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悼念:作家陶然

圖文 | 謝光輝
認識陶然已經25年,記得我剛到香港《中國旅游》雜志時,總編輯王苗給采編人員提出6字要求:善拍、能寫、會編。以前我在浙江畫報做攝影記者,沒有一點寫作經驗,只好趕鴨子上架,從頭學起。當時陶然任香港《中國旅游》雜志副主編,具體負責文字,每期文筆優美的卷首語都出自他的手筆。那時電腦寫稿還沒普及,記者每篇稿子寫完最終都要交到他手上修改,編輯部的陳一年、石寶琇、黃焱紅都有較好的寫作功底,惟獨我文字底子單薄,寫起來磕磕拌拌很費勁,陶然改了也很辛苦,但他從沒一句怨言,看到我總是笑容滿面,鼓勵我用自己的眼光去寫東西。因為有陶然——每期雜志出來我的文字也就不會太難看。
陶然,原名涂乃賢,印尼華僑,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定居香港,1974年開始發表小說,關注香港新移民的生存狀態,體察香港底層市民的悲喜,用他“北往南來漂離筆”寫出長篇小說《尋》、《與你同行》、《一樣的天空》,中短篇小說《蜜月》、《歲月如歌》、《平安夜》,散文集《此情可待》、《回音壁》、《側影》等描寫大時代下小人物命運的文學作品,是一位很有良知的實力派作家。他平時言語不多,聲音不高,語速不緊不慢,感覺敏銳而細膩,待人和善,做事極低調。詩人舒婷見了他稱大師兄,我卻跟著王苗叫他老涂,他從沒絲毫不悅,生活中能遇到這樣的人是幸運的。我把他修改過的原稿留下來認真分析,發覺自己寫的文字如同幼兒剛開口說話,巔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語。陶然總是耐心地看,看明白我想說的意思,然后拿筆像梳子一樣,把那些疙里疙瘩打結的文字,輕輕梳理暢順,一點不傷發根。經過幾年的偷師學藝,我寫的《走進香格里拉》文章入選香港中學生暑期讀物,《中國武當山》和《紹興黃酒》刊登在美國《讀者文摘》雜志,我對自己的文字稍有了一點信心,心里非常感激陶然。
今年一月,我們全家去香港看陶然,在銅鑼灣怡東酒店的咖啡廳喝下午茶。那天他氣色很好,心情也好,告訴我再過2個月怡東酒店要拆掉改建商場,叫我多拍些照片。去年陶然退休,在文匯報、大公報每周開了《昨日紀》和《思想起》兩個專欄:《思想起》是自傳性的回憶,從他回國寫起,然后轉到萬隆生活;《昨日紀》則是寫他生活中的朋友,有臺灣作家白先勇,文學評論家劉再復,詩人蔡其矯。他喝了一口咖啡,兩眼看著我說:小謝,我想在《昨日紀》專欄寫一篇你的文章。我聽了又驚又喜,但又覺得自己不夠格,連連推辭說,不行不行。陶然說,雖然我對攝影不太內行,但對你還是熟悉的。這話沒錯,陶然為我開啟了文學之門,是我的老師。一個星期前,他把寫好的文章傳給我看,并附言:文章寫你,但要面對公眾,若有不妥,隨時告知。
——沒想到,這竟然成了他的絕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