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幼兒教育“小學化”急功近利,王雅麗代表:有害幼兒身心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山西的全國人大代表王雅麗提交了《關于遏制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建議》。王雅麗認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簡單地說,就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偏離了正確的辦園方向,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日趨嚴重,這種幼兒“超前教育”帶來的隱患也日益明顯。而幼兒階段實際上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
王雅麗分析,在中國,應試教育已在大多數人心中根深蒂固,家長普遍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捷足先登”,在幼兒園時期,家長與學校便開始為孩子的學業計劃起來,這種競爭意識的存在,是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家長望子成龍與幼兒園競爭壓力的增加,社會的壓力及學校間的競爭,是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原因。
小學化傾向有諸多弊端。一是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并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
二是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于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會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三是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于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它各項的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四是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于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于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后,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
王雅麗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側面也揭露出中國教育的弊端。
現在的小學生們時刻準備著向重點中學沖刺,中學生向大學沖刺。他們在繁重的課程和作業的重壓下喘息,在各種各樣的考試前打拼。他們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周末還有奧數、英語、藝術、美術等各種補習。作為社會群體,當下中國最辛苦的除了農民、農民工,就數他們。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錯誤教育傾向,弊端顯而易見,必須采取綜合措施進行糾正和防止。對此,王雅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加強對幼兒教育的行政監管。幼兒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幼兒園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給予廣泛的關注、理解與支持,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幼教事業的監督管理,取消幼升小考核,改革教材,從零教學。政府要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為改善辦園條件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礎性支持。
二、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幼教理念。正確的幼兒教育是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幼兒教育要以幼兒為中心,要把幼兒當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切實貫徹“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作為輔助工具,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并不意味著要將傳統的幼兒教學內容全部剔除,而是要將其作為教育輔助工具,在學習過程中讓孩子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關愛幼兒天賦的培養。這是幼兒教育的根本,是幼兒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重要策略。幼兒園要明確自身的教育重點,不給幼兒太大的學習壓力,在尋找幼兒學習興趣點的同時,發現他們的天賦。
四、降低幼兒的學習負擔。關注幼兒對愛的理解和感悟。幼兒階段的教育主要是愛的教育,即讓幼兒了解世界的美好,建立他們對世界的美好認知。因此,無論在學習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應力爭讓幼兒感受到愛和快樂。
五、家長應改變育兒觀念。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成長非常重要。家長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經常思考他們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不能想著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否則對孩子非常不公平,同時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六、創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家校聯手,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為幼兒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孩子的可愛之處就在他們的爛漫無知、童真童稚,幼兒教育小學化是在給幼兒一種提前的教育,這種逾越幼兒本階段的教育,是不合理的。幼兒當處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這不僅對幼兒性格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對幼兒的身心發展以及其他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王雅麗指出,幼兒教育小學化固然是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儼然是一種非科學的,我們應當攜手共同抵制。不要讓孩子還沒進入學校時就對學校產生畏懼。
王雅麗強調,任何有效措施的實施都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尤其是教育部門。各教育部門的研究者要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探討研究出更符合受教育者特點的理論和方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