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南媒體:“斑鱉姑娘”離去,留下的諸多疑問不能成為懸案

國內已知的唯一一只雌性斑鱉,4月13日死亡。這個星球上最孤獨的動物——目前全球僅存的斑鱉只剩下3只,遭遇了“災難性的損失”。
雌性斑鱉的死亡,留下的諸多疑問,暫時均未得到明確的回答。事件中的蘇州動物園、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面對諸多媒體的采訪,均語焉不詳。
或許等到確切的答案還需要時間,但這場長達11年的物種拯救行動,留下的疑問不能成為懸案。
是不是一定要進行人工授精?多年來,“斑鱉姑娘”為何不能回到長沙生態動物園?既然在最后一次人工授精時,“斑鱉姑娘”一開始的身體狀態良好,又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情況急轉直下,并最終死亡?記者于14日、15日多次聯系蘇州動物園及WCS兩棲爬行動物項目協調員,對于國內已知唯一雌性斑鱉死亡一事,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斑鱉的死亡
在記者的多次聯系中,蘇州動物園及WCS兩棲爬行動物項目協調員基本都以“暫不接受采訪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
蘇州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給予記者的回復是“斑鱉項目有專門的團隊(工作組)在負責,我們能說的消息都已經發布在網上了,暫時說不了什么”。WCS兩棲爬行動物項目協調員呂順清回復了記者的短信,他表示“現在還特別傷心難過,腦子一片空白,無法回答任何問題。待心情平復后,會給大家一個說明的。”
網友較為關心的一個問題是,90多歲的“斑鱉姑娘”,在經歷了最后一次人工授精后,究竟發生了什么。究竟是怎樣的原因,導致了它最終的死亡。看來暫時得不到確定的答案。
4月15日,記者了解到,長沙生態動物園的專家團隊及相關工作人員已經于14日晚、15日上午分兩批趕赴蘇州,了解事情的具體原因以及最新進展。該園表示:“一切回應都等死因結果出來再進行。”

是不是一定要走人工授精這條路
2008年5月6日,長沙動物園的雌性斑鱉安全運抵蘇州動物園。同年,斑鱉夫妻就已經有過交配,雌鱉也產下過100多枚卵,但是沒有一個是受精卵。
2009年的4-7月進行了多次合籠交配,雌鱉先后在池邊的沙灘上產下4窩卵。據說在這些卵子中發現了受精卵的存在,但是人工孵化不到一周時間,在胚胎發育初期時便已死亡。但是根據2016年6月本報對WCS兩棲爬行動物項目協調員、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呂順清的專訪,他的回答是“經Geraldkuchling博士(TSA專家,澳大利亞西部大學龜鱉繁殖學教授)檢測,8年來沒有受精卵出現。”
2010年5月到7月間,斑鱉產過3窩卵;2013年,也產卵3窩,每窩都是63枚。同樣,均未能成功孵化。
自然繁殖屢告失敗,轉而選擇人工授精了。從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先后進行了五次人工受精,但均以失敗告終。
事實上,為斑鱉人工授精,并非沒有反對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龜鱉專家組專家聞丞一直對“將斑鱉進行人工授精”持反對態度。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感慨,“早晚會出事。”
聞丞說,給斑鱉進行人工授精需要麻醉、采血樣,取精、電擊相關程序。“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應急預案,相比哺乳動物,斑鱉的生理節奏更加緩慢,這意味著出現意外的征兆也不會像哺乳動物這樣明顯,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知名科普博主花蝕,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命科學動物學方向畢業后,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相關工作,從五六年前起,開始關注斑鱉這一物種。