演義》約成書于隆慶、萬歷年間。此時的天津根本沒有設立總兵,歷史上也沒有“天津關”的名詞。東海、龍王廟、沿海關城、巡海等要素也與天津無法聯系上。陳塘關的原型最有可能的只能是定(鎮)海城。明朝嘉靖以來,鎮海不但是地方最高武官浙直總兵治所,也是地方最高的文官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的駐地之一,其名聲也遠大于其他沿海諸城。明代其他小說也有定海城名的影子,《西游記》和《后西游記》也都提到了東海龍王及其寶藏“定海”神珍(“針”是訛字)鐵,后者即是孫悟空手中大名鼎鼎的如意金箍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