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外|上海向倫敦學什么③精細化城市空間設計見細節
【編者按】
如今的倫敦是與紐約比肩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富文化底蘊與創意的城市之一。它所提供的適宜的、具有人文關懷的、開放包容的居住與工作環境,吸引著世界各地人才匯聚。
上海與倫敦的城市定位與發展途徑有較多相似之處。在邁向全球卓越城市的進程中,上海正面臨著倫敦曾經經歷和正在應對的問題,例如人口集聚、空間緊縮、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等。澎湃新聞即日起連載的四篇文章分別聚焦倫敦的金融、交通、空間與文化創意產業四個領域,旨在從政策戰略制定的角度探索倫敦在上述四個領域的發展歷史、特色與經驗。結合上海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現狀,總結出倫敦的經驗教訓對上海的借鑒與啟示。

倫敦作為全球城市是精細化城市規劃管理的積極倡導者與實踐者。英國中央政府與倫敦市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提倡強調以人性化、個性化、地域性的角度來打造倫敦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被認為是一座城市設計規劃的核心,構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并體現著城市的文化內涵與特色。
在公共領域的戰略規劃方面,首先,倫敦明確了公共空間的核心地位。1999年建筑師Richard Rogers領導組建了Urban Task Force (城市任務組),發表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報告“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 (《邁向城市復興》),在報告中Rogers提出了城市設計將圍繞公共空間而展開的戰略。這一思想在之后發布的城市規劃政策與戰略指南中都有所體現且被進一步發揚光大,包括2004年大倫敦市政府頒布的 “The London Plan” (《大倫敦規劃》),以及后來陸續發表的 “Opportunity Area Planning Framework”(《機會地區規劃框架》),及“Mayor’s Transport Strategy”(《市長的交通戰略》)等等。其次,倫敦在精細化城市設計領域具有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的控制框架。圍繞這三個層面倫敦政府制定了總體綱領,以及符合總體綱領精神的一系列互相聯系和作用的操作性制度。最后,倫敦歷任市長積極推動公共空間建設。利文斯通在倫敦中心區征收“交通擁堵費”,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緩解中心區交通堵塞。他還推行“100個世界廣場計劃”和“倫敦步行計劃”。在此基礎上,約翰遜進一步強調郊區的公共空間規劃同樣重要。他提出建設開放而清晰的公共空間網絡,啟動了“50條更美街道計劃”。
在以上政府戰略與規劃政策的指引下,倫敦的精細化城市公共空間獲得了迅速發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形態多樣化。倫敦擁有公園綠地、規模與功能不同的各種城市廣場、河濱空間等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即使在商業集聚的中心城區,仍十分重視城市綠地的覆蓋率。其次,社會權屬混合化。較多向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實際由私人企業設計打造并參與運營管理,通常這樣類型的公共空間品質、安全度與清潔度都更高,更加符合精細化管理的理念。
倫敦在城市空間設計與規劃領域集聚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案例與前瞻性的理念。例如,泰晤士河塔橋附近的空間規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研究人如何接受并處理外來感官信息,并據此在設計構圖時充分考慮人的動態感知對空間規劃的影響。視覺上倫敦塔橋、倫敦塔、市政廳等標志性建筑符合游客對倫敦的先驗認知,滿足了游客到此一游并“打卡”的愿望。同時,泰晤士河邊的水流聲與汽笛聲,以及倫敦潮濕陰冷的空氣、微風及綿綿細雨也從聽覺與觸覺的角度滿足了游客的感知體驗。然而對于已經熟知這些景點的當地居民而言,泰晤士河南岸的公共空間(如波特公園、Hay’s購物中心、Unicorn劇院)則主要提供室外聚會、運動、購物、休閑等功能。
再如倫敦卡姆登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規劃項目,通過合理的設計,使公共空間可以擁有提供綠蔭、儲存雨水、調節城市溫度等多種功能,以應對氣候變化對全球城市建設與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卡姆登地區的空間規劃主要從控制氣溫、降低洪澇威脅和管理水資源這三方面入手。通過最大化利用綠廊、小尺度公共空間、行道樹、生態屋頂(green roof)等方法控制氣溫;使用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降低洪水威脅;收集儲存雨水并使用中水回用技術減少使用水資源。
又如考文特花園的城市夜生活文化空間。以劇院和特色商店為主要特征的考文特花園,現已成為倫敦的主要旅游景點,更是倫敦夜生活的天堂。這一區域匯集了大量的劇院、美術館、博物館、歷史建筑,同時是倫敦的核心商業區。它的特色之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步行系統設計,寬敞的步行空間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筆者觀察到,無論是游客或倫敦居民,也無論是任何年齡層次的人們,考文特花園對他們而言都是休閑與聚會的絕佳場所之一。白天的觀光和購物結束之后,夜間他們移步至餐飲、酒吧、藝術俱樂部、歌劇院和其它文化場所繼續消費。因此,考文特花園很好地承接了游客的日間和夜間活動,滿足了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
倫敦精細化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離不開其完善的管理架構,地方自主效能的發揮,以及公眾積極的參與及技術支撐。倫敦經驗對上海的鏡鑒意義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城市設計應當服從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精細化城市設計是城市整體復興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應與社會、經濟、文化層面的提升有機結合。例如,倫敦的城市設計與公共空間更新與其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建設全球頂端城市的戰略高度一致。其次,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規劃必須以解決實際城市問題為導向,滿足社會需求。例如,倫敦在打造城市公共空間的過程中兼顧了生態環境改善和歷史建筑保護等多種功能需求。最后,完善且彈性的管理體制也非常重要。在倫敦城市空間設計與規劃體系中,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戰略引導下享有充分的自主空間,同時在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的基礎上賦予規劃師和城市設計師更多的自由發揮余地。
近年來上海也是精細化城市設計規劃的積極倡行者。但是目前上海的城市規劃中仍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例如中心城內部功能品質有待提升、用地結構還有待優化。與倫敦相比,中心城綠地比重較低,商業用地比重過高。從空間布局來看,中心城區的商務中心缺乏合理規劃,且有向周圍地區無序蔓延之勢。歷史保護、文化發展、空間環境等各方面皆體現了一座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魅力。上海現有公共空間對歷史保護的范圍、內涵、和方法仍有提升空間;大型文化場館的集聚度、數量和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基礎性文化設施應注重管理和服務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空間的失序和失落也是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的突出問題之一。空間發展過程中突變多漸變少,相互孤立且缺乏銜接,及高辨識度地區建筑物的破壞,都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市民的共同認知與集體記憶。在上海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開發商不惜犧牲綠地空間也要千方百計拓展商業和居住用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監督與干預。
未來上海一方面應繼續在長三角層面順應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研究進一步提升上海輻射功能的方法。另一方面應考慮如何改善空間設計與規劃,科學處理中心城區與郊縣地區和周邊衛星城之間的關系,提升城市品質。具體而言,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考慮:創建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強調歷史文化內涵和公共藝術品質、推進生態綠地建設。總而言之,未來城市競爭力體現于人才的競爭,適宜的居住環境才能對高端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品質突出的城市環境是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上海應借鑒倫敦等全球城市的經驗,出臺專項政策,提升城市環境的宜人性和藝術性。
(作者周小舟博士系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上外英國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化政策”研究基地項目“倫敦提升城市品質的政策與舉措”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參考文獻部分已省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