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導演劉江:給諜戰題材注入現實主義的魂
從早期家庭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引發全民熱議,到諜戰題材作品《黎明之前》,導演劉江始終在創作中不斷探索與創新。如今,他將目光聚焦于當代諜戰題材,執導的電視劇《絕密較量》于近期播出,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和類型思考。
談及為何選擇《絕密較量》,劉江導演直言不諱地表示,正是因為它的難度和挑戰性。在影視創作中,當代諜戰題材很不容易拍攝,但也正因如此,它獲得了拍攝許可,成為一種珍貴的“題材紅利”。當代諜戰作為國際主流的諜戰類型,具有高度類型化、強情節的特點。劉江深知,要想讓這部劇脫穎而出,就必須為其注入現實主義的魂魄。在他看來,劇中人物不能僅僅是符號化的存在,而要有根,要反映時代精神,其每一個動機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真實邏輯。只有這樣,人物才能鮮活起來,故事才能既有深度又好看。

《絕密較量》海報
為了讓劇中人物有“根”,劉江在創作之初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他深入采訪了許多國安系統的工作人員,傾聽他們的真實故事。這些隱蔽戰線的工作者們,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奉獻,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卻始終堅守崗位。他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劉江,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當代諜戰劇的故事背景是觀眾所熟悉的當下生活,觀眾對其真實性的要求更高。劇中稍有不真實之處,就會被觀眾察覺并詬病。這就要求劇集既要展現出生活質感,又要充滿傳奇性,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并非易事。而劇中人物的復雜性也給創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多個主要人物都具有多重身份,演員在表演時需要準確把握每個身份的行為邏輯和情感狀態,這對演員的演技是極大的考驗。
從社會意義層面來看,《絕密較量》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國家安全意識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該劇是第一部正面表現當代國安戰線工作的作品,由國家安全部影視中心聯合攝制并全程指導。劉江希望通過這部劇,讓觀眾了解國家安全意識,樹立國家安全觀,讓大家認識到國家安全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在短劇沖擊長劇市場的當下,劉江對影視行業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識。他認為,短劇的出現雖然會對長劇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但長劇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長劇創作者不應急功近利,而要有長遠眼光和定力,不斷提升作品質量。

導演劉江
【對話】
既要有生活質感,又要充滿傳奇性
澎湃新聞:最開始為什么會想到做這個題材,它應該是有非常多難關要克服的?
劉江:就是因為它難,所以當我們拿到這個拍攝許可,我覺得是個很珍貴的題材紅利。而且當代諜戰其實是國際最主流的一種諜戰。像國外有《諜影重重》,有《碟中諜》,他們沒有什么年代諜戰的概念。當代諜戰是高度類型化強情節的題材,是跟國際主流更接軌的。
我做的主要工作是給這樣一個類型題材注入現實主義的魂魄,就是說人物必須要有根,必須反映時代精神,且每個人物的每個動機和行為都必須是符合真實邏輯的。人物沒有根,他就會是一個符號,真正有根的人物它是自己會生長的。把握住人物的真實,同時故事在技術上高度類型化,才能讓劇集既有根又好看。
澎湃新聞:這個根也要去真實的國安事例和人物中找,聊聊這個過程?
劉江:在創作之初我們采訪過很多國安系統的工作人員,聽了他們的故事,真的覺得隱蔽戰線的工作者非常不易,非常危險,但這些英雄的名字卻不會為我們所知曉。

