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加強青浦區與蘇浙兩省聯系,預控滬渝高速沿線軌交通道
滬府〔2019〕22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上海市青浦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的批復
市規劃資源局、青浦區政府:
滬規劃資源總〔2019〕93號文收悉。經研究,市政府同意《上海市青浦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以下簡稱“青浦區總體規劃”),具體批復如下:
一、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要以功能提升、結構優化調整為核心,立足全域規劃,加強城鄉統籌,注重兩規融合,體現多規合一,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推進青浦區建設。
二、嚴格底線約束。要落實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的總體要求,嚴守人口規模、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底線,實現可持續發展。嚴格管控常住人口規模,優化人口布局。到2035年,青浦區常住人口不超過13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9.6萬人左右。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到2035年,青浦區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不超過228.8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5萬畝;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不低于27.56萬畝。到2035年,青浦區生態空間面積416.6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1.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5平方米,歷史文化風貌區面積4.23平方公里,地表水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設施規劃建設,提升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能力、應急響應能力和災后恢復能力。
三、構建城鄉統籌的空間體系。要落實《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的空間體系,體現新時期青浦區發展的戰略要求,形成“一城兩翼,一帶三核”的空間格局。構建“主城片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以城鎮圈為抓手,統籌鄉鎮資源要素,挖掘空間發展潛力,按照“撤并、保護、保留”三類方式,對鄉村地區進行分類指引。按照“多中心、網絡化”的規劃布局要求,形成“2+5+20”的公共中心體系。
四、落實重大專項內容。要加強綜合交通建設,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加強青浦區與江蘇和浙江兩省的聯系,強化跨省道路對接,預控滬渝高速(G50)沿線軌道交通市域線通道。完善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形成3條市域線和2條市區線,線路總里程約77公里;完善交通樞紐布局,在市級青浦樞紐的基礎上,新增2個市域樞紐,新增9個區級樞紐。加快產業發展,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構建具有競爭力的“三大兩高一特色”的特色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形成“1個產業基地+4個產業社區”的先進制造業布局體系、“一帶三中心四社區”的創新產業布局體系、“一帶三區”的現代服務業布局體系、“一湖三片、一帶一廊”的休閑旅游業布局體系。推進住房發展,以“讓多樣性的城市居民享有適宜的住房”為發展目標,加快改善居住條件,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完善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到2035年,青浦區規劃城鎮居住用地規模約52.7平方公里,城鎮住宅建筑總量約5800萬平方米,住宅套數約60萬套。提升風貌品質,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挖掘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江南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資源,形成青浦區獨特的文化歷史傳承。加強總體城市設計,凸顯青浦“江南味、水鄉韻、國際范”的風貌特征,塑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城市風貌。根據不同風貌分區特征,形成高識別度的新城水城特色風貌片、青東現代都市風貌片和青西風貌片。整體建筑風貌體現含蓄沉穩、清新淡雅、精彩紛呈的風貌特色。
五、加強鎮村規劃指引。要依據青浦新城城鎮圈、朱家角城鎮圈以及安亭-白鶴-花橋城鎮圈的規劃要求,進一步形成產城融合發展,協調突出各鎮功能特色化、設施共享發展,為后續指導新市鎮總規、控詳規劃、村莊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提供依據。到2035年,青浦區規劃保留保護行政村約140個,其中,保護村19個,保留自然村約600個,撤并行政村約40個;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為10.4萬人。
六、處理好近遠期的發展關系。要從公共服務設施、公共交通、產業、公園綠地、綠道等方面,明確近期發展目標,制定近期行動計劃。通過構建“監測-評估-維護”機制,科學實現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
青浦區總體規劃是青浦區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依據,青浦區各項規劃建設都必須服從青浦區總體規劃安排。青浦區政府要及時公布青浦區總體規劃,并依據青浦區總體規劃,開展下層次規劃編制、實施和管理,落實各項任務和措施,確保青浦區總體規劃落地實施。市、區規劃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青浦區總體規劃實施的指導、監督和檢查。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9年3月7日
(原標題為《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上海市青浦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的批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