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主動上門檢查,上海已制定14個細分領域“企業白名單”甄別規則
5月8日上午,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加力提速推進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十大攻堅突破任務”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有媒體提問,今年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在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工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檢查碼”的全面應用。在優化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中,還出現了“無事不擾事項”“無感監管對象”等一些新的概念。具體內涵是什么?與企業的關系是什么?現在有什么進展?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彭文皓表示,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是今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2025年1月1日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推廣應用“檢查碼”,實現無碼不檢查、檢查必亮碼、查后可評價,取得一定的成效。近期,改革重點從規范檢查行為進一步深入到提升檢查質效。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是要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把有計劃的現場行政檢查的量減下來。市市場監管局進一步精細風險管控,用“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給檢查內容“做減法”,用“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給優質企業“做減法”。
一方面,對檢查事項進行分類管理,制定發布了“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這張清單就像一份“檢查內容白名單”,里面列出的都是風險較低的檢查事項。第一版清單涉及廣告、價格、注冊登記等領域411項檢查情形,占所有檢查情形的60%以上。當然,列入清單的事項并不是不檢查了,而是從“主動上門查”更多轉向“智能查、觸發查”。比如通過“互聯網+明廚亮灶”用智能攝像頭監控餐飲后廚,通過深挖智慧電梯全生命周期數據實現電梯安全的風險預警、智能派單和高效處置,通過互聯網監測、處理投訴舉報發現違法線索等。這些數字化、觸發式手段就像“隱身監管員”,既能隨時發現問題,又不會打擾企業日常運營。
另一方面,對檢查對象進行分類管理,正在研究出臺“無感監管”檢查對象清單,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企業白名單”。根據“風險+信用”進行雙維度打分,將風險評級低、信用評級高的企業列入清單,除了上級部署以外,不再主動上門檢查。當然,進入“白名單”的企業并不是不再列入監管范圍,而是將監管從“人盯人”轉向“數據盯風險”。一旦“風險+信用”分類結果產生重大變化,系統將動態調整“白名單”范圍。
彭文皓說,目前已經制定了14個細分領域的“企業白名單”的甄別規則,正在建設數據模型,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通過數據應用來發揮作用。對企業來說,這張“白名單”既能減負增效,減少迎檢次數;又能信用變現,讓風險低、信用好的企業享受政策紅利;還能倒逼自律,讓企業為了保住“白名單”身份,更主動規范經營,形成“越誠信越輕松”的正向激勵。總的來說,如果企業一直合規,檢查頻率自然會降低,檢查內容自然會減少。監管部門更多通過非現場方式開展“無事不擾”式監管,最終目標是讓企業從“應付檢查”轉向“自查自律、主動合規”,和政府一起維護市場健康生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