《絕密較量》劇照
澎湃新聞:創作過程中,具體的困難是什么樣的?
劉江:當代諜戰難度與年代諜戰不同,年代劇與觀眾有距離,他們不了解那個生活,都是通過資料進行間接了解,那是有假定性的空間的。可我們當下的生活是觀眾時時刻刻都會感受到的,時裝劇你有一點假,觀眾就會受不了。在當代劇類型上加上一個諜戰題材,更不容易了,因為它既要有生活質感,又要充滿了傳奇性。
還有就是這個劇里人物的復雜性,劇中好幾個主要人物都是多重身份。舉個例子,一個人物有三重身份,那他一場戲的行為和臺詞,是不是得符合三重邏輯,甚至那個第二層、第三層,是觀眾可能在他身份揭曉之后才能理解到的。這對演員挑戰很大,再加上我們不是順拍,演員需要在跳拍中掌握人物每個階段的身份層次,找到每場戲最真實最準確的行為邏輯跟表演方式。
澎湃新聞:民國諜戰是觀眾最為熟悉的,當代諜戰相對陌生和少見,同時相對敏感,那你覺得這個題材,它的生命力是什么?
劉江:年代諜戰的假定性空間很大,因為它離當下的生活確實很遠。但它離得遠又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表現視覺沖擊的技術手段不會像現在那么多。比如,拍老爺車追車,那追不出緊張刺激,人家《諜影重重》《碟中諜》都在當代講故事,各種摩托車、汽艇、潛水,什么手段都能用上,制造了很多視覺奇觀。就像我們這個戲,我有翼裝飛行,有水下潛泳,有追車爆破之類的,動作戲格外多,特效量非常大,刺激感和真實感管夠,你在年代戲里面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澎湃新聞:之前普通觀眾很難關注到國安戰線在發生的事情,這部劇想要向觀眾傳達的是一些什么樣的信息和價值觀?
劉江:有幾個層面,首先從社會意義上講,國家安全部一直在提增強普通人的國家安全意識,但一直沒有一個戲正面表現這個事情。我們這個戲就是打頭炮的。過去說實話,也有些關于國安的戲,但那應該只能叫涉案劇,真正的諜戰戲,只有我們這個,國安那邊認為是第一部。所以我們是聯合國家安全部影視中心聯合攝制的,是他們全程指導的。
從社會意義上講,我希望通過這個戲讓人們了解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不是天邊的事情,它就在你的身邊。你身邊的很多人里,也許某個人就是間諜,也許某個人就是隱蔽戰線的戰士,都有可能。你要有這樣的意識,不要認為這是跟你無關的事情。另外隱蔽戰線的國安戰士的奉獻與犧牲,是非常值得謳歌的,我也希望通過這部戲贊美他們信仰的力量。

《絕密較量》劇照
創作者要有長遠眼光和定力
澎湃新聞:因為短劇聲量很大,現在市場從追求全民爆款,轉變到追求分眾垂直,也是一種形勢所逼,怎么看待現在所謂的短劇沖擊?
劉江:我覺得不論什么新的內容形態出來,都會對過去的形態產生刺激,會讓它變得更好,但讓過去的形態完全消失,是比較難的,觀眾始終會對精良的長劇有所需求。長劇只有把自己做得更好,不要太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因為說實話,商業都是趨利的,眼前看似掙錢的模式,可能過兩天觀眾口味變了,就不再受青睞,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說作為創作者,還是要有一定的長遠眼光跟定力,如果我們內容做得更好,市場上還是有咱們的生存空間的。
澎湃新聞:那你怎么看待長劇短劇化?
劉江:長劇短劇化,也要看怎么個短劇化法,長劇和短劇的敘事邏輯不同,它不是一個簡單縮短和提速的問題。可能更適合去進行比較的是同為長劇,但集數不同的三十集長劇與十幾集的精品劇。
從國際角度來說,國外的劇一般都是十來集一季,基本都是周播,一部劇能播兩個月,有充分發酵的時間,保障了它在廣告植入方面的商業性。而我們國內日播劇是主流,在大量日播劇面前,周播劇很難競爭,商業性也很難保證。現在業內都談精品短劇,對于原來拍長劇的創作者來說,就需要方方面面地調整配套才能成為主流。
其實從創作者角度來說,長有長的做法,短有短的做法。我倒是愿意短點,這樣在單位時間內,比如說原來我一天得拍10頁紙,現在我只要拍1頁就夠了,作品會打磨得更精致,但這不意味著投入的成本就是過去的十分之一,不能簡單地以此計算。大環境改變不了,就只能改變自己,從內容等各方面做得更精益求精,這是我們能做的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