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憑借“硬核配置”,這個大裝置幫助用戶孵化頂級論文96篇

“大型科學裝置使得研究者有可能獲取新的科學發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偉大創造。”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施爾畏看來,像上海光源這樣的大型科學裝置可以促進多學科發展,也是頂級科學家的“孵化器”。
5月6日,上海光源舉辦同步輻射前沿發展暨上海光源開放十周年學術論壇。
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由國家、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于2004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總體性能位居國際先進水平。
上海光源首批建成7條光束線站,2015-2018年期間,“夢之線”、蛋白質設施5線6站、SiP·ME2研究平臺等陸續建成,目前共有15條光束線19個實驗站開放運行。
如何通俗地理解這一大型裝置的作用?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此前曾采訪過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簡單來說,光波具有衍射現象,在利用光來探測物體和分辨物體時,光的波長應當與物體的大小或物體之間的距離相當或更短。因此,科學家為了探索微觀世界,需要選用更短波長的光(如X射線);而要穿透微觀世界的黑暗,就需要更加明亮的光。
同步輻射光讓這些科研需求成為可能。也因其一系列獨特而優異的性能,被科學家稱為繼電光源、X光源和激光光源之后,第四次為人類的文明帶來革命性推動的新光源。
比如寬譜,波長范圍寬,從遠紅外到硬X射線連續可調,可根據不同需要選取相應波長的光。高強度和高亮度,是X光機的上萬到上億倍,可以大大提高研究能力和效率。
憑借這些“硬核配置”,上海光源吸引了大量用戶。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表示,截至2019年4月底,通過十年的運行開放,已運行開放的線站累計為用戶提供實驗機時超過34萬小時,執行通過專家評審的課題近13000個;用戶遍布全國各地,用戶所在的單位數量已達到518家,其中高校262家、研究所162家、醫院34家、公司60家;用戶所在的研究組數量達到2778個,實驗人員達41404人次,共計23254人,已形成了我國相對穩定的高水平同步輻射用戶群體……
在高水平的用戶基礎上,上海光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涵蓋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能源、環境、地質、考古等學科領域。用戶已發表期刊論文約5000篇,其中,Science、Nature、Cell三種頂級國際刊物的論文96篇,SCI-1區論文約1500篇。

上海光源支撐的用戶科研成果矚目。
其中一項成果被美國《科學》“十大科學突破”引用;一項成果入選歐洲《物理世界》十大突破;一項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標志性進展;一項成果入選美國《物理評論》125周年49篇精選論文;一項成果入選美國化學會十大科研成果;六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四項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在結構生物學的研究上,上海光源一經投入使用立即改變了我國結構生物學家以往主要依賴國外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前沿領域研究的局面,支撐用戶在膜蛋白、蛋白質復合物以及與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流行病毒相關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成果。同時支撐用戶在結構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以及功能基因組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顯著提升了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推動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快速邁向國際前沿。
在材料科學、催化研究、凝聚態物理、生物醫學、環境科學、地質考古、文物研究領域上,上海光源也支撐產出了大批學科前沿研究成果。此外,上海光源在國家戰略需求與重大應用方面也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獲悉,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于2016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其中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已完成安裝和通光,將于今年投入運行;另有多條用戶投資線站在啟動中。
預計到2022年,上海光源將有約35條束線和60個實驗站投入運行。屆時,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戶能力將超過上萬人次。上海光源將與正在建設中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及超強超短激光裝置一起形成先進的光子科學研究中心。
施爾畏也透露,上海未來將在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建立大型科學裝置集群,這也將是中國迄今為止投入量最大、集中度最高的大型科學裝置建設項目集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