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巖松看央視“四朵金花”:張泉靈、柴靜、李小萌、歐陽夏丹
編者按:劉楠,曾與白巖松在央視新聞評論部共事十年,擔任記者、策劃、主編等職,她用富于畫面感的筆觸立體勾畫了白巖松幕后工作的點點滴滴,試圖還原真實立體的白巖松。這本書既有對白巖松職業成長歷程的追根溯源、“東西聯大”新聞教育的一手觀察,也有對“肅寧槍擊案”報道爭議事件的正視,揭秘編輯部選題策劃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巖松新聞業務和演講口才的“武功秘籍”。
在《一個人與這個時代》一書中,白巖松說:“幾年前我就找我們的領導,跟他們談這幾個年輕人:柴靜、歐陽夏丹、李小 萌、張泉靈,我稱其為四朵金花,應該給她們創造更多的機會。” 幾乎是與那本書出版前后腳,柴靜、李小萌、張泉靈相繼離職,歐陽夏丹是唯一還留在央視的“金花”了。
試圖挽留張泉靈?
“四朵金花”中,張泉靈是離職的第三朵“金花”。
2015 年夏天,軍事博物館旁的央視老臺,用食堂卡幾元錢買的自助餐依然很豐盛,這福利深深籠絡了央視人的胃口。午飯高峰期,蜿蜒排隊不耐煩時,就拿盒免費的酸奶先開胃,遠遠瞅著幾十種餐點,計劃怎樣布陣安排。
可我分明聞到了,食物混雜的空氣中那一抹蠢蠢欲動的味道。
那時,我還在《新聞 1+1》工作,張泉靈那篇關于辭職的文章還沒有出爐,但是同事們口耳相傳,她要離職的消息不脛而走。
要說那些年央視的離職潮,大家也見怪不怪了。但是,這次可是張泉靈,央視新聞評論部的標志性重要人物。所以她的這個消息,可謂平地起波瀾。
白巖松心中難道沒有掀起波瀾?評論部的女主播屈指可數, 少一個就是少一個協力合作的戰友。
有一天晚上七點多,白巖松到《新聞 1+1》辦公室,看當晚的策劃案,討論問題。他突然有點感慨地提到張泉靈提出離職的事。他的語調一貫鎮定,我還是捕捉到了一絲煩亂和稍縱即逝的惆悵。那是一種念叨,抑或是一種感慨。總之,是我之前很少見到的神態。
他說:“泉靈得好好想想,怎么要辭職了?”
其實很多人都惆悵,張泉靈的聰慧圓潤周全,在央視這個要小心翼翼把握邊界的宣傳陣地,可是稀缺如寶。
在我心中,雙子座的泉靈,很像金庸筆下才貌雙全的“雙 子座”代表黃蓉。黃蓉對郭靖有情有義,對歐陽鋒機敏應對。當幫主也有領袖之風。而且廚藝高強,用“蘭花拂穴手”功夫, 把蒸豆腐做成“二十四橋明月夜”,讓刁鉆貪吃的洪七公心甘情愿傳授高強武功。
正如泉靈,多才多藝,多面切換,什么時候善解人意、互相提攜,什么時候雷厲風行、呼風喚雨,一清二楚。現場報道,連線直播、演播室評論,電視那點活兒,她如魚得水。
人,好挽留,心,難挽留。2015 年 9 月 9 日上午 8 點,張泉靈在微博發表辭職感言:“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 因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張泉靈辭職前,2015年夏天,我在軍博老臺二樓最后一次見到她。
那天她剛下了晚上 8 點直播檔的《東方時空》節目,儲物柜的鑰匙找不到,拿不出衣服。我是當晚 9 點半《新聞 1+1》的策劃。同一個演播室,她下班,我們要接班。
看她著急,我去幫她找保安,也注意到她提了一個紙袋子, 是一個少女青睞的家居服品牌,經典款是可愛毛絨。
我暗自一樂,真是很搭配她靈動的氣質,還撒落著幾絲頑皮。
張泉靈辭職之后,成為紫牛基金的合伙人,投入創投界。 她寫道:“人生時不時地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習慣了一 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從職業到情感,從人生規劃到思維模式,無不如此。我突然覺得, 如果好奇心已經在魚缸外,身體還留在魚缸內,心會混亂吧。”
這話某種程度也“撩撥”了我后來的辭職之心。同事相繼離職,白巖松有沒有想過離職?之前,也許他也動搖過、平息過、 跌宕過?
