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開又大合,阿里還有不甘心

距離那場聲勢浩大的「1+6+N」變革已過去足足兩年,阿里終于通過「外賣」找回了感覺。
五一期間,上線僅6天的淘寶「閃購」宣布單日外賣訂單突破千萬。這一成績毫不遜色于京東,也讓被美團壓制多年的餓了么「重見天日」。
「閃購」首戰告捷,與其說是邊緣化的本地生活業務主動參戰,不如看做是阿里巴巴重啟業務擴張的小試牛刀。
這層窗戶紙在阿里日前一天被捅破。5月9日,阿里集團CEO吳泳銘發在內網論壇發帖,接下來阿里將以飽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幾大核心戰役。阿里將以全局價值最優來制定集團各業務的協同策略。
這幾乎就差宣告,阿里將從兩年前分拆的「1+6+N」,重新回到「一個阿里」。畢竟馬云說過,戰略調整了,組織沒調整,等于沒戰略。
01
從劇烈分拆到復合
阿里這兩年經歷了什么?
2023年3月28日,伴隨著時任CEO張勇的一封全員信,阿里正式宣布啟動「1+6+N」的組織變革。即在阿里集團之下,設立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各業務集團對經營結果負總責。

在此之前的兩年,內有反壟斷整改壓力,外逢中概股至暗時刻,阿里走入歷史上少有的一段灰暗時期。作為中概股龍頭,阿里市值16個月內縮水三分之二。
回過頭看,互聯網行業遭遇結構性挑戰,分拆可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時有專家曾分析稱,這個體量的公司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重新劃分利益,才能實現邊界突破。
理想情況下,分拆后各業務公司也將獲得更高估值和市場份額。
但不能忽略的是,這次分拆并非是業務壯大或創新驅動,而是以資本市場為導向的一次變革。
啟動變革兩個月后,阿里宣布徹底拆分阿里云,盒馬將伺機上市。半年后,盒馬宣布暫緩上市,阿里云暫停完全分拆,吳泳銘接替張勇成為阿里巴巴新任CEO。去年底有關阿里分拆的一篇報道中,張勇離開阿里云被解讀為分拆計劃瓦解的第一個跡象。

《晚點Latepost》當年對此評價為:一家千億美元市值公司宣布一個如此劇烈的拆分改組計劃,又因實際情況變化,不到半年時間重新調整,這樣的情況全球鮮有。
針對這次分拆,有員工曾在社交網絡吐槽,稱阿里這幾年節節敗退的原因,是對拼多多等競對的傲慢,戰略的搖擺。身為一線員工他也能感受到組織架構的頻繁調整,這讓他體會到與過去阿里不同的浮躁。
可以看到即便是以組織能力見長的阿里,在公司重大轉折關口,也顯得手足無措、自亂陣腳。
事實上,在宣布分拆六大業務近兩年后,計劃的大部分內容已被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和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取消或暫停。
2024年9月,集團又將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1688、閑魚等整合成為阿里電商事業群,任命蔣凡為CEO。「1+6+N」名存實亡。
但組織架構中的遺留問題依然存在。有阿里員工反映,公司內網有隔離,且許多業務線之間的人才流動受到阻礙,轉崗其他事業群組需要先離職,然后再通過人力面試流程,辦理入職。不過過往工作年資會被清零。
02
幾場核心戰役:
即時零售、電商和AI
當下重提「一個阿里」,用吳泳銘的話說,因為要打幾大核心戰役。
阿里又到了握緊拳頭進攻的時刻,需要聚攏資源。從近來高層表態和業務動作來看,這幾大核心戰役應該指的是電商、AI和即時零售。
先來看電商板塊。電商一直是阿里的基本盤,但在前幾年卻顯得搖搖欲墜。一個關鍵節點是2020年,拼多多活躍買家數超過了阿里。到2023年11月28日,拼多多Q3財報后股價飆漲、幾乎追平阿里,阿里員工內網發帖稱,「著實嚇一跳,那個看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此后馬云罕見現身評論區,回復「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

