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料之王:眾多船只因它起航
【編者按】看似不起眼的胡椒,卻是家家餐桌必備。在中世紀時,更是歐洲達官顯貴們的最愛、財富與地位的象征。黑胡椒原產于印度,距離歐洲各港口有十萬八千里之遠,取之向來不易。商人們對其供應來源不遺余力的追尋,成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動力量,促成全球貿易的興起,重新劃定了世界經濟版圖。誠如《左手咖啡,右手世界》的作者馬克·彭德格拉斯特(Mark Pendergrast)“為追逐這種干癟而辛辣的漿果,歷史以我們想象不到的方式改變”,以印度洋各島嶼為中心,瑪喬麗·謝弗在《胡椒的全球史:財富、冒險與殖民》一書中生動地描繪了胡椒傳入歐洲、亞洲和美洲的故事。本文摘編自該書,由澎湃新聞經上海三聯書店授權發布。
胡椒這種香料在人類歷史上大多取之不易,因此成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力量。黑胡椒原產于印度,距歐洲各港口有十萬八千里之遠。歐洲人必須找到胡椒的供應來源,他們不遺余力地追尋,促成全球貿易的興起。
胡椒在植物界好比引起特洛伊戰爭的美女海倫,有眾多船只為它而起航。這種熱帶藤蔓植物所結的辛辣果實,不過是表皮皺皺的一顆小小香料,卻把歐洲拖出發展遲緩的中世紀,帶進國際化的印度洋貿易網。盡管也有其他外來香料為西方世界所愛,但是沒有一個像胡椒那么普及,也沒有一個對世界史的影響比胡椒來得大。
千百年來,胡椒幾乎已成為所有文化中的烹調原料。像是印度的胡椒雞和胡椒蝦、法國的黑胡椒牛排、意大利的白胡椒綿羊奶酪、德國的胡椒餅干,至于會用到胡椒的混合香料也多達數十種,包括最著名的法國混合四香料及印度綜合香料馬薩拉。肉類和芝士幾乎都借重胡椒來提味,它也可以為甜點和水果的味道畫龍點睛。胡椒是香料中的突擊隊,勇于沖鋒陷陣,不甘于只給人細微清淡的口感。
沒有人知道是誰第一口嘗了胡椒籽,并且認定把它撒在肉上或是加進燉煮的蔬菜里,味道會很棒;不過西方最早在餐食里少不了胡椒的顯然是古羅馬人。胡椒之所以享有盛名,調味只是部分原因,它對健康的功用同樣重要。在羅馬帝國時代,胡椒有如現代的阿司匹林,人們認為它是治療各種疼痛及眾多其他癥狀的萬靈丹。當時如果有人咳嗽、發燒或遭毒蛇咬傷,常見的療法就是喝摻有少量胡椒的藥水或是擦胡椒藥膏。公元1世紀時的希臘名醫狄奧斯科里季斯(Dioscorides),生于羅馬皇帝尼祿時代,曾著有一本藥草指南,直到16世紀仍被當作參考資料。他稱贊胡椒功效強大:“各種胡椒都有的效用……驅寒、利尿、促進消化、排氣、緩解、明目。”
狄奧斯科里季斯影響了后世代代的醫生。他建議在飲料或藥膏中加入胡椒,以緩解因發燒引起的顫抖、治療有毒動物的咬傷、抑制咳嗽以及“各種胸部疾病,可以舔食,或是飲用”。他說,把胡椒和葡萄干一起嚼食,可以“幫助排出頭部的稀痰”,和“月桂樹”的葉子一起飲用,可以“消除持續疼痛,使之舒緩不少,與醬料混合可以幫助消化”。胡椒與硝石混合,甚至可以消除“硬斑病”及其他的皮膚疾病。
最早相信胡椒藥效萬能的恐怕不是古羅馬人。在羅馬大帆船橫渡印度洋之前很久,希臘人、中國人和南亞人便已懂得將胡椒入藥,治療種種癥狀。深信胡椒用途廣泛的證據,見于有3000多年歷史的印度阿育吠陀醫術中。黑胡椒的梵文寫作maricha或marica,意指能夠解毒,也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欲,緩解疼痛,治療感冒、咳嗽及間歇性發燒等等。
在中世紀歐洲,胡椒不但是不可或缺的烹飪調料,也是藥材貿易的要角,它常被當作藥物提及就是明證。1588年在英格蘭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混合三種胡椒而成的Diatrion piperon,以幫助“消化、消除脹氣、驅除胃寒,但不致造成肝熱或血熱”著稱,“此乃該藥物專屬之特性”;1596年在英格蘭出版的一本書指出,胡椒“有益腦部健康”;另一本次年出版的書建議單獨使用胡椒或與別種成分混合,可醫治從頭痛、脹氣,到麻風病引起的臉部潰瘍和腫塊等不適。甚至進入17世紀后,撰寫藥草指南的博物學家,為取得有關亞洲植物的信息,仍然十分仰賴古希臘和羅馬的資料。
這些約400年前認定的胡椒屬性,有不少在今天看來顯得怪異,但是研究胡椒的現代科學家發現它確實有益于人類健康。在亞洲,特別是印度,胡椒仍有多種醫藥用途。假如科學研究持續有所進展,胡椒說不定有一天也會在西方醫學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治療癌癥和其他致命疾病方面。
