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土城市筆記 │紹興撤縣并區啟示錄

不過在我看來,過去這幾十年,阻礙紹興發展的最大掣肘,既不是地理區位,也不是某些具體的行政決策,而是奇葩的行政區劃體制本身。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多次提到浙江省管縣體制的種種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造成市一級經濟實力普遍較弱,與隔壁江蘇地級市的差距越拉越大。在這些城市中,紹興雖然不是最弱的一個,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區縣行政體制最奇葩的一個城市。可以說,正是不合理的“省管縣”體制加上堪稱奇葩的行政區劃,阻礙了紹興發展多年。
眾所周知,歷史上,江南的州府大多都有兩三個附郭縣,比如杭州的錢塘、仁和縣,湖州的烏程、歸安縣,蘇州的吳縣、長洲、云和縣等。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全國開始推進撤地建市時,一個普遍的做法也是將原先地委所在的中心縣城一分為二,事實上回歸到從前的附郭縣體制上,當然在名稱上改叫了“市轄區”。比如現在嘉興的南湖區、秀洲區就是由當年的嘉興縣拆分而來;而湖州,雖然幾度撤區設區,但最終也形成了吳興、南潯的兩區體制。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臺州,為了發展沿海港口經濟,直接將市委所在地從千年府城臨海搬到了新設立的椒江,并撤了與臨海相鄰,但并不屬于臺州府附郭縣的黃巖,還從黃巖里面分出一部分設立路橋區,從而形成三區體制。而麗水由于地處山區,每個縣城面積都較小,縣與縣之間又由于地勢阻隔距離較遠,所以既沒法一分為二,也不可能像臺州那樣將臨近兩個縣納入市區范圍,所以只能維持市本級一區體制。
但紹興就不同了,歷史上,紹興府一直擁有會稽、山陰兩個附郭縣,但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撤地建市過程中,紹興即沒有像嘉興那樣,一開始就將市委所在的中心縣(也就是后來的市本級)直接一分為二,也沒有像湖州、金華那樣,雖然一開始按照城區、郊區,一大一小這么分,但之后通過區劃調整將市本級均分。紹興則始終延續了地區時代省轄紹興市的區劃設置,而沒有像其他一些地區那樣,將省轄紹興市并入紹興縣,然后將其一分為二。而是在省轄紹興市設越城區,紹興縣則依然維持不變。

三、由于行政區劃的阻礙,原本是一個整體的越城區和紹興縣,在長達 30 年的時間里,一直各自為陣,影響到彼此城區間的融合發展。加上省管縣的原因,紹興市級政府長期只能在越城區螺螄殼里做道場,其可能挪的空間、發展的潛力和后勁自然十分有限。
事實上,當年杭州要是不撤并蕭山余杭,城市發展還局限在老五區或老六區,也不會有今天這番牛逼光景。而常州、南通這些當初和紹興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城市,之所以如今一騎絕塵,甩紹興不知道幾條街,很重要得一個原因就是早紹興很多年完成對武進、南通縣的撤縣設區,有些撤縣設區甚至出現了蛇吞象的情況。
這個問題一直拖到 2013 年才解決,而且這一次紹興方面魄力倒還不小,一口氣撤了紹興、上虞兩個縣,形成了三區體制,市區面積達到 2800 多平方公里,一度超過寧波,成為全省市區面積第二大城市(后來寧波又通過撤并奉化給反超了)。

首先,目前越城區和柯橋區算是已經基本連成了片,但和上虞區之間,不僅距離遠——兩者距離接近 30 公里,遠遠大于嘉興到嘉善的不足 20 公里,而且中間還存在大片空地有待填滿。至于說從主城區出發,朝紹興城未來的主力發展方向,也就是北面的濱海新區,那更是有的開發開發了。


在這一點上,我并不看好紹興。

換言之,如果那時候紹興市本級能有現在三區的格局,借助柯橋這個入口吸引來的外來人口能夠在三區,而不僅僅紹興縣內部流動分布,那么無論是三區的融合,還是紹興的大城市夢,都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現在,由于三改一拆、環保整治等原因,柯橋企業大量關停并轉,紹興全市經濟增長乏力,人口增速緩慢。這時候再想像十年前那樣,實現城市每年幾平方公里甚至十幾平方公里地向外生長,令距離二三十公里的越城、上虞等市本級幾個區,在短短幾年內實現融合,甚至再北進到濱海新區,幾乎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當然,相比嘉興這種現有二區體量已經裝不下不斷生長的城市“身體”,該撤縣設區而不撤,紹興一口氣撤倆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起碼為未來的發展預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只是這些空間能否如預想的那樣有效利用,達到預期的效果,會不會因為城市擴展太大而人口跟不上,進而出現鬼城,我們還得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