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在消失的他們
將目光從我們的日常生活挪移開去,投向千萬里之外,苦寒之地、高山之巔、沙漠之緣,還有雨林深處,在那些我們認為“不適宜”居住的地方,都還有社群、部落散居。長久的與世隔絕,讓他們形成一套自成系統的文化信仰與生活方式,他們獨自生活,不用加入“地球村”,也不必卷入“全球化”。
英國攝影師吉米·納爾遜在過往三十年間,走過一個又一個原始部落,用照片記錄他們的生活。于他而言,最初感覺“消失”是這些原始部落“無法逃避的命運”,因此,他以《在他們消失以前》為自己的攝影集命名。
在悲觀的另一邊,吉米還深刻地領受著“每個文明都有自己定義的‘財富’,在它們面前,我學會了保持謙卑”。這些原始部族,對于所謂“現代社會”而言,還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各種族群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他們認為,人類與環境中的一切都是共生共存和相互支撐的關系,事實上,這兩者往往是一件事。他們能教給我們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們跟隨吉米的鏡頭和文字,來看看“正在消失的他們”怎樣生活,又信仰什么。

辛巴人
散居于非洲的辛巴族是一個古老的半游牧民族,他們居住在樹苗和棕櫚樹葉相捆綁、泥巴和糞便涂抹而成的錐形房屋中。辛巴人處于雙系繼嗣系統中,即每個部落成員都隸屬于兩個氏族之下: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氏族最年長的男人擔任領導者,他的權力象征是一條特殊的手鏈。他負責管理大家的住所,并確保代表宗教信仰的圣火不滅,還要保證每個村民都遵守古老的傳統習俗和氏族的具體規定。

辛巴人的典型形象是錯綜復雜的發型、傳統的服飾和個人化的珠寶飾品。已婚婦女會頭戴一頂用山羊皮做的發冠,小女孩則會在額前把頭發梳成兩條辮子,等到了青春期,會用一種山羊油脂、草藥和代赭石的混合物給頭發“上蠟”,然后編成一大把小辮子。辛巴的男孩子則會梳一條小馬尾辮,從發頂垂到額頭。

摩爾西人
摩爾西人住在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東非大裂谷中,現存人口有4000人左右。近年來,由于極端嚴重的干旱氣候以及一些國家公園的建設工程,他們依靠種植、放牧來維續生活的方式面臨嚴峻考驗。


摩爾西人曾經接觸過基督教傳教士,也有受到臨近的穆斯林部落影響,因此,他們的信仰是一神論和萬物有靈論的結合。在信仰當中,他們既相信萬物有靈,又接受穆斯林傳說,相信存在著一種可以借用人類或動物形體施以法力的神怪。
華歐拉尼人
華歐拉尼人的家園在厄瓜多爾的亞馬孫雨林東部,他們于此生活約有10000年,現存人口有2000人。漫長的熱帶雨林生活,讓他們嫻熟掌握關于植物和樹木的知識,哪些植物能用來制毒、制藥甚至致幻,他們都非常清楚。

神話傳說里,華歐拉尼人是美洲虎與角雕的后代,所以他們絕不獵殺美洲虎。除此之外,蛇與鹿也有特別的含義,他們認為蛇是一種邪惡力量和兇兆,尤其是蟒蛇。蛇還和死亡相關,他們相信人死之后會走上一條通往來世的路,但這條路由一條大蟒蛇看守,不能逃脫蛇口的人就無法去往亡靈之地,只能重返人間,變成動物。華歐拉尼人不食鹿肉,因為鹿的眼睛十分像人。

楚科奇人
楚科奇人是一個古老的北極民族,他們自稱為“里格拉維拉”,意為“真誠的人”。他們生活在俄羅斯東部的楚科奇半島上,活動的地方多是植被稀疏的苔原凍土地帶,冬天氣溫低至-54℃,夏天較為涼爽,平均氣溫為10℃。為了抵御寒冷,數百年來,楚科奇人都居住在錐形傳統建筑中,每一座建筑需要80張馴鹿皮制成。

楚科奇人最為發達的民間藝術形式是骨器和象牙雕刻,常見的雕刻主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例如狩獵大會、放牧馴鹿、野生動物等等。在傳統的社群中,只有男性才能掌握這項技藝,女性則擅長縫紉和刺繡。

楚科奇人的信仰與崇拜活動更接近一種薩滿教,他們認為動物、植物、天體、河流、森林和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都有自己的精魂。宗教儀式中,巫師會進入一種迷幻狀態與這些精魂進行交流,成為它們的代言人,來對未來進行預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