花蝕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大型龜鱉類物種人工授精技術并不太成熟,因此,此次針對雌性斑鱉的人工授精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做。”在花蝕看來,承擔這項工作的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方,與中國動物園協會、蘇州動物園方在前4次人工授精都失敗的情況下再次對雌性斑鱉進行人工授精,是一個特別大膽又有擔當的行為,但可能在技術上有一些問題。“雄性斑鱉年紀較大了,想趁早,他們或許有這樣的考慮”。花蝕認為,“人類已知的最后一只雌斑鱉之死茲事體大,這次無論只是賭輸了,還是真有問題,希望有客觀的調查。”
對于斑鱉我們了解的太少了
業界較為統一的一個共識是,我們對斑鱉這個族群了解的太少了。甚至于,那只死亡的雌性斑鱉究竟來自何地,暫時也無定論。
“我們對斑鱉的生態、行為學、遺傳等方面研究并不全面,基礎工作沒有做到位,說實話,離拯救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知識差得太遠。”聞丞說,“根據現在看到的一些報道,受精卵曾經有,只是比例很低,孵化過程中胚胎發育到一周左右就死了。”聞丞有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雌性來自紅河流域,那它和長江斑鱉的遺傳分化水平可能達到了亞種以上,受精卵比例低可能是由于生殖隔離。而如果是紅河斑鱉,那受精卵孵化所需要的溫度有可能在35至36℃,甚至更高。因為已知的紅河斑鱉集中產卵的干熱河谷在繁殖季節溫度極高,幾乎總是高于35℃的。照此標準,蘇州動物園此前孵化時設置的溫度是不是太低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人類這場長達十余年拯救斑鱉的行動,以失敗告終。雌鱉的死亡不僅使科研工作者對斑鱉失去了更多了解的機會,僅存的已知雌性個體所攜帶的海量生物學信息也會隨之消失。“整個過程鬧得很累,很揪心。”聞丞感到很遺憾,“如果我們花10年的時間去做斑鱉生態學、遺傳學和野外保護所需的基礎研究工作,結局是否會不同呢?”
一直接不回家的“斑鱉姑娘”
“斑鱉姑娘”是在2008年送往蘇州動物園的。有網友問,如果這11年間,“斑鱉姑娘”回到了長沙生態動物園,結局是不是會不一樣?
當然,這是一個略微帶著情緒的疑問。不過,繞開是與否的答案,另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斑鱉姑娘”總是難以回到“娘家”?
按照最開始的原計劃,2009年9月雌斑鱉就要返回長沙,但為了繼續嘗試,長沙動物園并沒有提出接回。2014年5月5日,本報也報道過《遠嫁蘇州6年未孕80多歲的斑鱉姑娘今年回長》,當時稱長沙生態動物園(長沙動物園2010年搬遷后改名)決定在當年10月前把雌斑鱉接回長沙。
但是根據2007年9月簽署的斑鱉合作繁殖研究計劃,這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與兩地動物園共同合作的項目,又有中國動物園協會在其中協調,能不能接回并非一方可以決定。
當時蘇州動物園方面在接受采訪時回應:目前沒有接到長沙方面任何要將斑鱉接回的消息,即使長沙生態動物園想要接回也要經過相關部門組織的同意,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死亡的“斑鱉姑娘”最終將如何安置?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鄧學建表示,對于斑鱉這種嚴重瀕危的動物,一般會制作成動物標本。制作標本一般會有兩種方法:一個是整個用福爾馬林浸泡起來,做成一個完成的動物標本,進行永久保存。另外一種方式是進行解剖,將它的器官、骨骼、皮膚分別做成不用的標本,可以更好展示它的內部結構,它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或者是生殖系統。這種方式操作起來會難度大一些,更復雜一些。
離去的“斑鱉姑娘”留下了太多的疑問。比如我們到現在都不能確切知道,斑鱉存活的最大年齡為多少?也比如,這場長達十多年的拯救斑鱉行動,究竟因為什么原因而宣告失敗。
(原題為:《“斑鱉姑娘”離去留下諸多疑問 是不是一定要人工授精,死亡前究竟發生了什么;長沙專家團隊已赴蘇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