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山大學|16省營商環境調研⒁:廣西93%企業被上門檢查
【編者按】
2018年7月19日至8月20日,中山大學《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赴全國16個省份(省、自治區、直轄市)84個市(地級市及副省級城市)182個區的政務辦事大廳,從工商營業執照、各類許可證、市場監管以及“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四個維度,隨機訪談前來工商辦事窗口辦理業務的市場主體。在本次全國調研中,隨機訪談成功率約為85%,收集到有效調查問卷合計4160份。
課題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隨機抽取了6個市,它們分別為南寧市、防城港市、欽州市、貴港市、玉林市和崇左市,隨機訪談成功的有效問卷是322份。調研結束后,課題組清理、整理了有關全國和廣西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手數據資料與輿情反饋,并從全國視野考察廣西商事制度改革的新進展、新挑戰以及新方向。
廣西商事制度改革的進展
(一)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所需時間大致與全國同步下降。
如圖1所示,在2014年前,市場主體在廣西登記注冊平均需要8.5天,與全國平均數(8.4天)基本持平。商事制度改革后,在廣西登記注冊所需時間略有減少。除2017年外,在2014年至2016年以及2018年都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整體而言,廣西實施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所需時間下降了16%。

(二)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所需交涉的窗口數量,從商改前的4.2個下降至2018年的2.4個,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如圖2所示,2014年以前,在廣西登記注冊一家市場主體平均需要與4.2個辦事窗口打交道,比全國平均所需的2.6個多了約2個窗口,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商事制度改革后,在廣西登記注冊所需交涉的窗口數量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在2014年至2016年,需要交涉窗口數量快速下降至2.8個;2017年下降至2.6個;2018年上半年則下降至2.4個,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整體而言,廣西實施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所需交涉窗口數量下降了43%。

(三)市場主體所需辦理證件數從商改前的4.5個下降至2018年的1.9個,處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圖3所示,2014年前,市場主體在廣西登記注冊所需辦理證件數平均為4個,比全國平均數3.4個多約1個證件。商事制度改革后,在廣西登記注冊所需辦理證件的數量明顯減少。2014年至2016年減少至2.9個證件;2017年下降至2.5個;2018年上半年則下降至1.9個。整體而言,廣西實施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市場主體所需辦理證件數下降了52%
從全國視野看,廣西目前處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全國平均水平是市場主體需辦理2個證件數,廣西是1.9個。

(四)93%市場主體在過去一年間有被上門檢查的經歷,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圖4所示,在廣西,93%的市場主體反饋說在過去一年間有被上門檢查的經歷。從全國視野看,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9%),接近全國上門檢查頻率最高的地區(94%)。

在廣西,成立時間越早的市場主體被上門檢查的可能性越高。2014年成立的市場主體,95%反饋說有被檢查;2014-2016年間成立的市場主體,97%反饋說有被檢查;2017年間成立的市場主體,88%反饋說有被檢查;2018年間成立的市場主體,78%反饋說有被檢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廣西各個時段成立的市場主體被上門檢查的比重都高。
(五)62%的市場主體使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信用監管的起點是市場主體到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查看相關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如圖5所示,在廣西,約62%的市場主體選擇到國家信用信息系統上查看交易對象的信用信息。這一比例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最高水平相差了18個百分點。
另外,在廣西,25%的市場主體不查看;13%的市場主體不知道這方面信息。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六)23%的市場主體使用網上辦事系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圖6所示,在廣西,49%的市場主體明確反饋說知道其所在地有網上辦事大廳(系統)。在全國,59%的市場主體明確反饋說知道。這說明,從全國視野看,在廣西,網上辦事大廳的知曉率低,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0個百分點。

在知道網上辦事大廳(系統)的市場主體中,54%的市場主體卻不使用。因此,在廣西,23%(49%×46%)的市場主體會使用網上辦事大廳。從全國視野看,廣西大致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國,知道卻不使用的比例為28%,因此,全國的網上辦事大廳使用率是42%(59%×72%)。
此外,在知道網上辦事大廳(系統)的市場主體中,廣西有31%市場主體常用一個網上辦事系統;10%常用兩個辦事系統。

廣西商事制度改革的效果
(一)77%市場主體認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37%的市場主體認為降低了與政府打交道的費用。
如圖8所示,77%的受訪者認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該項數據略低于86%的全國平均水平,表明在政務便捷化與效率提高方面仍有一定進步空間。
同時,圖8顯示,37%的受訪者認為商改降低了與政府打交道的費用。由于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等措施相繼推行,市場主體辦理相關工商業務的手續等得到簡化,對材料的要求更為詳細與集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多次辦理、重復辦理等所造成的相關費用支出。一方面,該項數據與64%的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但另一方面,根據實地調研了解,目前市場主體辦理工商業務所產生的費用(不計交通費用、耗材費用等等間接產生的費用)極少,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在辦理過程中已無須支付費用。

(二)43%的市場主體認為商改對其經營有積極影響。
如圖9所示,廣西的受訪者中有43%的市場主體認為商改對其經營有積極影響,55%認為無明顯影響,僅2%認為有消極影響。認為有積極影響的比例比全國平均值還要少17個百分點,表明廣西省的商事制度改革并沒有惠及大部分市場主體。

(三)根據總體樣本數據,34%的市場主體認為營商環境有改善。
如圖10所示,在廣西受訪群體中,約34%的市場主體認為當地營商環境有所改善,27%認為無明顯變化,39%認為當地營商壓力增大。結合下方所述營商環境排名分析,廣西目前營商環境仍面臨較大挑戰。

