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微知滬|從戰略到戰術,上海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步伐愈加緊湊
這個五月,上海科創濃度“爆表”。
5月17日,一條AI科學紅毯拉開2025上海科技節的帷幕,其間全城舉辦近2000場科普活動,56家重點實驗室和大科學設施向公眾開放。科創正成為全民共享的熱詞,而在頂層設計上,科創也又一次被圈上重點。
2025上海科技節的AI科學紅毯。
5月20日,市委中心組學習會再次聚焦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聚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點,強化全過程創新、全鏈條加速,奮力開創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局面,努力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日、21日連續兩天,陳吉寧先后調研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關心重要戰略科技力量的前沿發展,也關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最新成果。從復旦的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信使核糖核酸藥物研發中心,到上科大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陳吉寧勉勵科研工作者要沉得下心來、耐得住寂寞,以甘坐“冷板凳”的韌勁、勇闖“無人區”的拼勁,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科學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如今上海進一步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高校應當成為創新策源的橋頭堡。緊扣國家戰略,圍繞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聚焦未來科技和產業方向,高校科研應該有堅持“四個面向”的使命感,突破最前沿的技術迷霧。
而與此同時,高校更是人才培養基地。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未來產業離不開青年人。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時說,“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
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5個上海項目的代表人走過紅毯。
更多的年輕力量正在涌現。上周六,一批青年科學家走上科技節開幕紅毯;再往前推一周,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發布“2025上海青年科技創業十大先鋒”“2025上海青年創新創業十大優秀案例”;這個周末,新一批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評選也將揭曉。
此外,5月16日的2025臨港科創大會發布了《臨港創客新政“十二條”》。這座“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推出3項免費權益、6項人才補貼,計劃在未來3年提供不少于15萬個就業崗位,集聚超5萬名科創人才。
不可否認,上海正在提供最耀眼也最踏實的平臺,為青年人才助力,為那些能夠真正改變些什么的人插上翅膀。隨著技術成果轉化環節校企合作越發緊密,甚至越來越多的創業教師和創業學生涌現。
當然,建設國際科創中心,上海的發力點也不會局限于高校和基礎研究,產業端的轉化和面向企業的服務同樣至關重要。上海給予企業的要素保障,也遠不止于人才。
5月22日,上海市政府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 加快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16條措施聚焦強主體、補鏈條、改機制,旨在提升科技服務供給質量,促進科技服務市場升級,強化科技服務要素保障,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顏明峰表示,新的政策文件給科技服務業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撐,讓企業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知道“我們在哪”“我們是誰”。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國在發布會上講到,科技服務業在科技創新全鏈條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對于上海來說,科技服務業是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助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
把數據、金融等要素凝聚起來,把孵化、概念驗證、產業集聚等環節進行體系化布局,當服務于科技發展的是一個成熟完整的產業體系,可想而知科技本身的發展將獲得怎樣強大的助力。科技服務業如同科創企業的一身盔甲,上海正努力以政策服務等舉措覆蓋各種要素,為科創企業武裝到每一寸肌膚,讓它們無需踟躕,只顧勇攀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上海將目光投向高校,又圍繞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推出新政,正是聚焦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兩大功能。從頂層設計到實策落地,兼顧戰略和戰術,上海邁向國際科創中心的步伐愈發緊湊扎實。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座科創之城的健步疾跑,必將不止于五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