2014 年,白巖松曾經在我們內部會議上說,有獵頭高薪挖他,他問我們有沒有想過真要走,他會帶誰走?后來他給《人物》雜志記者的回應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我要是走,我誰都不會帶。”他說不會臨走時拆老東家的臺。
他的心理曲線如何起伏,是個謎。
張泉靈 2015 年 9 月 9 日宣布辭職,余波未了。一周后,9 月 16 日,白巖松在首都圖書館演講,他說:“好多人見了我說 的一句話讓我很受傷:你們臺能干的人全走了。他們問我為什么 還沒走,三個原因,‘太傻’‘太貴’‘太笨’。還相信某些事情。”
后來,白巖松用一些微妙言辭,回應是否會離職的各種打探。 他會對媒體說“我預感我不會在央視退休”等。那會在哪里退休呢?
時間都去哪兒了,一些懸疑已經被時間沖刷出了答案。
我在寫此文時,無意中搜到 2000 年的一篇報道:《“東方時 空”新主持人張泉靈不想做“女白巖松”》。
那時張泉靈 27 歲,剛調到央視新聞評論部,她坦陳,“小 崔和小白一直是我的偶像”,但對新欄目,她建議觀眾不要期望值太高。問及“會在這個欄目做多久”,張泉靈非常認真地說:“做 到我覺得在這個欄目不適合了為止。”
12 年后的 2012 年,在央視新聞內刊上,我看到泉靈發表的文章《此時的評論部》,言辭懇切,欲言又止。 “評論部的力量是否釋放到了極致,是否可以培養出新的能量,是否給予了正能量足夠多的支持,這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我們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帶新人隊伍了嗎?我們在做欄目的時候,整合力量了嗎?我們的前期,采訪力量用好了嗎?駱駝瘦了, 骨架在,只要有精神,站起來還是比馬大。”
2015 年,泉靈的央視生涯畫了一個休止號。
關于白巖松對她的影響,《一個人與這個時代》里有她的講述。
張泉靈說,非典直播時有一個女醫生和丈夫、兒子的約定的故事,她覺得特別動情。“我記得我講到一半的時候,其實已經看不見攝像機了,眼淚完全在眼眶里。講完之后,因為我 是一個主持人,所以一直堅持著。主持人當然有正常人的情緒, 但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它放大。放大是演員。我 把它忍回去了,直到把節目做完。我剛下節目,一打開手機, 巖松就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他說,‘我覺得做演播室主持人現場 的那張紙,你捅破了’,還說‘我覺得你可以了’。雖然就寥寥 數語,但是對我來說,我覺得他幫我把那層紙捅破了——也就 是自己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標準和自信心的建立。他告訴我,這 個方向是對的,這個路子就應該這么走下去。”
白巖松是張泉靈的精神領路人,他們之間也有一種惺惺相 惜的仗義。白巖松臨時有事,張泉靈會來《新聞 1+1》救場。她 來不僅僅是客串,而是全力以赴。
2011 年 8 月,我值班的《新聞 1+1》,請泉靈客串主持了一 期節目《懸案:肇事者?好心人 !》,內容是對好心攙扶被撞老太 太,反被誣為肇事者的思考。
泉靈來編輯部辦公室,看了策劃案提綱,表示有不同意見, 她反對用道德標準來說事,然后就滔滔不絕地辯論起來,聲音也越來越高亢,她較真,以理服人,也維持自己的原則。
她推薦我們看一個馮鞏的小品《不能讓他走》,內容正好和節目有重疊部分。而且她提出把這個小品摘取兩個片段,用在開頭和結尾。
