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國立證明了,“渣男”才有市場
原創(chuàng) 毒Sir Sir電影
張國立老師也是被國劇寵上天了。
前不久的《我的后半生》。
70歲退休的文學系老教授,在妻子去世后不久,接連迎來第二三四五春。
甚至還和另一個老頭為愛搶婚......

新晉的老“渣男”形象,不再玩出軌這種小兒科,而是1VS4打起了擂臺賽。
老年人的感情生活也可以很奔放,只是這屆豆瓣網(wǎng)友不太買賬,評分5.4——
狗血,爹味,毀三觀……

但,誰家爸媽看劇上豆瓣吶?
所以差評之外,這劇在老太太圈早已成為天菜——
收視率持續(xù)破2,有效播放量突破3億,妥妥的爆劇。
沒錯,給爸媽輩看的八點檔,根本不是價值觀正確與否。
聊的就該是八卦,嗑的就該是瓜子,國產(chǎn)劇一貫熱銷的,也都是“渣男”。
今天Sir扒一扒這些今天會被噴得體無完膚的爆款男人。
他們背后,有著父母輩渴求的安全感,乃至于一些在國產(chǎn)劇中塵封已久的欲望。
先從國立老師說起——
70歲老頭煥發(fā)第二春。
生病時遇上護士長,因寂寞無處言說,竟和她聊亡妻寫的讀書筆記。
護士長溫柔體貼,眼波流轉(zhuǎn)加梨渦淺笑,直接把老頭迷得團團轉(zhuǎn)。

不僅換了裝,染了發(fā),整個人年輕十歲。
還學做菜,用食材精心擺盤,學撩妹,比年輕時評職稱都上心。

這架勢,惹得親家婆都不免吐槽——
以前的妻子,怎么沒享受過這待遇?
不過,這還只是小兒科。
除了老頭撩妹。
劇情也狗血升級,玩起了他/她/他。

燃冬?
只不過是老年版的。
而且絲毫不迷茫,而是有著過來人的簡單粗暴——
直接開始搶婚。
一個70歲能生娃,一個70歲快入土。

競爭對手憑著硬朗的身子,搶婚的理由竟也無可反駁。
就憑我身材好,就憑我壽命長。

老實巴交的老沈,只能眼睜睜看著新娘被人搶走。
可憐?
先別急。
其實,把原配“搶走”的是他……
亂了吧。
國產(chǎn)家庭劇主打一個關系錯綜復雜,而在這個關系網(wǎng)里,起到線索作用的大概還是這些男性。
比如《我愛我家》里也有一個“老實人”,楊立新演的賈志國。
嘴上說我不敢。

背地里呢?
惦記艷紅跟和平的嫂子,和張春燕有曖昧,年輕時候還喜歡團結(jié)女知青和村里的女農(nóng)戶。
廣撒網(wǎng),有賊心卻沒賊膽的樣子,簡直是廣大男性的代表。
如果說,賈志國是被家庭制約的男人,那另一部劇,就充分詮釋了男人有錢就變壞。
在《人大主任》這部劇里。
賈志國這個濃眉大眼的,也變壞了。

這部劇里的他成了市長。
濫用私權(quán),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情婦一個吻,就能換一個局的局長。
別說你不會,沒到這個位置上,誰也不知道。
聊老渣男,怎么可能少得了王志文。
憑著出色的口條,充滿磁性的嗓音,王志文經(jīng)常出口成章。
但有時候也可能口無遮攔——

年老了呢,還玩起了老套路——
老牛吃嫩草。
在電視劇《大丈夫》里,50歲的王志文演的大學教授歐陽劍和30歲的女主編顧曉珺談起了戀愛。
相差20歲。
乍一眼讓人覺得是父女。

