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長給孩子吃“聰明藥”提高成績,到底是誰病了?
為了讓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成績更好,一些家長居然把所謂“聰明藥”帶給了孩子??墒牵@些藥物,實質上就是興奮劑,臨床上屬于第一類精神藥品,用來治療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
在沒有疾病指征的情況下,家長本應接觸不到此類藥品??蔀榱颂岣邔W習成績,網絡購買、海淘等模式讓此類被嚴格管控的藥物流入家長手中。
給沒有疾病指征的孩子服用精神類藥物,到底是孩子病了?還是家長病了?

如今在學生、家長間流通的“聰明藥”,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常見的藥物有利他林和專注達,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在某次考試中超常發揮??墒?,這并不意味著,孩子的智力就真的提高了。
無論是哪一種藥物,目前在臨床上都屬于第一類精神藥品,其作用是用來治療ADHD患兒,絕非讓人“變聰明”。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ADHD在兒童青少年中的發病率都在5%左右,這個數字不算低。而在中國,真正被診斷為ADHD的患兒,可能只占其中的10%。也就是說,真正有臨床診斷,可以接觸到這類藥物的孩子,非常少。
作為兒童精神科醫生,在給孩子下診斷前都會非常謹慎。任誰都不愿意,讓一頂“精神疾病”的帽子扣在自家孩子頭上。
同樣兩個孩子,在家長、老師眼中都很調皮,坐不定、站不定。但其中一個成績穩定,人際關系也良好,那就不會被診斷ADHD。相反,另一個孩子成績日漸下滑,人際關系也出現問題,也就是影響了社會功能,這就要引起注意。但即便懷疑是ADHD,在下診斷前,也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評估,不應草率下結論。
帽子戴上去容易,摘下來難。
“考試前給孩子吃過兩次,心里真不是滋味?!标惙f(化名)的兒子今年小學四年級,因孩子上課不走心,考試開小差,陳穎被老師找去談心了無數次。最終,決定前往醫院尋求專業幫助。在做完一系列檢查以及評估后,孩子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醫生建議可以短時間使用藥物。
“去醫院的時候孩子就特別不情愿,給他吃藥的時候心情更糾結。”陳穎回憶醫生和她說的話,藥物的確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但也不是萬能的。要記住,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藥物上,家長的內心陪伴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即便確實被診斷為ADHD的患兒,醫生和家長在用藥時都如此謹慎。那些完全沒有癥狀的孩子,家長又是出于何種心情,義無反顧地讓孩子把藥吞下?
精神類藥品從哪兒來
“任何藥物包括利他林,只有大劑量和長期使用才有依賴性,在我們國家不是常態。相比較而言,專注達的副作用小些,對于ADHD患兒,該用就要用。但對于沒有疾病指征的孩子,堅決不能使用。”杜亞松主任再三強調。
國家既然把哌甲酯類的藥物定位第一類精神藥品,自然有道理。這種藥品在管控上也十分嚴格,僅能在有相應資質的醫療機構發放使用,無法從藥店等零售渠道獲取。上海市兒童醫院藥劑科李志玲博士表示:同樣是醫生,沒有麻精藥品處方權,便沒有開具處方的權利。無論通過什么渠道銷售哌甲酯類的藥品,都是違法的行為。家長們無論是海淘也好,通過任何一種方式購買都好,都是不明智的選擇。
至于為何網上能買到此類藥物,大部分是海淘惹的禍。在美國,此類藥物的管控并非十分嚴格?!奥斆魉帯钡呐d起,也是從美國開始。不少藥販子,正是抓準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才成全了這種違法行為。
哌甲酯是一類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對于沒有疾病指征的孩子,長期濫用必定會帶來副作用。“頭痛、發燒、失眠,這些癥狀都會出現?!弊钭尷钪玖岵┦繐牡氖牵绻⒆娱L期服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形成藥物依賴。
孩子只要停藥,自己就會感到焦慮,感到力不從心。成績如果未能達到用藥時的水平,焦慮感也會猛增,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孩子都會離不開藥。而藥物也有耐藥性,一開始可能吃一顆就能集中精神,后來可能就需要一顆接一顆來維持。長期以往,傷害是無法估計的。
焦慮,是當下的通病
“都說抑郁是十九世紀的病,二十世紀以后,我們都不自覺焦慮?!鄙虾=煌ù髮W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理科主任林國珍說,對于快速、方便、捷徑的渴望,讓一些家長蒙上了雙眼。
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都來源于家庭。有關聰明藥,網上也有孩子的自我剖析。有些孩子自主服用藥物,為的是什么?不說全部,但大體都是為了能回應父母的期待?!耙恍┘议L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這種焦慮自然而然會轉嫁給孩子。”林國珍主任坦言,孩子還小,本不應該焦慮、抑郁??缮鐣l展太快,壓力太大,壓得大人喘不過氣,孩子也跟著受罪。
作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伙伴、是孩子的依靠。如今,卻成了給孩子“喂藥”的人,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有人說,有壓力的地方就會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興奮劑。就像奧運會,每年都嚴查,依舊有人甘冒風險。這是壓力下必然的結果,“聰明藥”也是一個道理。事實或許確是如此,但如果每個人都接受了這種設定,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惡性競爭只會愈演愈烈。承受傷害的不是“看透”的大人,而是“懵懂”的孩子。
人生的路很長,沿途有風景,也有陷阱?!奥斆魉帯本褪锹飞夏情W閃發光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便是難以預計的風險。
用“藥物”來提高成績,到底是誰病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