營商環境是影響廣西商事制度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圖11為本次調查所得全國營商環境排名。在31個樣本中,廣西位列25名,總體排名滯后。廣西的市場主體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市場競爭激烈、成本高、招工困難等。具體分析于第四部分中進一步闡述。

廣西壯族自治區商事制度改革的問題
(一)市場主體被上門檢查比例高。
商事制度改革一直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設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新機制。隨機抽查理念逐步推廣到整個市場監管領域,要求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檢查結果及時公開,強調要實現“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然而,從市場主體的反饋看,在過去一年,高達93%的市場主體都有被政府部門上門檢查的經歷,即使2018年剛成立的市場主體,也達到了78%。從全國視野看,廣西幾乎是被檢查比例全國最高的省區。這表明,信用監管還沒有真正落地,市場主體被上門檢查的比重過高。
(二)“互聯網+政務服務”使用率低。
“互聯網+政務服務”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趨勢,全國各地先后推出數字政府建設。然而,在廣西,網上辦事大廳使用率只有23%,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廣西“互聯網+政務服務”使用率低有兩個原因。一是知曉率低。在廣西,只有49%的市場主體知道網上辦事大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0個百分點。按年齡劃分,對網上辦事大廳知曉率較低的辦事群眾主要集中在30-40歲年齡段。圖12顯示,在不知道網上辦事大廳的受訪者中,該年齡段就占了61%。這意味著大多數該年齡段的辦事群眾尚未接觸到互聯網政務的相關信息。

另一個是網上辦事大廳的用戶使用體驗欠佳,導致知道但不使用的比例高達59%。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受訪者不使用網上辦事大廳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系統建設滯后,平臺響應時間過長甚至無法操作;二是業務指引不到位,容錯率低,相關信息仍需到政務中心咨詢相關部門窗口
(三)市場主體面臨諸多新挑戰。
商事制度改革一直圍繞著解決“辦照難”、“辦證難”、“退出難”等不斷深化,不過,從市場主體反饋看,這些問題中僅有“辦證難”是廣西市場主體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如圖13所示,對于“在本地做生意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難是什么?”這一問題,廣西市場主體提及開辦企業難、辦理許可證難、市場退出難的比重分別為3%、7%和3%。這說明,這三個困難不再是廣西市場主體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成為了“舊三難”。
廣西市場主體反饋目前最主要的三個困難分別是市場競爭激烈(24%)成本高(15%)招工困難(14%)。從全國視野看,這“新三難”是全國市場主體所普遍面臨的主要困難,不是目前的商事制度改革所能夠直接解決的,但根植于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帶來市場準入便利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市場主體因此增多,從而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在廣西,這種競爭極易被放大:一方面,廣西大型企業與創新型企業不足,中小企業、個體戶行業同質化嚴重,行業競爭愈加顯著;另一方面,廣西自身市場空間有限,對自治區外市場空間拓展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區內市場主體的競爭。

廣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商事制度改革直面長期以來困擾“放管服”領域的突出問題與關鍵難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改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注定是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根據廣西商事制度改革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社會經濟新形勢,我們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繼續深化市場準入便利化改革,再創廣西商事制度改革新優勢。目前,廣西商事制度改革在市場準入便利度上,比如登記注冊所需時間、所需打交道窗口數量、所需辦理證件數量等,達到甚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成績來之不易,要強化已有的成功做法,在建國70周年之際,繼續深化市場準入便利化改革,再創廣西商事制度改革新優勢。
強化信用監管,確立競爭性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建設競爭中性的營商環境。從事中事后監管的角度看,商事制度改革旨在建立建設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新機制。從全國視野看,廣西幾乎是市場主體被上門檢查比例最高的省區,信用監管還沒有真正落地。因此,廣西需要深化市場監管改革,按照一視同仁的規則監管市場,建設中性的市場競爭環境,服務于市場主體的健康成長。
重視“數字政府”的需求側建設,增創廣西商事制度改革的新優勢。“互聯網+政務服務”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趨勢,全國各地先后推出數字政府建設。廣西也推出了企業登記全流程電子化管理等網上辦事系統。然而,從需求側看,在廣西,網上辦事大廳使用率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網上辦事大廳的知曉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十個百分點;知道卻不使用的比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數字政府”建設需要“供給端”和“需求端”兩端協同發力,再創廣西營商環境建設新優勢。切實加強對數字政府建設的宣傳,提高市場主體的知曉率、使用率和粘性,是當下亟須開展的工作。
轉向“市場開放”,開拓廣西商事制度改革的新領域。隨著商事制度等“放管服”改革,市場準入便利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市場主體因此增多,從而帶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等新的困難。這已經成為包括廣西在內的全國市場主體所面臨的主要困難。這些新困難,不同于“辦照難”、“辦證難”和“退出難”,更多根植于市場供求和市場范圍,只有尋找持續的增長點與有力的突破口,開放更多市場領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競爭激烈和成本高的新困難,同時有利于廣西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
統籌:徐現祥、馬晶、金奕彤
調研:蘇逸寧、劉耀夫、馬晶、金奕彤、鐘子健、王鑫、樊承耕、李淑寧
執筆:蘇逸寧、賈帥帥、李小瑛
資助:研究闡述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18VSJ069)
智庫報告欄目投稿郵箱:tianc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