開頭放了小品片段后,張泉靈的開篇語是,“您剛才看到的是馮鞏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的一個小品。他的戲劇矛盾架構 在:我是好人,但是我不相信別人是好人。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 ‘如果你不撞人的話,你怎么會救人呢?’,現在這個小品有了 現實版本”。
泉靈提出的疑問是:“類似的事件當中是否只有裝上攝像頭 事情才可以峰回路轉?而這樣一個完美的結局又是否能夠彌補 社會已經撕開的不信任的傷口?”在演播室,泉靈對那個錯怪老 人的母子,沒有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引用被撞老人兒子的電 話采訪,來分析社會缺乏信任的心理基礎。
時間軸快速行進。成為投資人后,泉靈還是在不同場合會提到白巖松,不僅是對人生重要歲月的牽念,也是一種共同體 的自我激勵。不要因為走太遠,就忘記為什么出發。
2017 年 3 月,張泉靈接受網易的采訪時說,從進入北大, 走進央視,主持《東方時空》,到現在從事風險投資,對自己人 生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后來遇到白巖松,從他身上不僅得到了許多業務技巧方面的學習機會,而且在后來面對 許多可選擇的職業誘惑時,始終感覺到有一個背影在前面。“就 是別人已經替你選擇過了,你該知道什么是對的。”她總結道。
2017 年,在參加某網絡綜藝節目時,張泉靈被稱為“女版 高曉松”,這個水靈的江南女子,那種快意恩仇的潑辣、縱橫捭闔的智慧,適合新聞戰場上的正邪搏斗,也適合應對新媒體時 代群魔亂舞中的揮灑自如。 對“女版高曉松”的評價,張泉靈的回應也很有深意:在電視臺的時候,還有人叫我“女版白巖松”呢! 也許,電視臺多出幾個“女版白巖松”也會挺有趣的吧!
“蘑菇教主”李小萌的進與退
張泉靈在投資界風風火火時,另一朵“金花”李小萌這幾年卻消息寥寥。
也有露面的時刻。2017 年、2018 年兩年春節,小萌參加騰訊的“回家的禮物”直播,她的身姿比以前消瘦,“凍齡”的面孔,親和力一如過往。
“蘑菇教主”是我對小萌的昵稱,也是和她同事過留下的溫馨印記。
李小萌曾在微博上寫過自己很在意的“蘑菇定律”:“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常面臨著自生自滅的狀況。我們被看成蘑菇時,一味強調自己是‘靈芝’并沒有用。沒有陽光時,要在心中植入陽光;有了陽光后,不忘自 己曾經棲身陰暗的角落。”
曾經站在聚光燈下的小萌,是白巖松在《新聞 1+1》的默契工作搭檔。
印象最深的是我做策劃的一期《新聞 1+1》節目,2011 年 4 月 6 日播出,名字叫《讓答案在風中飄一會兒》。
那天很奇幻,本來編輯部報選題是要做一個國計民生的硬選題,結果巖松“硬”換了一個他很沉醉,我們一些人卻覺得 “莫名其妙”的選題。他要關注鮑勃·迪倫北京開唱。
一個下午,編輯部忙著補課,搜集資料,采訪各路樂評人, 心里有點忐忑。當搖滾樂撞上新聞評論,我們有點找不著北。
還好當天的主持人李小萌臨危不亂,她在直播節目中和白 巖松的對談,超越了音樂屬性的表層認知,從社會心理層面解讀, 更延展到一個特別的問題。她關注,從一無所有到如今海外名人紛紛來華,中國搖滾樂二十五年的發展軌跡告訴我們一個怎 樣的時代變遷?
鮑勃·迪倫被譽為 20 世紀 60 年代最偉大的文化符號,他唱歌拿過多項格萊美的音樂大獎,他寫詩拿過普利策委員會授予的特別榮譽獎,甚至還獲得了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答案 在空中飄揚》和《大雨將至》還成為反戰運動的主題歌。
李小萌問白巖松的第一個問題,就滿足了很多人的疑問:“如果自己不是一個音樂人,或者說不是鮑勃·迪倫的歌迷,那我為什么要知道這件事呢?巖松,你的觀點?”
