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全球最大最強的光子設施集聚地初成型
4月10日,在由中宣部組織的“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站情況通報會上,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上海科創辦處了解到,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上海有“基于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與“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入選,并分列前兩位。阿爾茨海默癥的世界級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等一批重要原創成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建設科創中心方面,上海穩步推進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集中度和顯示度不斷提升。一是高水平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張江實驗室聚焦集成電路和生命科學兩個主要方向,優化國家實驗室建設方案。穩步推進張江藥物實驗室、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建設。二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項目。硬X射線、超強超短激光、光源二期等光子科學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已初步成型。同時,李政道研究所開工建設,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裝置、海底觀測網可研報告獲批,轉化醫學設施已投入試運行。上海交通大學張江科學園、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穩步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工建設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三是張江科學城。以“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為目標,按照張江管理體制調整后“張江事、張江辦結”的原則,首輪73個“五個一批”項目已全面開工,其中,27個項目已完工。張江科學城所屬的國家實驗室片區等8個重點區域,規劃調整有序推進,新一輪重點項目已啟動謀劃。設在張江科學城的科創中心展示大廳建成,受到各界好評。
第二,做好創新鏈前瞻布局,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涌現和轉化夯實基礎。一是有力推進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先后啟動硬X射線預研、硅光子、人類表型組、腦與類腦智能、拓撲量子材料、分子機器、智慧天網、全腦神經聯接圖譜與克隆猴模型研發等8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涵蓋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光子科學等上海基礎科學優勢領域。二是完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先后啟動建設微工院、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16家功能型平臺,推動功能型平臺與各區產業銜接。
第三,著力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推動重點產業持續穩步發展。一是聚焦關鍵產業突破發展。針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出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穩步推進中芯國際、華力二期、和輝光電、積塔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工業強基等專項行動,夯實“上海制造”創新基礎。推動軍民融合,爭取“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重型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在滬落地。去年9月,上海成功舉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二是推動央企、民企和外企參與科創中心建設。央企方面,去年22家央企與上海簽訂20個項目協議,總體進展順利。民企方面,先后與科大訊飛、小米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京東、騰訊、華為等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阿里巴巴、百度等創新中心。外企方面,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臨港,亞馬遜、微軟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滬落地。
第四,構建改革創新的政策體系,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成效顯現。近年來,上海先后推出9個方面配套政策,涉及160多項自主創新改革,在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收益分配、創新投入制度、創新人才發展、開放合作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先行先試改革取得突破。去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復制推廣的第二批23項創新改革舉措中,有7項為“上海經驗”。二是高水平創新人才加快集聚。上海出臺人才政策“20條”、“30條”和“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全面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引進工作有序開展。目前,在滬兩院院士175人。三是有效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明確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給單位和科研團隊,給予團隊和個人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