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主招生踩下急剎車,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文 | 與歸,圖 | 視覺中國
一年前,印度電影《起跑線》在中國上映,戳中了不少家長的一把辛酸淚。從電影名字就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超級人口大國,有著相似的國情,相似的家長,相似的焦慮。
影片講述了靠做服裝生意發家的拉吉和妻子米塔,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在各種規則和潛規則中幾經輾轉,不惜住進貧困社區假扮窮人來獲得名校入學名額的故事。
故事一路寫實,讓很多觀影的家長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不過,為了完成主題大和諧,影片結尾來了一個浪漫主義大轉彎,讓拉吉良心發現,放棄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手的名額。
藝術總要追求點理想主義,但現實是無比骨感和殘酷的。

2014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選拔復試現場
政策踩下急剎車
近日,各大高校相繼公布自主招生簡章。有媒體統計了20所985高校,發現共削減自主招生名額2293個,相較于去年縮減幅度超過45%。其中,中南大學縮減超過70%。
在分數優惠上,已發布自主招生簡章的76所院校中,只有12所保留了“降一本線錄取”的大額降分優惠。至此,自主招生作為一項教育改革,迎來了堪稱腰斬般的“自我改革”。
除了名額上的大瘦身,媒體還梳理了另一大看點:文科類自主招生成為首當其沖的“裁員”對象。
其實,只要明白為什么給自主招生瘦身,就可以理解這個“下刀口”。相對于理科,文科領域的考核和評判,擁有更多的主觀性和更大的裁量度,客觀上也就給權力尋租留下了更大的空間。所以,擒賊先擒“文”,也就成了預防招生腐敗的先招了。
而之所以在2019年急剎車,首先是因為2018年的狂熱。去年自主招生報名超過83萬人,同比增長近37%,約10%的高考考生都參加了自主招生。以鄭州大學為例,2017年自主招生報名人數不到3000人,2018年達到24600人,增長近七倍。
今年,各大高校紛紛用“小數據”放出信號,促進了不少人開始反思自主招生。就事論事,今年的這一腳油門,踩得確實該,一些腦門發熱的高校、家長和考生,確實需要一盆冷水。然而我們好像忘了,當年我們是如何歡迎自主招生的,是如何為高考有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而喝彩的。

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出臺,喊出了“培養教育創新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機制”的口號。很多人以為“偏才”“怪才”的春天來了。當時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數不能超過試點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
2006年,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率先實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通過面試的學生,即獲得預錄取資格,高考成績則史無前例的成了參考。
2009年,北大開“校長實名推薦制”先河,隨即清華、人大相繼推出“領軍計劃”和“校長直通車計劃”。也正是在同一年,清華與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學和西安交大協議結成“五校聯考”,形成了最早的“華約”五校。
隨后,全國各大高校陸續展開了連橫合縱,形成了“北約”聯盟11校,“華約”聯盟7校,“卓越”聯盟9校和“京派”聯盟5校的自主招生爭霸格局,步子一個比一個邁得大。
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一再重申“5%”的名額限制。然而到了2011年,一批重點高校自主招生的占比甚至達到了10%。面對自招的火熱,教育部,在2012年調整了生源上限,“原則上控制在自主招生錄取計劃數的120%,最高不超過200%”。這等于承認了“10%”的合法性。
此外,自主招生在執行中還發生了一個嚴重變形,即“超級高校”對接“超級中學”。清華北大率先推出由各省“超級中學”推薦自主招生候選人的政策后,其他高校群起模仿。2018年,僅石家莊二中就有超過兩百人次獲得加分優惠政策。所以,問題又來了:能夠上超級中學的,又都是些什么人呢?
一片熱鬧的背后往往暗藏兇險。仿佛一場逐漸進入高潮的晚宴,狂熱的自主招生終于遭遇一記悶雷。2013年底,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因招生問題被調查,直涉自招腐敗問題。
據檢方指控,蔡榮生在招錄考生、調整專業等事項上共為44名學生提供幫助,非法受賄共計2300余萬元。
蔡榮生被調查后,迫于輿論壓力,中國人民大學宣布,自主招生暫停一年。這也成為中國自主招生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2015年,蔡榮生被公訴。同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時任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介紹,從2015年起將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四大聯盟”爭霸時代被宣告結束。
同在2015年,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取消。去年,教育部要求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全部取消。不出意外,明年就是“特長生招生”徹底消失的一年。但招生可以取消,一些擁有特長的學生是始終存在的。他們曾經有窗,卻又不得不關上。
我們有理由質問,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究竟是人在招生,還是一套科學的、民主的、高效的遴選機制在招生,究竟是權力主導還是制度主導。這個主體搞不清楚,自主招生就永遠是一筆糊涂賬。
蔡榮生倒下了,自主招生還得繼續向前,只是更加艱難。
需要明確的是,錯的從來不是自主招生,也不是特長加分,這些制度設計的初衷,其實也是為了更加立體化的公平。它之所以逐漸走向了公平的對立面,其根源還是在于腐敗。

拒絕灰色地帶,理性審視再出發
腐敗是所有改革的天敵。即使在自主招生相當完善、成熟的美國,我們不是也剛剛見識了一場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高校招生舞弊案嗎?包括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多所世界級名校,紛紛顏面掃地。
自主招生領域的腐敗,和其它領域的腐敗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約。不是自主招生在中國水土不服,而是權力的不服。
改革意味著資源或者利益分配的再調整,而一旦制度設計不完善、落實執行不到位,就會使資源和利益偏向分配,從而背離初衷。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7年曾發起一項調查,61.4%的受訪者認為自主招生“不公開透明,留下腐敗空間”。自主招生在中國儼然成了灰色入學渠道的代名詞,成了不硬核的考學方式。本來是為了踐行素質教育,為了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降人才,改著改著,我們便發現,似乎收獲并沒有付出多,困惑倒是不比期待少。
但是,無論如何,有一點共識還是必須被重申:人才選拔的效率和公平,原本并不對立,反而應是相互成全的。改革也不能“大鬧一場”然后悄然離去,教育場域不是江湖,悄然離去不是灑脫,只意味著失敗。任何改革都會面臨困難,否則就沒有改革的必要,正是因為有困難,才愈發凸顯改革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在這次急剎車之后,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主招生改革背后的腳印,但是不能因此停下腳步,而應該理性引導,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寫到最后,我又想起《起跑線》中德里文法學校校長對其下屬說的一番話,“既然你發現了這個騙局,那就由你來完成這個調查吧。庫馬爾先生,你不是想改變這個制度嗎?現在我就給你這個機會。”校長的自信,才是問題的根本。
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解決一些真問題,或許我們還可以重新出發。
作者簡介:與歸,青年評論員,自由撰稿人。本文為澎湃·湃客“眾聲”欄目獨家首發稿件,任何媒體及個人不得未經授權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