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外書訊|普利策非虛構新晉得主:一座小鎮的環境與發展之困
文|薛雍樂(澎湃新聞)
斯泰西·漢尼(Stacey Haney)鄰居家的寵物狗中毒死了。獸醫說它的內臟都已僵硬成結晶狀,仿佛是喝下了防凍劑,也不能排除是患了癌癥。不久前,鄰居看到小狗在路邊的小水塘喝水,那液體是卡車為了避免揚塵而灑下的。鄰居拿了玻璃罐跟著卡車,想看看那液體到底是什么,但被卡車司機罵走了。
當時,忙于護士輪崗、業余兼職和照料病中兒子的單身母親斯泰西還未意識到,這為一系列痛苦的發現和一場艱難的法律斗爭拉開了序幕。在這座名為“親善”的美國山區小鎮,許多家庭世代交好,攜手挺過近幾十年來的經濟蕭條。但自從資本、工程師和卡車追蹤頁巖氣資源來到這里之后,病痛和死亡便在不知不覺中籠罩了這里的人和動物,憤怒和敵意也在不斷升騰。

除此之外,普利策獎非虛構類的兩本入圍作品也著眼于全國及世界性挑戰下的小人物故事。《一日之計:為全美最易受到性暴力的工人而斗爭》(In a Day’s Work: the Fight to End Sexual Violence Against America’s Most Vulnerable Workers)將視野延伸到名人和白領之外,揭露了農場女工、女侍者等窮苦工人在面臨驅逐出境、孩子被害等威脅下遭遇性暴力的現象。《上升:來自美國新海岸的信札》(Rising: Dispatches from the New American Shore)則聚焦了正被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徹底改變的美國東西海岸線,為鮮為人知的社區發出了聲音。
7年跟訪聚焦油氣小鎮
從2011年在《紐約時報雜志》上發表長報道,到2018年出版《親善與繁榮》一書,格里斯沃德耗時7年在這座位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小鎮進行調查,目睹了采訪對象的死亡,也見證了親善鎮從一座鮮為人知的“窮鄉僻壤”變為記者們蜂擁而至的“特朗普腹地”。也許,她的調查能為困擾這些記者的社會趨勢提供一些啟示。
多年前,格里斯沃德在尼日利亞的一條河上漂流時,突然產生了回美國轉向國內報道的想法。這位曾在非洲和亞洲長期工作的記者后來告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當時由于尼日利亞的這座橋倒塌了,她不得不坐在空油桶上渡河。恰逢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座橋也在兩周前倒塌造成13人死亡,這讓她意識到,她在海外追蹤的這些社會問題其實也在困擾著自己的國家。
回國后,她把關注點放在基礎設施的崩潰和貧窮的蔓延上,選擇基建問題最嚴重的賓夕法尼亞州西部靠近匹茲堡的地區作為舞臺。她跟隨工程師東奔西跑,并受一名生物學家邀請,去旁聽一次討論油氣開采負面影響的集會。

她在那里遇見了斯泰西·漢尼。斯泰西和孩子們都病了,檢查發現,一家人體內都有石油精和甲苯,她的兒子則被診斷為砷中毒。距離她家約400米的地方有一座巨大的工業廢料池,這讓斯泰西起了疑心。
這樣的病例不只一家,但當地報紙卻沉默不語——連年虧損讓它幾乎承擔不起本地新聞的報道,油氣公司的廣告則是它寶貴的收入來源,而對油氣業怨聲載道的讀者在看到這些廣告后,更不肯相信媒體的公正。
斯泰西不敢和記者接觸,因為被她懷疑是罪魁禍首的天然氣公司同時也負責向她家供水。她害怕一旦公開發聲,天然氣公司將會切斷她的水源作為懲罰。不過,格里斯沃德只想了解當地的情況,并沒有定好的截稿時間,連寫作方向都還未確定,這多少讓斯泰西放下心來,向格里斯沃德打開了大門。
在金錢與時間的雙重壓力下,格里斯沃德的長期跟蹤堪稱奢侈。為了節省開支,她不得不在匹茲堡的朋友家打地鋪,花時間為雜志做其他能賺錢的報道來維持生計。在她成為母親后,她不得不將新生的孩子放在汽車后座,開車6小時前去調查。
普利策獎組委會對《親善與繁榮》的評語是:“一個扣人心弦的經典美國故事,講述了在企業水力壓裂開采造成的毀滅下,一個阿巴拉契亞地區家庭是如何掙扎著維持它的中產階級地位”。
“特朗普腹地”的真面目
弱小的民眾對抗蠻橫的大企業,這樣的敘事似乎毫無懸念。但在深入的調查中,格里斯沃德發現了事情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在病痛襲來之前,斯泰西曾主動簽下同意天然氣公司進行水力壓裂法開采的租約,理由都合情合理:她一直想造一座谷倉,大約要花9000美元,而租約可以給她約8000美元的收入;其次,她認為這是愛國者的責任——她父親是一名越戰老兵和失業鋼鐵工人,她相信美國的能源獨立將讓美國軍人離開爭奪石油的海外戰爭,并讓阿巴拉契亞地區的工業重新繁榮。
斯泰西和許多鄰居起初都以為,灰塵和咳嗽只是為了發展不得不忍受的不便。每天都有200多輛卡車經過她家門口,壓壞了道路,這似乎沒什么問題,因為油氣公司給她墊付了一些修車的費用。當一名豬農提到彌漫的氣味時,樂觀地打趣說:“聞起來就像錢的味道。”