雖然劇情表達的是某種精神戀愛,但老少配,讓人看著也有點接受無能。
以至于這準女婿剛一進門,就被大不了自己幾歲的岳父打……

發(fā)現(xiàn)了嗎?
國產(chǎn)家庭劇里的老男人,簡直是編劇的香餑餑,是老少配,出軌,捉小三等灑狗血情節(jié)的排頭兵。
和現(xiàn)下流行的短劇一樣,爸媽輩在劇情的喧囂吵鬧中,迅速揚棄掉生活的平淡。
那么問題來了。
老渣男這么渣,為什么還這么受歡迎?
比如張國立演的角色,接連二三四五春,為什么還能成為老太太天菜?
別以為咱老太太都是受虐狂。
就拿《我的后半生》來說。
它厲害的地方,是在劇情灑狗血,滿足八卦之心之余,還因張國立這樣的角色在老太太心中信任度極高。
比如,他的臉。
一張完美的體制臉,老實和氣,端端正正。

這張臉笑起來,沒有侵略性,足夠把老太太們吊成翹嘴魚。
前有七十多歲的老太不遠萬里就為了見網(wǎng)紅一面,見的對象不就是這類型的(油膩版)嗎?

再看身材。
普普通通,有贅肉,但沒有啤酒肚。
雖然今天年輕觀眾更傾向劇里六塊腹肌,碩大胸肌的張豐毅。

但對老一輩來說,這身材好得有點過于虛幻,仰慕對象,不適合居家過日子。
再看他的行為。
一點點爹味,但不多。
買了一串糖葫蘆,護士長嬌羞推脫晚點再吃時。
沈教授微微皺眉,接著說——
現(xiàn)在就吃。
一個半勸說半命令式的口吻,既威嚴又體貼。
完事了問一句:
甜不甜?


好甜。
就這,會惹得小年輕們起一身雞皮疙瘩,大喊油膩的情節(jié),在爸媽輩可吃得很香。
男人味,少了火候,那就變成娘娘腔。
多了變成超雄綜合征。

或者變成封建時代的油膩大老爺。

張國立是懂得適當?shù)牡叮悄艹洚攼矍檎{(diào)味劑的。
除了一點直男味。
當然還得搭配上一點點成年人的小心思和小欲望。
看到喜歡的老太太也會主動出擊,送花,送禮,挖空心思。
聊著天,也會順勢自然地來一次身體接觸。

在媽媽輩眼里,這才是完美男人的標準嘛。
這就完了?
不不不,這些都還只是點綴。
媽媽輩們,更需要的還是安全感。
而這也是,張國立這樣的人物形象,能被接受與認可的原因——
他演出了一個能過日子的老男人形象。
可以渣,但要能浪子回頭。
不信?
還是張國立,《金婚》里他就貢獻了另外一個老太太天菜形象。
北京重工機械廠的技術員,佟志。
人民的好同志,平凡的好老公。
年輕時遇上姑娘文麗,戀愛八個月就結(jié)婚。
外表同樣老實。

行為呢?同樣體貼。
結(jié)婚前,文麗一家找到佟志問他:你能讓她一輩子嗎?
佟志想也不想就回答:
我會,我會讓她一輩子
一輩子都讓著她

但是呢。
人到中年迎來第二春,遇到年輕的技術員李天驕。
對方像一顆讓他重回青春的解藥,讓他如沐春風。

只是手還沒摸著呢,在家養(yǎng)兒子的妻子文麗就來鬧。
最終工廠一紙調(diào)令,佟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你說佟志做錯啥了嗎?
沒有,但精神出軌,也是每個女人最忍受不了的。
于是,這件事成為他們生活當中最大的隱痛。
床頭吵架床尾和在中老年伴侶中不存在了。
他們兩個斗嘴。
甚至呢?
佟志一度成為“家暴男”——

夠渣吧。
然而,這部劇為什么受老太太們喜歡。
真的只是受虐狂嗎?
不是。
在佟志和文麗糾纏、對峙了半輩子,他倆都成了耄耋老人之時。
兩人又開始甜蜜起來——
佟志生病了,文麗忍不住回來照顧他。