▲馬云在阿里巴巴內網回復員工發帖
淘寶天貓所面臨的競爭壓力無需多言。2022年-2024年上半年,在全行業卷低價、卷僅退款的過程中,淘天也難以獨善其身。在方向上,馬云提出「回歸淘寶」。
2024年下半年,行業無序競爭接近尾聲,天貓淘寶逐漸回調到自己的節奏。
在核心電商業務增速放緩時,蔣凡臨危受命,接管阿里海外數字商業板塊。他抗住了壓力,僅三年時間,就將阿里海外商業打造成其增速最高的業務。
蔣凡上任后,將淘天海外、Lazada、速賣通跨境業務全部整合到速賣通統一管理。彼時,阿里海外業務在集團營收占比極低,而到了2022年底,海外業務開始連續多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
2023年,海外數字商業板塊被正式確立為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是「1+6+N」中的6個業務集團之一。同年,蔣凡以全球速賣通和Lazada為主攻手,以性價比模式推動跨境+本地模式落地。 2023年速賣通市場份額不斷擴張,與Temu、SHEIN和TikTok并成為中國電商出海四小龍。

阿里國際電商業務的增速耀眼,在最新年報中,該板塊收入同比增長32%至377億元,速賣通Choice訂單占比達70%。
電商與阿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此時能打勝仗的只有蔣凡。不出意外,2024年9月,阿里的命脈、淘寶天貓的權杖又交到了蔣凡手中。

▲蔣凡 現任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首席執行官,阿里電商事業群CEO
此時,國際電商盈利路徑已經比較清晰,蔣凡的重任之一是帶領淘寶天貓重回到穩定增長區間。
當主流電商平臺都從「卷商家」的極端轉向為商家減負、追求良好營商環境,此時正是淘寶天貓回歸初心、「做自己」的好時機。
從今年一系列動作來看,在「回歸淘寶」的同時,蔣凡也在重新調整天貓策略,通過加大真金白銀激勵、深挖站內外流量、提升會員權益等方式,撬動商家在淘系投入更多資源。
第二場戰役在即時零售板塊。這里阿里應該感謝京東。京東外賣的高舉高打,以及通過外賣拉動即時零售(進場電商)的思路,想必是啟發了阿里。當然,阿里再不出手,餓了么可能真就變成一步死棋。
阿里的即時零售業務此前散落于淘寶、餓了么、盒馬等不同業務線。4月30日,淘寶天貓旗下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閃購拿下淘寶App首頁一級入口,同一天,餓了么官宣「餓補超百億」正式啟動。從網友曬出的各家茶飲到手價格來看,餓了么此輪補貼力度不輸京東。

▲各家茶飲在此次補貼中外賣價格降至個位數
有了補貼和淘寶首頁流量加持,餓了么單量很快追上京東。5月5日,餓了么官宣其來自淘寶閃購的單日外賣訂單量已經超過1000萬單。此前,餓了么全年訂單僅在2000萬上下。
這無疑給一向邊緣化的餓了么注入了強心劑。2021年7月,基于地理位置的高德、本地生活(餓了么口碑)、飛豬組成生活服務板塊。由高德CEO俞永福統一管理。盡管俞永福時期本地生活動動作頻頻,但似乎始終不得要領。

▲口碑網曾是阿里本地生活版塊業務的代表
過去三年,餓了么虧損逐年縮減,高德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但都無法掩蓋其在集團內部的尷尬定位。
如今,餓了么徹底融入淘寶閃購,打通兩家公司的流量和運營。除了餓了么,通過閃購,阿里天貓半日達前置倉、盒馬等都能統一進同一入口,這種以高頻帶動低頻的打法天然適合流量饑渴的阿里。
餓了么快速增長的單量也證明,即時配送只是阿里固有主業的延伸,對阿里來說進攻門檻或許并不高。這是餓了么的出路,也是淘天目前能看到的最大增長機會之一。
比起京東和美團,阿里的現金流顯然要充沛很多。這也意味著淘寶閃購應該經得住長期虧損。
即時零售是典型的需要多個業務方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和長項的關鍵戰役。之前自負盈虧階段,餓了么的目標是減虧,自然無心戀戰,大概也掏不出百億補貼。只有走到「一個阿里」,才能協調各業務線為了長遠價值互相配合。
第三場核心戰役是云和AI。
2023年11月,在宣布要獨立上市6個月后,阿里宣布決定終止阿里云分拆。決定取消云業務分拆計劃時,阿里股價遭受重創。原本人們認為拆分將為股東創造更多價值增量,但IPO計劃取消令市場恐慌。
此前有分析人士稱,重回阿里集團,是現階段對阿里云最有利的選擇。因為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云計算業務將維持高資本投入。
放眼未來十年,AI無疑是最確定性的機會。不同于騰訊、字節在AI領域的從容,腹背受敵的階段,AI和云也是阿里的那張新船票。
但這張船票價格不菲。此前曾報道,盡管微軟大模型GitHub Copilot每月收費10美元,但微軟平均每個用戶每月倒貼超過20美元。可以看出,這一輪AI軍備競賽中,砸錢不僅是基礎,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未必能產生可觀利潤。

