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取消三本的不合理標簽,打破“強校恒強”的格局
“三本”的概念,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5月6日,寧夏教育考試院發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普通高考錄取批次調整政策解讀》,將原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兩個招生錄取批次合并為“第二批本科”,取消第三批本科。
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此后,已有多個省份取消三本,合并一本二本。例如,北京在2017年啟動了錄取批次改革,將本科二批、三批合并為本科二批,2019年北京將繼續推進錄取批次改革,將本科一批、二批合并為本科普通批。
曾幾何時,“一本”“二本”“三本”是社會上衡量本科院校辦學水平的標準。一本院校被視為習慣上的“重點大學”,二本院校通常是地方普通公辦院校,而三本院校則被視為辦學水平較低的高校,以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為主。
然而,“一本”“二本”“三本”僅僅是考生填報志愿和院校開展錄取時的批次概念。離開了填報志愿、分批錄取這一語境,一所院校屬于幾本便沒有制度上的意義。事實上,從來沒有什么“三本”大學,只有在高考后第三批錄取考生的院校。
同樣都是本科院校,分批次錄取考生是否合理?
上世紀50年代,我國高校開始嘗試按計劃分批次錄取。1959年,教育部在《關于一九五九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中提出:“采取全國統一命題,一次考試,分批錄取的辦法,使較好的學校錄取較好的學生”。在這份文件中,就已經將高校分為三類三個批次,第一類為全國重點學校,第二類為中央各部門、省級直屬的老學校和新建的重要學校,剩余的其他學校歸為第三類。
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高分考生獲得了重點大學的優先錄取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師風散記》一文中回憶:“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愿欄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師范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范院校讀書是不必飯付錢的。”李克強的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學,最終,“她并沒有計較我這幾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
在當時的背景下,“把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重點大學進行培養”,符合改革開放初期選拔優秀人才、實施科教興國的目標。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民辦院校、獨立學院等新興辦學形式的興起,各省份將本科錄取細化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三本”的概念由此確立下來。
問題在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格局的穩定,“使較好的學校錄取較好的學生”這一目標的實現已不存在多大問題。隨著高等院校社會聲譽的不斷穩固,以及社會上各種各樣排行榜的傳播效應,公眾對“好大學”已形成了充分的認知——高分考生填報省內師范學院的現象幾乎不再發生。
近年來,一些辦學水平良好的三本院校異軍突起,他們一些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了二本線。例如,在河北省錄取批次改革前的2015年,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在河北屬于第三批錄取的院校,但是其理工類錄取最低分數線為478分,高出了河北省當年二本線4分。
但是,受限于分批次錄取的格局,這些新興高等院校的發展難以進一步打開局面。一方面,一些考分較高的考生愿意填報這些“三本”中的優秀學校,抬高了錄取分數線;另一方面,“三本”的標簽限制其進一步吸引優質生源,社會對這些學校的認可度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
究竟是高校的實力決定了考生的認可度,還是分批次錄取制度限制高校的生源和發展?這不應該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無解之問。分批次錄取讓不同院校無法平等競爭,新興院校難以樹立品牌和聲譽,在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改革的當下,顯然亟待改變。
合并本科錄取批次,不僅有助于打破高校招生的既得利益格局,為后來者賦予平等的生源競爭機會,還有利于消除社會偏見,促進就業公平。隨著“三本”的概念退出歷史舞臺,社會對高校辦學質量的評價無疑會更加理性、更加細分。一所學校不再因為它在第幾批招生而限制辦學水平的發揮,有助于打破“強校恒強”的不合理格局。
當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公眾認知習慣的扭轉更需要漫長的過渡。有的省份合并錄取批次后,存在分段志愿填報等設計。而在就業市場上,求職者依然可能面臨畢業院校是幾本的疑問。無論如何,改革方向已經明朗,在全國范圍內取消批次已是大勢所趨。從今往后,讓學校聲譽靠辦學實力說話,以專業能力為標準評價畢業生,而不是任何附加的標簽,理應成為社會共識。
(原題為《取消三本的不合理標簽,打破“強校恒強”的格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