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表委員聚焦“養老服務”: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還需要更精準
“我國養老任務繁重艱巨,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推進醫養結合型養老護理機構建設已經成為重要議題?!苯裉?,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劉榮玉代表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已全面放開的養老服務市場,制度先行、規則先行、監管先行至關重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養老服務供需矛盾近年來日益突出。種種跡象顯示,由政府提供或購買的養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從今年全國兩會以及各地兩會開出的2019年民生清單來看,均傳遞出持續提高養老待遇水平,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強勁信號。而關于如何讓社會資本更好地參與養老服務、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進而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支付能力不足和人才缺失是瓶頸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群首次超過了0~15歲人群。有人口專家指出,出現這種現象是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表現,說明人口結構的變化。
曾在醫院重癥監護病房任職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委員對此感受特別明顯,“壓床老人”問題,已經讓醫院傷透腦筋。
兩會前,徐鳳芹委員對醫院科室內30張床位做了一次盤查,發現有8位老人“壓床”超過半年?!斑@些老人的病情都已穩定,沒有留院的必要,勸一個病人出院有時候甚至需要幾個月的‘軟磨硬泡’?!?/p>
年長病人艱難的“騰床”經歷讓徐鳳芹委員意識到,老年人離開醫院之后無處可去,更確切地說,是沒有符合報銷條件的地方可供轉移。“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并且還能報銷護理費用的醫護機構太少,康復醫院、護理醫院資源稀缺,養老院開出的藥品絕大多數沒法報銷。”徐鳳芹委員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直擊要害地回應了社會關切: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長期護理保險正是為了解決人們的長期照護需求而確立的資金保障制度,上海、青島等多個城市正在開展試點。”徐鳳芹委員說,支付端牽引著養老服務市場的供給鏈條,唯有確保老年人群的支付能力得到提高,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的決心才有意義,才能喚起市場主體“多渠道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除了支付能力不足外,養老專業人才隊伍缺失也是一大難題。
長期關注養老問題的劉榮玉代表說,以養老護理員為例,需求量很大,對醫療護理、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更是不斷增加,可實際上養老從業人員多為“4050”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而且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同時,養老服務新業態不斷出現,急需一批既熟悉養老又懂得管理的復合型管理人才,來助力新型養老機構發展。
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還需要更精準
我國龐大的老齡人群帶動起來的“銀發經濟”已被市場觀望呼喚多年。自2016年10月國家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以來,不少社會資本開始進入到養老服務業。但是結果并不及預期,據統計,全國民辦養老機構占比目前僅為四成,嚴重制約了養老服務的多樣化和多層次供給。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劉艷代表在人代會召開前,專門走訪調研了江浙滬的多個民辦養老機構。調研中,不少民辦養老機構負責人道出了一些政府扶持政策難達效果的尷尬。
“一些民營養老院位于城鄉結合部,不少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一聽每月三四千元以上的服務費用都不敢再問了?!眲⑵G代表說,當前,對機構養老需求最迫切的人群是失能失智老人,尤其是來自農村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他們應該是政策幫扶的重點人群和核心群體。
劉艷代表介紹說,上海已經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給予了一些支持政策。然而,在當地一家民營養老服務公司調研時,該公司總經理向劉艷代表坦言,服務對象等級不一樣,人力配比和成本支出肯定也是不一樣的,但政府目前給到機構的補貼卻是一樣的。他們同樣期待下一步政府的扶持政策能更為精準更為精細。
劉艷代表說,政府扶持政策更強調廣覆蓋,而社會資本則瞄準了有經濟基礎、有自理能力的健康老人,這也使得針對一些中間階層、失能失智老人所開設的介入或半介入養老機構十分匱乏。
跟其他服務業不同,養老服務業是依托第一、第二和傳統第三產業派生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和福利性。
劉榮玉代表說,除了現行養老用地、稅收優惠等政策不完善,缺乏配套實施細則外,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缺失、養老機構退出機制缺乏、養老護理機構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都在制約我國的養老事業健康發展,也影響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時的精準性。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要尊重市場規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既要減輕企業繳費負擔,又要保障職工社保待遇不變、養老金合理增長并按時足額發放。
新增的養老金從哪里來?這是“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推進建設中的“必答題”。
“這種情況下,尤其應該發揮第三支柱的補充功能,鼓勵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碧窖蟊kU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芳代表說,現在第一支柱獨大,占比超80%,第二支柱的參與者主要是國有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在操作中難以突破覆蓋面小、參保人數少的困境。因此,提升我國養老金保障能力的最大空間在于發展個人商業保險,走市場途徑。
周燕芳代表說,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空間大了,社會力量就可以在應對老齡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國家有必要對三大支柱的構成作更明確的規劃,合理劃分三者比例。
除了金融保險上給予資金支持外,如何讓政府加強引導和監管,從而帶動更多社會力量發展“醫養結合型”和“護理型”等專業性養老機構,滿足差異化和剛性需求,也是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多次討論的話題。
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張琳代表建議,政府要牽頭做好統籌規劃,厘清政府、市場、社會、企業的邊界。政府負責基本兜底,并重點考慮貧困、失能失智老年群體,提供公共服務。高端市場實行完全市場化運作,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直接投資、注資入股、輸出和受托管理、租賃等方式,依托小微型機構,開展大社區養老服務,并逐步成為投資主體。
劉榮玉代表則建議,盡快完善養老機構監管制度,制定養老機構準入標準,明確管理認證部門,加強多方監管,建立退出清算制度和職工安置、老人安置、機構剩余財產處理等善后制度,并引入第三方對養老機構開展服務需求和質量評估,保證養老財政投入合法運營。
(原題為:《代表委員聚焦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