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越嶺研究大滑坡,發了國際頂級期刊
成都理工大學日前宣布,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撰文報道了該校黃潤秋、許強及胡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將該科研成果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黃潤秋教授現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眾所周知,地質科學研究存在一定特殊性——要進行大量野外實地調查,很多考察地的條件非常艱苦,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

最前為黃潤秋
黃潤秋帶領的研究團隊歷時4年,對汶川地震誘發的巨型滑坡——大光包滑坡進行了相關調查研究。從現場照片來看,他們的確付出了艱辛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月,該團隊在地球科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該成果,題為《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機理——摩擦熱產生的蒸汽壓和CO氣壓與巖石重結晶共同潤滑作用》。
論文發表后,獲得了《Nature》的報道,認為“黃潤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對大光包滑坡進行了長期的科學研究,準確測定了大滑坡在滑動時滑面的溫度為850℃左右,并且找到了滑坡底部高溫高壓蒸汽和二氧化碳氣體的微觀證據。”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成都理工大學正是黃潤秋的母校。1979年,他進入該校前身——成都地質學院水文系學習,1988年博士畢業后留校工作,2001年11月擔任副校長。
2008年后,黃潤秋先后當選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16年進京任原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此外,福建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云南省常務副省長宗國英,成都市長羅強,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藏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多吉等,都是成都理工大學的校友。
近年來,我國頂級科學家“學而優則仕”的例子越來越多,他們的求真務實精神將在新的領域發揮重大作用。

《Nature》報道頁面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發現,目前內地31個省份的黨政領導班子中,至少有4人是兩院院士,分別為:
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
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彭金輝;
遼寧省副省長、中科院院士盧柯;
吉林省副省長、中科院院士安立佳。
以盧柯為例,他和黃潤秋有一個共同身份——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據新華社報道,盧柯16歲上大學,30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還當選了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為榮,而盧柯不僅多次發論文,還是《Science 》第一位中國評審編輯。據其母校南京理工大學報道,截至2017年,盧柯共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國際會議特邀報告45次、專利25項。
2018年10月,盧柯出任遼寧省副省長。
(原標題:副部長翻山越嶺寫論文,發了頂級期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