▲GitHub Copilot的價格表
即便是家底豐厚的科技巨頭AI投入始終是個無底洞。對阿里云來說,有了AI和集團的兜底,才有源源不斷的技術和資金供給。
此前吳泳銘承諾,未來三年將是阿里集團歷史上云計算和AI基礎設施最集中的三年,計劃3800億投入,遠超過去十年總和。
拉到更長的維度看,阿里云的需求和算力空間都剛剛被釋放。AI資源打通后,將減少各事業部的重復技術投入,加速AI、大數據的底層技術開發和共享。
眼下阿里AI的布局已經基本完成。一邊是阿里云、釘釘、Qwen模型及開源生態,一邊是淘天、夸克等C端場景。可以說AI這場硬仗,阿里從各個維度都做好了準備。
這個過程中,可以確定的幾點變化是——
AI加持下,釘釘的戰略地位升級,商業化被暫時放到一邊,AI產品打造成為優先級最高事項。吳泳銘此前表示,釘釘作為集團最重要的面向ToB的企業級AI應用,未來將借助AI重塑企業內協作和協同場景。
看似不賺錢的Qwen開源模型,也在過去一年給阿里云帶來實實在在的增長。在Hugging Face 2024年全球排名前10的開源模型中,全部都是阿里Qwen的衍生模型。同時Qwen占到全球開源模型下載量的四分之一。
4月29日,Qwen團隊官方正式發布了最新一代大語言模型--Qwen3,將多個重量級模型悉數開源,標志著大模型生態邁入一個全新階段。
樂觀之處在于,這些技術的突破并非沒有落地場景。在B端,通義千問優化搜索算法,使得點擊率提升17%,而在C端,夸克App日活突破6000萬,AI文檔處理量月增300%。在最為直觀的收入結構上,AI相關產品已經連續6個季度三位數增長,占云收入比重達18%。
事實上,馬云幾次露面并不是推動阿里股價攀升的真正原因。AI+云的華麗轉身,才是阿里重新具備想象空間的關鍵。

▲5月9日馬云現身阿里總部 圖源:社交平臺
此時此刻,阿里無疑希望舉全集團之力,共同做大AI這塊蛋糕。沒有騰訊那樣的流量控制,生態協同、內部合力才是阿里最強的競爭力。
從電商、即時零售、AI戰局來看,如果說當年分拆是迫不得已,那么如今融合也是大勢所趨。
03
轉守為攻
回歸一個阿里
阿里對此次外賣大戰的快速響應,淘寶的防守反擊,AI大模型沖榜、云業務重回高增長等一系列成果說明,阿里的戰斗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似乎都在回來。
今年以來,阿里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40%。在大模型帶動下,阿里云2024年營收增速、利潤水平都在不斷回升,利潤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024年至今阿里股價持續爬升
美中不足的是,盡管股價、業績重回三年新高,但可以預見有關組織變革的陣痛還將持續。比如,依賴于集團資源的業務,如釘釘、菜鳥等將有明顯受益,而依托于獨立創新的業務如盒馬、夸克能否繼續自主性和靈活性有待觀察。
最新財報中,淘天26%營銷費用只換來低個位數的GMV增長,錢越花越多,用戶增長越來越慢,疊加線上零售整體的緩慢復蘇,基本盤淘天所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大。

高增長時代已成過去式,如何在對存量的精細化運營中博取穩定增長,這應該是蔣凡的強項。
在AI方面,如果真要驗證AI落地水平和各部門的協同成果,2025年可能是分水嶺。
「所有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里。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今年4月的那次講話中,馬云已經提前預判了所有——畢竟對阿里這樣的巨頭來說,未必能夠像初創公司一樣輕松轉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