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東西方文明對抗?中宣部回應
中宣部副部長徐麟9日表示,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是為了文明對抗,恰恰是加強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國新辦9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宣部副部長、國新辦主任、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籌委會副主任兼執委會副主任徐麟,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張旭,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介紹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有記者提問,外界有聲音說中國這次大會是為了要擴大中國的影響,中國是否試圖團結亞洲文明以應對來自西方的壓力呢?
徐麟表示,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是為了文明對抗,恰恰是加強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我們也注意到這段時間國際輿論有一些言論和說法,渲染東西方“文明較量”“文明沖突”“文明對抗”。這些說法如果是出于誤解,那恰恰說明文明交流對話更有必要、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如果說是別有用心,意圖挑起摩擦和對立,那是不得人心、注定會失敗的。
徐麟指出,從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來看,中華文明既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的文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始終堅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始終同其他文明保持和諧相處,相互取長補短,相互交流互鑒,共同取得進步。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平等包容的。對不同的文明,我們的理念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是尊重文明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培育、發展好自己的文明,與此同時要尊重和欣賞其他文明,不同的文明之間通過交流、交融、互鑒達到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目的。如果大家都這樣努力,那就一定會促進世界的持久和平、繁榮、發展,更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徐麟稱,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小麥最早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種植的,水稻則是在中國的長江流域最早種植的,而棉花又是在印度河、恒河流域最早種植的。這些文明的發端、人類文明的成果,經過交流共享現在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這就是文明交流互鑒、文明成果共享的一個例子。
徐麟提到,中國既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倡議不同文明之間應當堅持兼收并蓄、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同時更好促進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進一步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進一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中國對傳承和弘揚文明的一種守望堅持,也是中國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原標題為《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東西方文明對抗?中宣部回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