睡在沙發(fā)上,要摸摸各自的臉,生怕老伴先走自己一步。
文麗確診了癌癥,佟志緊握著她的手,淚眼婆娑。
是啊。
這就是老太太們喜歡這劇的原因。
那根刺還在,但也早已被愛融化了。
以前的吵鬧,卻是彼此生活里共同的回憶。
所以。
國產(chǎn)劇的老渣男只是一個障眼法,落點還是每個爸媽輩心尖上的那點安全感。
不像今天的觀眾,有爽文爽劇,主打的是咽不下一口氣,容不下一粒沙子。
有完美的甜寵偶像,男神身上沒有一絲缺點。
而媽媽輩們看的劇,恰恰需要的是有缺點,甚至有一點“渣”。
以此來和雞零狗碎的生活達成和解——
誰家不是這樣呢?
哪有什么稱心如意,婚姻不都是忍著、熬著,才能過下去。
是夫妻,也是冤家,相愛相殺,至死方休。

講到這,Sir想起來一個數(shù)據(jù)。
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shù)量突破了3億大關。
即是說,中國已經(jīng)步入老齡化社會。
可是呢。
大多數(shù)老人們并不掌握主流話語權(quán)。
他們看的劇呢?也會被我們獵奇,甚至嘲笑。
《我的后半生》里有一個情節(jié),現(xiàn)在想起來頗為辛酸。
沈教授喪偶后喜歡上了那位護士長。
結(jié)果被親家婆一眼看穿:
這無緣無故,不會是想圖點什么吧?

年輕人以為的純情,但有經(jīng)驗的爸媽輩早已看得明白。
那個護士長,為自己的自閉癥兒子,妄圖“犧牲”自己,來換取兒子更好前途。
到后來沈教授差點把房本給交出去了。
八百個心眼和算計,在外人看來夠明顯了。
身邊的朋友也勸,可沈教授就是不聽。
為啥?
為的是那些“實實在在”的舉動——
護士長能按時提醒吃藥,安排吃藥打卡表,甚至晚上還給他倒洗腳水,給他洗腳。

一個詞,體貼入微。
是沈教授喪妻之后所缺少的情緒價值。
你說沈教授不懂嘛?
他什么都懂,只是即便是騙又如何。

而在劇情之外,我們也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老男人被騙,給一些女主播刷禮物。
或者,老太太坐車千里,就是為了見男網(wǎng)紅一面。
別人勸阻她。
她卻說,我非要見見他。

非要見見他。
不就是因為那個“他”,比生活中的其他人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情感慰藉嗎?
也許。
我們應該正視、尊重,甚至贊揚老年人的欲望。
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用尋常影視劇的標準去框定、評判它。
就像是一些中老年相親節(jié)目。
比如遼寧衛(wèi)視《愛的選擇》,吉林衛(wèi)視《緣來不晚》,黑龍江衛(wèi)視《相親相愛》。

里頭的老男人多真實啊——
在年輕人相親,扭扭捏捏,反復試探。
而老男人們呢,都開始打直球。
擇偶條件,一個比一個精準。

一個比一個不可描述。

好笑吧。
但是也略顯心酸。
說一個細節(jié),你就明白。
這位大爺,年輕時,妻子就得了重病。
他一個人當?shù)攱專贿呎疹櫪习椋贿叞押⒆永洞蟆?
妻子離開后,盡管對上眼緣的不少,大爺卻遲遲不愿踏出第一步。
擔心自己再婚,會影響孩子找對象。
一直等了十多年,等孩子結(jié)完婚,才終于敢報名,敢相親。

而這。
不正是《我的后半生》的沈教授嗎?
他們前半生擔負了太多的責任了。
后半生,他們要做一個渴望愛情,踏踏實實生活的人。
要做一個“老渣男”。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原標題:《張國立證明了,「渣男」才有市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