白巖松回答,鮑勃·迪倫是一個符號,是一個標志,他是 丈量中國和世界距離的符號之一,也是很多的音樂迷在了解相關的這種音樂的時候,繞不開的一個名字。所以他覺得,認識鮑勃·迪倫是有價值的。
直播中,小萌也很會捕捉白巖松細微的心理波瀾。她會追問白巖松說的“到眼前反而平靜”是怎么回事?于是,白巖松的文化自信角度的回答升華了主題。
白巖松說:“其實時代已經變了,過去躁動是反叛,今天安 靜是反叛,所以這么一看,鮑勃·迪倫的安靜還具有這種因素。 大家現在心態變了,因為覺得這就是文化的一種,中國在快步地走向比如說軟實力的建設等。文化不僅僅是 100 億元的電影 票房,不僅僅是京劇、古鎮、紅燈籠,也包括跟廣大的青年人 最緊密相連的流行文化,包括搖滾樂、民謠等。過去反叛的東西, 今天都像勵志了,所以心平氣和是此時對中國的某種評價,鮑勃·迪倫的到來,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今天的中國,其實照的 是我們自己的從容。”
白巖松的話也在激發小萌的能量,直播結尾,小萌的問題也提綱挈領,她問巖松:“有人說搖滾樂做得最棒的一件事,是終止了越戰。從中國搖滾樂來講,二十五年了,它為我們這個社會帶來了什么嗎?”
后來,小萌結婚生子,又退隱電視界,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并戀戀不舍。她有她的答案,讓答案也在空中飄吧。 生命之瑰麗,心靈之安頓,也在于每個人不同狀態的轉換選擇,曾經那些熱火朝天的日子,小萌想必也窖藏在心里吧。
我來分享三個故事。第一個,2010 年,那時她還很沉醉于微博互動。有一天,我們在開《新聞 1+1》節目改版探討會,白 巖松也在。坐在我一旁的小萌,像是教室里偷玩游戲機的頑皮 學生。
她把白色的手機藏在桌沿下,大拇指飛速運轉,這是在發 微博呢。蘑菇教主一條微博,眾粉絲千軍萬馬來響應,蘑菇教主只好繼續互動。于是,小萌運出“季羨林大師邊開會邊寫文 章”的功力,只見她,一會兒抬頭,對大家的發言表現出若有所思的樣子,不時也評點一番,一會兒頭一低,手指又飛舞起來。 那架勢,真是開會、發微博兩不誤!
第二個故事有關白巖松。巖松也是她借力打力的對象。巖松剛出書《幸福了嗎?》,給同事們簽名送書,不亦樂乎,收到 書的我們,看巖松認真寫的祝福語,也溢生出滿足感。
小萌心生一計,不如借這陣東風,也給粉絲送點溫暖。隨 即她在網上親自購書 20 本,請巖松簽名支持,送給粉絲。百萬粉絲,怎么篩選出 20 個粉絲?蘑菇教主專門請了網絡評委,千 挑萬選,在微博公布入選名單。
第三個故事是在 2010 年的一天傍晚,辦公室的小萌,突然驚呼:“地震了!沒準又是唐山余震!”我們心里一顫,可是分 明沒有動靜啊,笑她說你這是報道后遺癥吧?是誰晃了你的桌 子吧? 10 分鐘后,同事全部得到手機新聞短信證實,確實是次小震。
小萌很得意,自己在汶川地震報道現場,經歷過多次余震, 她這個職業記者,成了半職業的地震專家。 來吧,聽聽小萌給我們補課:“地震來時,躲在哪里?如果乖乖躲在桌子底下,床鋪底下,那么,傷亡率高達 98%! 而若以低姿勢躲在家具旁,家具可先承受倒塌物的重量,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包括停車場,臥倒在兩車之間,遠比留在車里 安全。只要傳播這么一點求生訊息,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內的傷亡率可由 90% 遽降為 2%。”
