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2種選科組合,課該怎么上?廣東部分高中嘗試各種改革
近日,廣東新高考方案正式落地,采用“3+1+2”選考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愿景,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組合。
新高考來了,會給選科、教學和課程帶來哪些變化?記者走訪發現,廣東部分高中已經開始嘗試各種改革,通過擴容課室數量、試行選課走班,為新高考做足準備。
怎么選擇?
“3+1+2”模式尊重學生個人興趣
我省新高考方案明確,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其中,本科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按照“3+1+2”的模式設置,“3”為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中選擇2門。
這意味著,高考考試組合從目前的文和理兩種,變為改革后不分文理科,選科組合增加到12種。高考總成績仍保持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實行等級賦分,各100分。從“3+綜合”到“3+1+2”,選考科目從2種組合到12種組合,廣東高考綜合改革令人耳目一新。
對此,廣東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表示,“3+1+2”模式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愿景,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組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根據當前各個高中學校的課室設置和師資配備情況,“3+1+2”方案在滿足開齊選科組合的基礎上,可以實現最優走班方案,有效降低了學校管理的難度,在實踐中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廣東新高考‘3+1+2’方案是目前為止既貫徹了中央文件精神,又很好結合本省實際和學校操作能力、師資隊伍現實狀況,可以實施的比較理想的方案。”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認為,這個方案首先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同時又給能保證大學選拔到優秀的新生,并推動高中的課程改革。
怎么走班?
行政班級、學分導師制保證教學秩序
“學校高一年級計劃安排37個行政班,考慮在創新實驗班、藝術書法特長班和體育特長班3個班進行走班上課,其他班均可以行政班形式進行教學。這種目標模式稱為全模式、小走班。”茂名市第一中學校長洪喜亮介紹,根據學校內部摸查和預設,學校的課室、功能室、場地、設備設施與師資也均能滿足目標模式的需求。
今年3月,茂名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1941人全部完成選課分班的模查工作。統計顯示,共有12種選課組合,其中“物化生”組合最多,387人;“史化地”最少,48人;單科選生物最多1378人(占71%),選政治最少561人(占28.9%)。
“3+1+2”模式讓高考選科從“套餐”變為“自助餐”,學校教學秩序也將因應而變,傳統“學生待在自己固定的班級,等待各科老師來上課”的模式將被打破,從統一排課轉為“走班制”。
所謂走班制,是指學科課室和教師固定,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愿望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層次班級上課,不同層次的班級,其教學內容和程度要求不同。這就需要中學像大學校園一樣,有更多的課室、更信息化的教學場景來支撐。
在這方面,廣東早有經驗。1999年,教育部決定先在廣東省實施“3+X”高考改革試點,在“分科教學”和“選課走班”等教育教學方式上,廣東已經進行過有益探索。面對這一輪高考改革,不少廣東學校正在進行頂層設計、盤活教育資源、增添設施設備,為未來學生選課走班做準備。
令人感興趣的是,學生如何分班?原有的行政班何去何從?學生管理要如何進行?對此,高中積極探索行政班與教學班相結合的走班方式,同時配套推行導師制、學分制、合作制,保證教學秩序。
在廣州市第三中學,為適應新高考模式,學校在2015級、2016級分別進行高中數學、綜合分層走班教學實踐,探索分層走班制在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考核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做法。學校分別對學生綜合總分和數學進行分層,將學生納為行政班和普通走班。每天安排3節走班時間,其中思想政治學科同時走班,歷史與地理同時捆綁走班,生物和化學捆綁走班,物理分組走班。
“走班建立在行政班基礎上,可以在保證教學秩序的同時,充分滿足學生的選科需求。”廣州市第三中學副校長陳漢碧介紹,學校實施分層走班教學,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接受適應性教育,達到全員發展的目標。所以,學校在每個班的目標、教學、練習、檢測、評價上都依據不同層次設計,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廣州市鐵一中學(簡稱“廣鐵一中”)采取保持行政班、部分課程進行走班的模式對班級進行管理。未來計劃實行部分走班制,比如有一個班學生都是選擇物理,那么他們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科目都在一起上課,其他兩門課再進行走班。該校副校長黃連生介紹,這樣一來,選科的課時量總占比還是比較小,在保證了校園管理和課堂秩序的同時,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協作精神。
在惠州市綜合高級中學,按照“定班+走班”模式進行選課走班,將在高一學年結束前先對學生選科意向進行摸底,初步確定以語文、數學、外語為基礎的行政班級規模,然后根據改革方案為學生提供“選科套餐”,因為歷史或物理算固定的一科,減小了選科走班的壓力。
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校長袁成表示,學校已經按照“3+1+2”模式,組織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和學業水平能力等進行過3次模擬選課。“學生選課之后,我們計劃‘3+1’的課程采取固定的行政班模式上課,其余‘2’的課程采取走班教學模式。”
惠州東江高級中學教務處主任黃碧云說,學校提前對走班模式進行了預演,從本學期開始對高一年級學生進行初步分班,讓學生首先選定物理或歷史的這個“1”,再具體對這兩個方向進行走班預演。“我們目前有900多名高一學生,選擇物理和歷史的比例為5.5∶4.5,框定大方向后,對應的走班模式不會太復雜。”
怎么保障?
課室擴容、智慧校園助力新高考
走班制改革,對學校的硬件、軟件配套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省教育廳明確要求推進新高考改革,各高中要組織學校開展模擬選課,根據選課模擬結果做好選課走班所需教師、設備、課室等條件的測算和準備。
掃一下課室門口的“電子門牌”,就知道這里下一節上的是什么課、任課老師是誰。這樣專為走班制設計的智慧校園,可以結合學生選課、學校排課,通過一體化平臺進行智能調配,實現綜合管理。這樣的電子班牌已經在出現在廣東許多高中的課室門口。
在廣鐵一中,電子班牌目前顯示的是班級信息和天氣等,但未來,它將承擔更大的作用。該校副校長黃連生介紹,為應對新高考,學校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從硬件來說,目前廣鐵一中的課室量能夠完全滿足“新高考”走班制的需要。從軟件來說,廣鐵一中目前高一有部分班級的部分課程已經實行走班,已經有了一定經驗。
當然,并非所有學校都有條件滿足走班制的硬件建設需求。
惠州市實驗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當前實際情況看,學校更適合實行面對部分學生或科目的“小走班”模式。考慮到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學生選科情況,惠州的多數學校認為部分走班或“小走班”會成為主流。
因此,有的在積極推進課室擴容和智慧校園建設工作。
其中,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中學計劃增加20多間課室,為選課走班打好基礎,同時建設高端實驗室,提升實驗設備裝備和圖書館水平,加強選課走班的信息化建設,做好硬件方面的充足準備,應對新高考。佛山市南海區石門中學今年9月學校面積將達180畝,新增的課室數量也足以應對新高考選課走班的需求。場地變大后,將為學生創設更加靈動的學習空間,同時通過探索智慧校園模式,通過刷臉進行考勤,保證走班制的教學、管理效果。
“場地變大以后,我們有幾個設想:第一個設想是肯定要多一些學習空間,我們說的是靈動的學習空間;第二是學習方式上我們也會做一些改變;第三是在校本課程上做一些改變,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第四是在管理方式上,也會多一些新的管理方式。”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說。
(原題為:《文理分科變12種選科,課怎么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