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處細節見證仁心:問診如抽絲,開方似繡花
在診室里,病人們總能看到王世龍醫生的一個狀態——微微皺眉,指尖搭在患者腕間寸關尺上,輕聲細語的問:“肚子還疼嗎?最近看東西有沒有模糊?”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白塞氏綜合癥病人求醫路上最溫暖的記憶。

這話還得從前段時間來看病的李老三(家屬說他是家中排行的老三,所以別人都叫他李老三)說起,當時他帶來了厚厚的一摞檢查單,在王醫生接過手上的時候,可以看到他的手都在微微地顫抖,說明這一摞檢查單有相當的分量,前面幾張王醫生都沒有細看,因為沒有他想知道的病情信息,最后是把目光停在了一張出院報告單上。
那是一張去年的出院報告單,據上面陳述:病人因消化道潰瘍、皮膚潰瘍、口腔潰瘍而住院,出院時胃痛癥狀減輕,皮膚潰瘍緩解,王醫生看完之后就開始拿筆寫起了病歷。
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醫療機構都是用電子病歷的,打印起來是既方便,還節約紙,但十多年過去了,王醫生還是堅持著手寫病歷,并不是不會打字,也不是因為不會用病歷管理系統,王醫生說:那是沉甸甸的責任!
有時,很多病人按療程治時,可以在他這里獲得一些經濟上的實惠,比如時不時給病人送幾天藥,給病人藥費打個折,雖然只是幾百塊錢,但能為病人省去一筆開支,王醫生非常理解在特殊時期賺錢的不易,尤其在疫情過后,很多家庭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不知道哪個病人家里可能在銀行貸著款,或是信用卡欠著幾十萬,亦或者是周邊親戚朋友借了一大筆錢,本著省點是點的原則,真正為病人著想。
王醫生用了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詳細記錄了李老三每次潰瘍發作的時間、部位,甚至畫了示意圖標注潰爛面積變化。”這種近乎“執拗”的細致,正是王世龍診治白塞病的獲得一致好評的真相,當然,這只是細節的冰山一角!

另外,王醫生將現代醫學指標與中醫辨證深度融合,運用了特色的問診法,即初診必問口腔、陰部、眼底三處黏膜信息,復診必對比舌苔狀態、脈象和病人自述的癥狀變化。
據藥房的藥師說,王醫生對藥材的苛刻才令他嘆服。我們都知道,方子上的黃芪代表了兩種狀態,一種是生黃芪,另一種則是炙黃芪,這兩種狀態的藥,不論是成分還是功能上都有著天差地別,也正是如此,他曾幾次三番因黃芪的選用上,親自到藥房嚴令藥師重新煎藥,寧可廢棄原來的藥,也不將就的原則,那幾個病人癥狀的改善才顯而易見,為防止再次同類型事件發生,他便將方子上的黃芪明確標注上了“炙”和“生”。
為緩解病人服藥苦味,他改良傳統甘草瀉心湯,加入自配的烏梅陳皮粉,并設計不同溫度的藥液沖服方案:“潰瘍急性期用涼服鎮痛,慢性期溫服扶正。”
王醫生的手機里存著無數條回復病人的語音:“你發的舌底靜脈瘀紫照片看到了,你這樣,明天你到中藥店買袋水蛭粉,現在先用吳茱萸醋調敷涌泉穴...”同樣的場景。去年除夕夜,有個白塞氏病人突發眼炎,王大夫視頻指導病人用野菊花煎湯熏蒸...
更難得的是,王醫生會定期整理病人的反饋,其中“節氣防復發食譜”“情志疏導八段錦”等均來自病人的親身經驗。

大醫精誠,莫過于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王醫生常說:“白塞病是‘狐惑病’的現代版,我們要治的不僅是黏膜破損,更是病人被疾病蠶食的生活信心。”在這間二三十平米的診所里,他用實際行動為病人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