歷史和經驗讓他們對外來的自由派和政府監管人員心懷疑慮,盡管親善鎮的情況也許本可以更早得到環保主義者和聯邦政府的注意。一名受訪者直白地指出格里斯沃爾德這個“城里人”的偏見:“我們在這兒不讀《紐約時報》。你還沒問我的職業是什么。你以為我是個農民……不,我幾十年來都是中學里的科學老師。”他還自豪地說,油氣公司的水力壓裂開采讓他賺了數十萬美元,讓他在家里底樓造了衛生間、翻新了谷倉屋頂、買了拖拉機。
但對斯泰西來說,金錢最終還是無法彌補她和家人、鄰里受到的健康傷害。在一對律師夫婦的幫助下,她和其他兩家人起訴了當地油氣公司和兩家商業實驗室,指控兩家實驗室共謀偽造了檢測報告,謊稱這些家庭使用的井水水質良好,致使他們暴露在危險化學品之下,出現大量健康問題。最終雙方選擇了庭外和解。據《匹茲堡郵報》報道,目前賓夕法尼亞州檢察官已在就當地環境罪行進行刑事調查。
令人深思的是,環境問題并未改變當地人的政治傾向。斯泰西家的大多數人以及格里斯沃爾德在書中采訪的大多數人都在2016年總統大選中投票選了特朗普,盡管特朗普的政策更傾向于支持油氣企業和國內開采、減少聯邦政府的環境監管。格里斯沃爾德發現,她的不少記者同行都認為,可以在這片“特朗普腹地”感知“美國的脈搏”。
但在親善鎮的長期采訪讓格里斯沃爾德意識到,所謂的“特朗普支持者”并非一味從眾,他們的決定是出于各自的權衡和利益。盡管環境和健康的重要性似乎顯而易見,但面對經濟困境,他們可能會另有考量。在這樣的情況下,聚焦個人的故事,而不是臉譜化地籠統看待某個群體,也許才是為美國社會“把脈”的更好方式。
以小人物折射地球變遷
小人物的故事也把跨越國境的性暴力議題和覆蓋全球的氣候變化問題鮮活地展現在美國內外讀者的眼前。此次獲得普利策獎非虛構類提名的兩部作品,同樣以敏銳的視角和動人的敘事值得關注。

楊也為那些敢于發聲的弱者提供了話筒。在她的筆下,一名前清潔工如今在為非營利組織探訪同行們的工作場所,以揭露“勞動剝削”的現象。一群果園女工聯合作證,指控她們的公司對工頭騷擾女下屬的舉報視而不見。培訓項目、政府法規和工會呼吁也為這些“看不見的美國女性”帶來了希望。

正如楊筆下的活動家們一樣,拉什書中的野生動物學家、環保主義者,以及這些脆弱社區的成員們也在積極努力,尋求出路和答案,盡管他們的聲音往往微不可聞。超越社會分裂和政治爭論,全球環境或許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問題,如何讓更多讀者切身地體會到他們在其中的作用,將有待更多非虛構創作者的探索。
鏡相欄目首發獨家稿件,任何媒體及個人不得未經授權轉載。歡迎記錄真實世界的個人命運、世情百態、時代群像。轉載及投稿都請聯系郵箱reflections@thepaper.cn。一經采用,稿費從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