每年的 5·12 汶川地震紀念日,不知道小萌是否會想起這些逸事,但是她在地震中那個掩面哭泣的“最美表情”,很多人都不曾忘卻。
給柴靜加點“柴火兒”
人與人互相映照是一件有趣的事。尤其是彼此的映照之間有縫隙,而這種縫隙又在某種場合被圓場和縫合。
柴靜曾經寫文講述自己眼中的白巖松。有一句話,很顯眼。 她寫道:“后來我才知道,其實是因為巖松這個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習慣跟女生單獨講話。”
以在電視上“講話”而著名的白巖松,憋了一肚子話,終于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理直氣壯地噴發了。
2012 年 12 月 15 日,柴靜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在北京舉行首發式,白巖松、崔永元、羅永浩、老六(張立憲)等人來 為新書捧場。
自稱是柴靜到央視第一個搭檔的白巖松在現場為自己鳴不平:“來這兒的時候,就突然想起柴靜書里寫的,說白巖松什么都彪悍,就是不敢跟女生單獨說話。我必須跟大家澄清,那天我們開年會,晚上我要找她談話,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單獨 跟女生說話,把她叫到房間里門一關,不要說她對中央電視臺感到擔心,恐怕未來對男人和世界都會感到擔心。”
這話經過媒體傳播擴散,大概讓巖松松了口氣吧。 白巖松是柴靜到央視的第一個搭檔,這話能找到印證。
柴靜自己的描述是:“2002 年,陳虻找我的時候,原話是說, 我們要給白巖松找一個女搭檔。我當時還沒想換工作,陳虻說你來我們年會玩玩吧,也見見大家。那年年會是白巖松主持的, 像他書里寫的,‘以惡搞和折磨領導’為主題,我跟臺長分一組, 白巖松問‘1919 年五四運動發生在什么季節?’臺長按按鈕搶答‘冬季’。晚上有同事打電話來,聲音低沉,‘巖松要跟你談談’。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搞得跟面試一樣。一晚上他就問了我兩個問題,問‘你喜歡誰的音樂?’我好像說的是平克·弗洛伊德。他問華人的呢?我說羅大佑。就這兩個,他沒再問什 么問題,只說了一句:這是條很長的路,你要做好長跑的準備。”
柴靜剛到《時空連線》,沒有任何新聞經驗,壓力比誰都大。 有次她穿裙子到辦公室,白巖松說“回去把衣服換了”,柴靜當時不理解,后來明白巖松是怕她柔弱,不能在這個腥烈的戰場 上生存下來。
后來白巖松也鼓勵柴靜到新聞第一現場去,這是柴靜職業生涯的關鍵催化劑。
“那年我去了西藏,在從拉薩回北京的飛機上,遇到了一個援藏三十年、回內地治療晚期胃癌的教師。除了一個箱子,她 什么也沒帶,里面裝了整整一箱資料,全是她在這三十年里走 遍西藏,訪問喇嘛、三陪女、牧民等各種人留下的記錄。她說, 我不為發表,不為出名,只是希望一百年后,當人們看到它時知道今天發生了些什么。由此我愛上了新聞,我充滿了強烈的對新聞的欲望。”
柴靜也曾經客串白巖松《新聞 1+1》的節目。
2008 年 11 月 7 日我的日記里還記著:“柴靜第一次來我們 《新聞 1+1》欄目做主持人,干練、敏捷、時刻尋求差異。”
以前主持人開篇每次都說:“您現在收看的是正在直播中 的《新聞 1+1》。”而柴靜說的是:“歡迎收看直播中的《新聞 1+1》。”以前主持人說“巖松,你怎么看?”她說的是:“我們先 來問問巖松,在以往的外逃和現在的失蹤之間,這兩個詞究竟改變了什么?”
