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6歲中國搜救隊員直面埃航空難現場:災難面前生命薄如紙片
在距離埃航空難現場約50公里的床上,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交建)搜救隊員趙志偉度過兩個失眠的夜晚。
“像災難片電影。” 墜機的巨大沖擊力將飛機的金屬外殼和遇難者的血肉之軀碾碎,混在一個直徑約50米的深坑中。殘缺的零部件、變形的輪胎、小孩的鞋、破損的遺體?,凌亂出現在冒著黑煙土地上。
這是26歲的趙志偉人生第一次直面如此巨大的災難。搜救現場,末日般的景象潛入他的記憶,晚上一閉眼就浮現出來,讓他無法不思考生命的脆弱與可貴。
隨后幾天,隨著遇難者親友抵達,趙志偉的心情還在下墜。特別是當地時間3月13日,他在現場挖到中國遇難者金也淘的護照。
趙志偉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金也淘是他朋友的同事。那天晚上,趙志偉和金的同事,以及自己幾個哥們聊了很多,哭了很久,心里還是難受得睡不著。

身邊的災難
當地時間3月10日中午,墜機還只是傳言,趙志偉和同事們埋頭于日常繁忙的工作中。
等到晚上,看到當地播報的新聞,這則“157人遇難者,包括8名中國同胞”的新聞將大家嚇懵了。
“都不敢相信,因為我們整天坐埃航。”確認屬實后,大家都沉默不語。趙志偉稱,事故地離公司直線距離50公里,驅車兩小時,災難就發生在身邊,駐外人員親友都在國內,一聯想到自身,心里頭肯定都特別難受。
11日早晨,包括趙志偉在內的中國交建3名中方員工、6名當地員工出發,帶著一輛挖掘機、一輛拖板車和一臺皮卡趕往現場。
9人冒著飛揚的塵土,從高速路轉到土路,一路顛簸到達空難現場時,場面猙獰而壓抑——設備在作業挖掘,人在遍地殘骸中搜尋,嗆鼻的氣味散也散不開。

珍貴的遺物
隨后幾天,明黃的警戒線把家屬和工作人員隔開,外面的人哀嚎不止,里面人的心情也異常沉重。
趙志偉熒光色工作服上有中文標志,這被遇難者親友看作希望。他一次次走過去擁抱悲傷的同胞,說不出太多,只能陪他們痛哭。
盡管雙手不知在地里翻了多少遍,趙志偉的內心依然掙扎——他不希望找到關于中國人的東西,寧可相信他們不在這個航班上,但帶著遇難者家屬、朋友的最后一絲希望,他又覺得需要找到遺物有個交代。
在搜救現場,趙志偉旁觀了浙江女孩的父母在深坑邊呼喊遇難的孩子,女孩的男友想找遺物沒找到,只能在坑邊捧走一把黃土作為念想。
找到金也淘的護照時,趙志偉激動地哭出來,“這些東西太珍貴了,說不定有些東西一陣風就刮沒了的。”據他所知,現場除了護照,還有中國人的畫冊、名片被找到。
當地時間3月14日,趙志偉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專家組正在鑒定現場,搜救工作、遺骸遺物的搜尋工作告一段落。中國交建的員工準備堅守到最后一刻,為同胞多做一些事情。

對生命的思考
當157個人的猝然遇難橫亙在趙志偉面前,如果對生死沒有新的理解,他很難越過。在災難的陰影中,他也在漸漸自洽,試圖理清思緒。
他對自己的經歷輕描淡寫:苦難家庭出身,成長過程中受過好心人的幫助,如今遠離故國在異鄉工作,人生第一次面對這么沉痛的災難。
“災難來臨的時候,生命就是一張很薄的紙,一張吹彈可破的紙。”他感慨道。
從最初接受媒體采訪時充分表達所見所聞,到不愿多談遇難者內容,趙志偉變得更謹慎和體貼。他心疼個人隱私被暴露的遇難者,更不愿空難現場家屬的姿態被放大甚至誤解。
一位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告訴他,經歷災難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活在陰影中,需要自我調適。
趙志偉也準備慢慢消化這事對自己的影響。他表示,之前會參加國內一些公益活動,看到朋友圈內的水滴籌就“捐包煙錢”,以后這種行為會越來越多。
“會更珍惜這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每一天過得像這幾天一樣,摸著良心去做事。” 15日,趙志偉告訴澎湃新聞,準備給設備做下保養,再去一次搜救現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