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短劇版《山楂樹之戀》,創造純愛天花板

我眼里的詩意,你第一個看見。
2023年的夏天,重慶合川區一座廢棄的舊址格外熱鬧——礦業大學舊址被打造成70年代的西村坪,成了短劇《山楂樹之戀》劇組的主要取景地。
在20多天的拍攝里,制片、導演、攝影、美術……數百位工作人員與演員幾乎“常駐”在這里。
導演戴著舊軍帽、裹著軍大衣,測試半天只為確定一段日落光色;而在另一條小巷,編劇組拉著折疊椅就地開會——他們在推敲靜秋寫入教材的每一句寄語。
就這樣,那個無數人心中的”純愛白月光“——《山楂樹之戀》,被改編成了全新的短劇形式!
還記得那棵山楂樹下,靜秋和老三的純凈愛情嗎?
2007年,小說《山楂樹之戀》橫空出世,暢銷百萬冊,榮登《亞洲周刊》年度華語小說第一名,摘得《新周刊》“十大感動”和《當代》長篇小說讀者獎,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山楂樹下的故事,不僅是靜秋和老三的愛情傳奇,更是百萬讀者心中永不褪色的純愛記憶。
當純愛天花板《山楂樹之戀》,遇上”短頻快“的短劇,會碰撞出什么火花?
一、父母輩怎么談戀愛:我不能等你到25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是一個“上山下鄉”的年代,城市里的年輕人背著行囊,來到偏遠的鄉村,投身勞動,追尋理想。
在西村坪這個小村莊,我們遇見了靜秋,她出生在一個“成分不好”的家庭,從小就學會了低頭做事、不惹是生非。她敏感、倔強,像一顆“帶刺的小苦瓜”,外表堅韌,內心卻藏著柔軟的夢想。

可命運偏偏讓她遇見了老三,一個陽光溫柔的勘探隊員。他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卻選擇了鄉村的泥濘小路。他細心、體貼、永遠帶著溫柔的微笑,內心深處卻因母親的悲劇而藏著一絲憂郁和對世界的懷疑。

兩人的相遇,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與宿命感。老三被靜秋身上那種未經雕琢的純真與堅強深深吸引,那是他灰暗世界里的一道光。
而靜秋,則在老三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珍視、被無條件守護的溫暖,她性格中被壓抑的“輕盈”一面得以釋放,第一次懵懂地觸碰到了愛情的滋味。
《山楂樹之戀》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它講的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愛情神話,而是我們父母輩的青春縮影。
它用最細膩的筆觸,刻畫了70年代愛情獨有的克制與深沉。
老三的那句“我不能等你到25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像一顆子彈,精準的擊中了觀眾的心,那種緩慢、克制、又炙熱的心,好像很少看到了。
階級的壁壘、靜秋家庭的壓力、她尚未完成的成長,都讓這份愛充滿了阻礙。為了保護靜秋,老三壓抑自己的情感,定下“一年之約”;
他等待靜秋畢業、工作、轉正,等她擺脫社會偏見,擁有屬于自己的未來;最終卻在自己身患絕癥時,選擇以“負心人”的姿態離開,只為不讓她承受失去的痛苦。

這種克制、守護,在短劇的快節奏敘事中,通過關鍵情節和情感爆發點的精心設計,被詮釋得淋漓盡致,直擊人心。
這部短劇用18集的時間,帶我們回到父母輩的青春,感受那種慢到骨子里的真心。你會忍不住想,如果愛情可以這樣純粹,我們是不是也愿意為一個人,等上一年,甚至一輩子?
二、2025年的一封“情書”:在2倍速時代談一場超慢戀愛
慢,是《山楂樹之戀》的底色。在快節奏成為短劇標配的當下,它反其道而行,用極致的“慢”去講述情感的重量。
一共18集的《山楂樹之戀》,沒有反轉、打臉、復仇,只有大量極具克制、娓娓道來的鏡頭。
每一集短短十幾分鐘的故事里,導演都用大量細膩的鏡頭語言來刻畫兩人感情的升溫:一個凝視的特寫、一串并肩的腳印、一次欲言又止的對視,都在無聲中醞釀著巨大的情感張力。