柴靜這些細微的變化,壓住了演播節目的綿長和拖沓,帶來新的節奏感。
更特別的是,她不但支援節目,還進行了系統性和結構性 的思考。在《新聞 1+1》做了幾期節目后,央視新聞評論部內部 雜志《空談》登出了柴靜關于《新聞 1+1》節目的思考的文章, 名叫《邏輯 + 信息 =》。
柴靜認為,評論一定要以大量的事實為基礎,如果事實不充分,評論就是沙中筑塔。她建議,節目除了連線專家,也要連線最接近事實核心源的當事人。
對柴靜的建議,節目內部也有激烈的反對者,有人認為評論節目還是觀點取勝。但是后來時間沉淀下的經驗表明,柴靜的想法還是很有前瞻性的。
2011 年 7 月,《新聞 1+1》改版,形式從主持人加評論員, 變為只有一個主持人坐臺,兼具評論員的功能。用加大報道分量、 連線當事人的方法,來避免干枯評論的危險。
柴靜認為,評論類節目在事實層面基礎上,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庖丁解牛式的評論才有意義,這需要花很大的工夫去 做技術研究。后來,她在北大演講中也提到自己的認識過程: “陳虻當年跟我說做節目最重要的是邏輯的時候,我對他很不屑,我說,邏輯算什么,多沒意思啊。我那時就特別喜歡花哨的, 很感性的表達。他去世之后,我才理解,他給我講的這些東西 的重要性。”
難得的是,我遇到事的時候,柴靜也曾經給我這個“小兵” 安慰。
2008 年,我所在的央視《社會記錄》欄目毫無征兆被撤掉, 我面臨暫時失業。柴靜 2008 年 1 月 15 日晚 21 :10 給我留言: “知道了《社會記錄》和你們現在的一些情況。在這樣一個時期, 不要焦慮,伏身讓風暴過去。利用這段時間,向后看歷史,向前看大勢。像野草一樣,日曬雨淋,春風吹又生。”
這些話,我一直珍藏。轉眼十年,2018 年,我把祝福別在衣襟上,柴靜,一直很安靜。
歐陽夏丹:最后一朵“金花”?
最近兩年,白巖松的搭檔,只有最后一朵“金花”了。電視屏幕中和他縱論天下事,尤其是奧運會期間,她可是不可或缺的黃金搭檔。
她就是愛運動、有陽光酒窩、清新脫俗的歐陽夏丹。
做節目前,夏丹有時會來辦公室和我們一起吃盒飯,我偷 偷打量她。沒有傲嬌姿態,隨和如鄰家姐姐,對同事溫婉,把握火候的交談適當保持,又不失禮貌。
夏丹能脫穎而出,是陽光中有股難以形容又恰到好處的韌勁,這大概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
看媒體報道她的履歷:歐陽夏丹出生于桂林,家境不富裕, 成績拔尖。16 歲那年,父親癌癥去世,母親一個人撫養她長大。 1995 年,歐陽夏丹以桂林市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廣播學 院,畢業后到上海電視臺工作。2003 年到央視主持《第一時間》, 2011 年加入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隊伍。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歐陽夏丹第一次和白巖松合作《全景 奧運》的節目。
歐陽夏丹說看到消息時很緊張,“后來我打電話給白巖松, 他告訴我是真的,剛定下來。”歐陽夏丹依舊忐忑,“雖然我也 喜歡打羽毛球,但是奧運會涉及很多個體育項目,我擔心自己 不專業,上節目時會有很多的缺陷。”
讓她吃定心丸的是白巖松的談話,“他跟我說,節目中并不需要我以專家的身份與觀眾交流,他希望我以一個愛看體育比 賽的觀眾角度在節目中呈現最真實的喜怒哀樂,這樣定位才會 更平實。他讓我每天看體育新聞,對運動員的名字和經歷有一 個感性的認識和了解”。
結果是,兩個人合作很默契,而且由此成了《奧運 1+1》的黃金搭檔,從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到 2012 年倫敦奧運會,再到 2016 年里約奧運會。
