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一度|上海中考“巧改革”:夯實基礎、順應時代
上海中考改革方案的兩個具體配套文件定下來了!
4月4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和《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
中考改革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未來,也關系到社會公平、百年樹人的大計。高考是一根指揮棒,中考同樣是一根指揮棒,關系到初中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初高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
這次的中考改革,在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兩方面聯動發力。在保持原有的15門考查科目不變的情況下,這次調整了計分科目范圍,強化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技能,突出英語聽說訓練,夯實初中階段的知識基礎,有效防止偏科。這是一次大改革,也是一場精準發力的巧改革。

這次中考改革將道德與法治、歷史作為計分科目,既是全國教育改革統一的部署,也有利于更好地立德育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合測試”科目除了考查原有的物理、化學學科內容,還新增了“跨學科案例分析題”部分,這部分題目將地理、生物學知識作為命題情景。
夯實這些學科基礎也與孩子未來的深造息息相關。“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如果初中的學習根基不扎實,知識短板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的攔路虎。
上海一所著名高中的校長講過這么一件小事,一個高中的學生可能把高中階段歷史課里有關二戰中《開羅宣言》的知識掌握得很充分,但是他可能不知道:開羅在哪里?是哪個國家的首都?因為這是初中地理課的知識,高中是不單獨學的,如果初中沒有掌握,這樣就容易形成高中、初中教學脫節的局面。這次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一并納入中考計分科目,就是用中考指揮棒強化初中學習的系統性、全面性。
那么,有人就可能質疑:考這么“多”,是不是會造成新的課業負擔?
其實,這次中考改革是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的同步改革,在考試科目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做考試壓力上的減法,也做考試形式、評價方法上的積極探索,拿捏到評價的綜合性和學習壓力的平衡點。
一者,考試安排上強調“隨教、隨考、隨清”,不會集中到九年級統一考試,這就可以讓學生輕裝上陣。
二者,從考試形式和計分規則上來說,道德與法治、歷史這兩個學科總分各為60分,其中30分為日常考核成績,30分為統一開卷考試成績。開卷考試,就意味著這兩門傳統文科不會是死記硬背的“消耗戰”,更強調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背景分析材料、解答問題。
三者,30分的日常考核成績,將對學生的“一考定局”的終結性評價變成一個過程性評價,強化的是平時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態度,而不是讓孩子去“搞突擊”甚至搞投機。將日常考核成績納入中考總分,這樣的改革手段讓人眼前一亮,促進學生關注學習過程,而不是片面地只關注學習分數,把中考的指揮棒化作日常學習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者,這次的中考分數“配伍”也頗有匠心。在“綜合測試”科目的150分的滿分中,15分給了實驗操作,15分給了“跨學科案例分析”,通過考試形式的改變促進學生強化動手能力、實驗能力,合理的分數配比、綜合分析的考查形式也避免增大學習包袱。
這次中考改革夯實了學科基礎,引入了“過程性評價”,向突擊性學習說不;強化了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英語聽說的動口能力;再配合“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有助于破除唯分數論,激勵學生參加社會考察、科學實驗等探究性學習和個性特長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