把初戀的青澀味道發揮到了極致。這種慢節奏非但沒有勸退觀眾,反而讓大家更加欲罷不能地追下去。
觀眾們看著靜秋和老三一點點靠近,又一次次被時代所迫暫時分開,心也跟著他們揪緊。
有人感慨:“看他們慢慢相愛,比那種一上來就親親抱抱的故事,不知道動人多少倍!”
為什么“慢敘事”如此動人?因為它讓觀眾有時間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中。從初遇的等待,到誤會的波折,再到守護的深情,最后的生死考驗。靜秋的每一次戒備、老三的每一次克制,都像一顆顆種子,慢慢在觀眾心中生根發芽。
這種節奏,不僅讓故事更有層次,也讓情感的爆發更加震撼。這種“超慢戀愛”,在1.5倍速的時代,反而更像是一封珍貴的情書。
在算法加速的愛情中,我們被速配軟件和短視頻推著向前,卻常常感到空虛。刷完一部甜寵劇,爽感轉瞬即逝;滑完一頁相親資料,心動卻無處安放。
我們渴望的,其實是靜秋和老三那樣的笨拙真心——一次小心翼翼的靠近,一句深思熟慮的承諾。
這封“情書”,寫給每一個在快時代里尋找慢愛的人。
三、時光重現的匠心:他們真的把70年代搬進了短劇
為了讓這段純粹又克制的青春愛戀真正落地,劇組在還原時代氛圍上做足了功課。
從初期的場景選址,到劇本多輪打磨,再到演員們的反復揣摩,幾乎每一個環節里都能找到劇組不斷打磨的痕跡。
為了還原一個最真實的七十年代。劇組輾轉全國各地多個場景,最終找到了重慶合川三匯礦業大學舊址,這里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石砌干打壘建筑群,斑駁的墻面與歲月留下的痕跡,天然自帶七十年代的時代質感。
劇組沒有簡單地“借個景”,而是從頭到尾做了一場沉浸式“復古改造”。
為了還原當年的生活場景,他們不僅在建筑外墻手寫標語,還把一間間廢棄的教室、倉庫和宿舍,親手改造成了符合劇情的家居、學校辦公室、派出所、大禮堂等空間。

從家具擺設到墻上的一張報紙、一只搪瓷缸,都力求精準到那個年代的審美與習慣。
精心設計演員的每一套服裝,盡可能貼近七十年代末普通百姓的穿著風貌。他們甚至還找到了1976年產的“的確良”女款襯衫,那種樸素又雅致的顏色和質地,一出現在鏡頭里,就瞬間把人拉回那個青澀年代。

這不是復刻,是一次帶有情懷的重建。從建筑到道具,從服裝到氛圍,每一個細節都像是一場時光倒流的旅程,只為讓觀眾在屏幕前相信:這,就是屬于那個年代的愛情。
當下的短劇市場,從甜寵、霸總到重生、逆襲,各種花式撒糖、極致拉扯的情感模式層出不窮。然而,真正沉下心來,描繪上世紀特定年代背景下那種“從前慢”式純粹愛情的作品,卻寥寥無幾。
短劇《山楂樹之戀》的出現,恰恰填補了短劇市場的這一空白。
它并非要復刻電影版或電視劇版的輝煌,而是要在短劇的賽道上,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它用上一輩人樸實無華、細水長流的愛情觀,引發了當前習慣了“速度與激情”的年輕一代,對于愛情、婚姻、家庭乃至自我的深度思考。
其獨特的影像風格和情感濃度,恰似在喧囂浮躁的短劇市場中,注入了一股清流。它試圖證明,短劇并非只能承載“爽感”與“快感”,同樣可以承載深度、承載情懷、承載那些值得被反復回味的經典敘事。
四、經典不老,只差一次貼近時代的重拍
《山楂樹之戀》短劇的誕生,是經典IP的重現,也是短劇行業邁向“質感進階”的標志。
經典IP與新媒體形態的結合,展現了短劇的無限可能。
影視劇IP的改編,不僅能讓老粉絲重溫情懷,也能讓新觀眾愛上經典。《山楂樹之戀》短劇的成功,或許將開啟更多IP重生的浪潮,為短劇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有理由期待,《山楂樹之戀》短劇能夠憑借其強大的IP基礎、差異化的類型定位、深刻的情感內核以及鳳凰聯動影業一貫的品質追求,在2025年的內容市場上,喚醒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成為一部真正能夠“破圈”、引發廣泛共鳴的現象級作品。
三十年前,山楂樹下的那句“愛情不會輸給等待,明年今日再愛我”,讓父輩初嘗戀愛的酸甜;十幾年前,電影銀幕寫下“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讓觀眾淚流滿面;
如果說,所有動人的故事,都值得再被講一次。那這次,就讓我們用彈幕陪靜秋和老三,談一場”我眼里的詩意,你第一個看見“的戀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