每年奧運節目,工作強度很大,常常是連續十幾天連軸主持, 但是嗨點不斷,夏丹一片丹心,樂在其中。對于白巖松,夏丹也從仰視變成了平視,她在直播節目中也會調侃巖松是“網紅”,前后互動,插科打諢,讓氣氛更松弛有彈性。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2016 年白巖松和歐陽夏丹主持《奧運 1+1》,一個在里約前方演播室,一個在央視老臺演播室。有一天 直播節目中,歐陽夏丹說看傅園慧的視頻,看一次樂一次,她覺 得如果傅園慧不游泳,真的完全可以做一個好的段子手。
她跟巖松感慨:“如果我們的運動員當中,能夠多一些這樣 的性格那該有多好。”白巖松接話:“你覺得我和傅園慧搭檔一 起說相聲會怎么樣?今天有人就跟我說,白巖松你遇到對手了。 但是這背后是大家不常看體育新聞,要是常看體育新聞的話你就知道,傅園慧以前在比賽完了之后接受采訪,就一直特火, 她的表情包特牛,所以鼓勵大家今后還要多看看傅園慧比賽之 后接受采訪的畫面。等她退役之后我倆來開一個節目,一起搭 檔說相聲。”
歐陽夏丹很適時地接話說:“她退役,你們倆搭檔,我就下崗了。”
白巖松回應:“咱說三人的。”
歐陽夏丹順水推舟:“對,三人的相聲。非常喜歡這個姑娘, 今天所有的人都表達了對她的喜愛,因為她的臉上就寫著‘快 樂’兩個字,這是奧運會應該有的表情,而且愛笑的人運氣不 會太差,在決賽當中也希望她身上的那股‘洪荒之力’能夠再 次使出來。加油,姑娘 !”
白巖松和夏丹這一個捧哏一個逗哏,可謂行云流水、高手過招、滴水不漏。
2014 年國慶六十五周年,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策劃《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時代偶像》,歐陽夏丹說,白巖松是她的 偶像之一。
“我大學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那時就在觀摩他主持的節目。”歐陽夏丹認為白巖松打破了新聞主持的傳統模式,帶來了 語言表達方式的突破和創新。
“以前電視臺挑選主持人,男的要求五官端正聲音好,女的要求靚麗青春,白巖松戴個眼鏡,長得并不算英俊帥氣,普通話說得也不標準,但他卻可以坐在那兒和大家溝通交流,你聽他說話 從不會感覺他在‘端著’,在字正腔圓地說著別人寫好的稿子。”
歐陽夏丹對媒體坦言,她對巖松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我原來以為他是天才型的選手,直播燈一亮,坐在那里就可以侃侃而談,但是近距離和他合作之后,我才發現他在幕后 其實做了很多的案頭工作,下了很多功夫,他在采訪一個人之 前會寫很多頁的采訪筆記。我現在理解了白巖松曾說過的一句 話,‘任何人想獲得大成就,想成為業界的楷模,必須具備一顆 聰明的大腦再加上笨人花費的功夫’。”
白巖松在 2014 年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我得電視主持人金話筒獎的時候 29 歲,那年破格提升為高級編輯, 我做香港回歸、做三峽大江截流(直播)……我們幸運地趕上 了那次新聞變革。但現在一切都求穩,沒有新的機制變革,沒第有新的節目,也沒有出新人。最后就悲觀地認為,中國傳媒行業吸引不了優秀的年輕人。人才來了,如何留住他們,給他們 發展空間?張泉靈做電視十年,李小萌也過 40 歲了,但我們沒 有制度改革,培養年輕人接班。”
央視評論部,曾經的“金花”英姿綽影,那是最好的芳華,也給中國電視新聞史綴上女性的華彩篇章。
除了上面的“四朵金花”,敬一丹這樣有威望有親和力的女主持人已經退休。而如今,活躍在評論部的女主持人還有董倩、 勞春燕、王寧、張曉楠等,但愿,有個性的“金花”會越來越多。
本文摘選自《尋找白巖松:講述新聞人自己的故事》,劉楠 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