黑胡椒在中世紀時已聲名遠播,是富貴人家的必備之物,有錢人趨之若鶩。當時皇親國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專人看守,富人則是私藏在隱秘的櫥柜里。用胡椒入菜是少數人的特權,美味的菜肴必得放大量胡椒,用量大到現代人或許會覺得胃受不了。不過對當時的大多數人而言,胡椒太過昂貴。1439年時,一磅胡椒大約相當于英格蘭人兩天以上的工資。那時胡椒可以兌換金銀,也實際用于支付工資和貨款。當時一個常用的稱謂Pfeffersack(意指胡椒麻袋),就是稱呼靠胡椒買賣賺大錢的商人的。歐洲自產的香料品種不多,主要是番紅花(也非常昂貴)和小茴香。
由于胡椒本身及隨之而來的財富難以想象地誘人,因此激勵歐洲各地人民不惜冒險,遠渡重洋深入異域。胡椒的故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登場的。15世紀時,歐洲人拼命尋找通往印度的純海上航線,原因即在于此。他們雖然也很需要其他香料,但是開啟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功臣正是胡椒。當時歐洲人希望繞開胡椒貿易的阿拉伯中間商,找到自己航行就能抵達亞洲的路線,好把豐厚的利潤留在口袋里。哥倫布1492年的發現新大陸之旅,船上便帶著胡椒籽。這是為了確保不論在哪里登陸,當地土著都能告知何處可以找到胡椒。
胡椒就像一塊大磁鐵,吸引著全世界駛向黑胡椒的產地:印度。不過歐洲人雖愛胡椒,卻是最后一個加入印度洋胡椒貿易的。印度西北沿岸的古吉拉特人、孟加拉人、泰米爾人、東南亞人和中國人從事胡椒貿易已不下數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規模龐大的船隊,曾在15世紀初航行到非洲東岸,開辟了至印度西南岸購買胡椒的最短航線。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海港城市均因胡椒貿易而發跡,在歐洲人進入印度洋之前很久便已十分興盛。這些印、馬的伊斯蘭城市十分國際化,居民里有東南亞人、孟加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國人。不過采購胡椒的歐洲人與眾不同,他們想要控制胡椒貿易,這意味著必須征服印、馬海港城市的供貨商,因而開啟了胡椒史及帝國史的新篇章。
葡萄牙人在15世紀末成為最早航至印度的歐洲人,完成這項驚人壯舉的是瓦斯科·達伽馬,他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在其后的一百年間,葡萄牙人一直企圖控制印度和亞洲的胡椒貿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紀,荷蘭人和英國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權。黑胡椒的歷史和兩家與罪惡的殖民主義有如同義詞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英東印公司”)及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簡稱“荷東印公司”)。而荷蘭人將鴉片當作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生產胡椒的貨款,也催生了禍害匪淺的鴉片貿易。所以伏爾泰說,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沒有“未被血染紅的”,并非無中生有。英、荷這兩家貿易公司的競爭幾乎存在于亞洲每一處胡椒港,但是最激烈的是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各港口;其競爭也加深了亞洲原已存在的貿易關系。所謂的“區域貿易”,即亞洲內部貿易,對荷東印公司尤其重要。
19世紀美國人也加入了,他們發現無法在胡椒貿易中取勝,便精打細算地四處賺取胡椒財富;而胡椒帶來的進口關稅,也有助于支撐一個新國家的經濟。當海盜危及胡椒貿易時,安德魯·杰克遜總統派出美國戰艦至蘇門答臘,這導致了美國首次正式武裝介入東南亞。
今天有許多西方人把蘇門答臘與咖啡聯想在一起,可是胡椒比咖啡出現得早得多。橫跨赤道、與亞洲大陸幾乎接壤的大島蘇門答臘,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胡椒產地長達兩百多年,曾有數以億磅計的胡椒自蘇門答臘沿海的無數港口輸出。這個島嶼過去是胡椒貿易的主角,其命運影響到印度及東南亞的歷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