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穿越看洪武”,明太祖及其皇后像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穿越看洪武”近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開展。該展覽精選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的肖像、洪武制度影響下的器皿、以及該時期的工藝品項,如龍紋鏡、藩王造像等,呈現洪武朝藝術的一隅。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1398在位)的年號。他出身貧寒,幼時放過牛,少年時更因大饑荒父母兄長過世,只能窩居寺廟做小僧。不過,最終卻在元末亂局中,先后擊敗陳有諒(1320-1363)、張士誠(1321-1367)等南方雄強,并派兵北伐擊退蒙古,開創了明朝(1368-1644)大業。由于人生戲劇性的逆轉勝,民間對這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有許多神奇傳說,或“臭頭皇帝”的鮮明特征,或開口即能成真的“皇帝嘴”,并親切地稱之為“洪武君”。
正史上的明太祖,則具兩面性格,一方面關注民生,崇尚節儉,致力于改善吏治;另一面則嚴定規章,集中權力,重刑好殺。其作為開國皇帝,亦開創明代的典章制度,包括訂立服色以紅色為宜,亦下令祭器改用瓷器以取代青銅器,使得紅色成為明代崇尚的顏色,瓷質祭器成為明清時的國之重器。本次展覽挑選明太祖及其皇后的肖像、洪武制度影響下的器皿、以及該時期的工藝品項,如龍紋鏡、藩王造像等,呈現洪武朝藝術的一隅。
以下為部分展品介紹:

明(1368-1644)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明(1368-1644)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肖像
此為紫禁城南薰殿舊藏《明代帝后半身像》冊中的第一開——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肖像。根據楷體金書標名,可知所繪人物為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1328-1398),與其正妻,著名的賢后馬氏(1332-1382)。
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發現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于“茶庫”,下旨檢修裱裝。于乾隆十三年(1748)修復工作完成后,將其中的帝后像改移“南薫殿”貯藏,此開即曾為乾隆皇帝修裱的帝后像之一。

明太祖高皇帝肖像
這一名為”明太祖肖像的畫作共十二件,其中儀表如常者二,時代與畫中人的活動年代較為接近;其他十件,成畫時代晚近且畫風偏向民間者,都是麻臉戽斗,強調這位平民皇帝天生“異相”的樣貌。根據學界考證,明太祖的異相,起源于永樂帝朱棣(1360-1424,1402-1424在位)為鞏固政權而進行的吹捧和神話,成為流行于民間的主流。而明太祖真正的樣貌,則成為宮中緬懷先皇祭祀用的隱藏正版。
畫家為求寫實,畫幅中的明太祖的每根胡須,均一筆一筆分開畫成,透出掩在后面的衣領與袍紋。臉上微豎的眉頭和深刻的法令紋,也捕捉了在老去外表下,威嚴而略顯暴躁的神態。

對幅是陪他打天下的正妻馬皇后。 《明史》對她的記載非常生動,尚未顯貴時,身為賢內助的馬氏,曾為偷燒餅救差點被餓死的朱元璋,不惜灼傷自己。后來雖為皇后,卻依舊保留了民間婦女照料丈夫飲食起居的習慣,遇見明太祖震怒退朝的場合,“輒隨事微諫”,宮人以“圣慈”譽之。畫家以略為泛黃的膚色,配以兩頰微染胭脂,表現馬皇后出身平民的樸實。眼尾向下的紋路,則令人不禁聯想到家中慈母。另,皇后首飾鑲嵌紅色寶石反射光線的圓潤質感,點翠頭面的藍綠色澤變化,以及龍鳳的輪廓,都能看出盡心描摹滿頭珠寶令人炫目的效果。畫中形象細至須發,以多樣技巧紛呈各種細節,為宮廷畫家恭謹繪制的忠實肖像。

明洪武 紅釉暗花龍紋碗
明洪武 紅釉暗花龍紋碗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1370)時,明太祖下令“服色所尚,于赤為宜”,紅色成為明代國俗崇尚的顏色。此碗通體施紅釉,釉色濃艷,口沿微撇,弧壁,矮圈足,胎壁勻薄,底露胎;外壁光素無紋,內壁印飾五爪龍紋一對,器心淺劃折帶如意云紋。由于五爪龍紋在明代為皇族的專屬紋飾,再結合碗的釉色,推測此碗具有官用瓷器的特質。

明洪武 釉里紅三友玉壺春瓶
明洪武 釉里紅三友玉壺春瓶
釉里紅是一種以氧化銅發色的釉下彩,為明初瓷器中重要品類。由于氧化銅對燒造時的溫度與氣氛敏感,不易燒成鮮紅色,因此在明初時釉里紅器皿常帶灰色調。
此玉壺春瓶口沿外撇,直頸,梨形碩腹,矮圈足,全器以釉里紅繪飾紋樣,發色呈灰紫色。器腹描繪竹、石、芭蕉三友圖,其間飾有靈芝及蘭草。整體描繪時運筆快速,勾勒平涂筆痕清晰,尤其蘭竹頗具筆墨意趣,生動活潑。此器無論器形或紋飾組合,皆為明初時常見的形制,頗具代表性。

明永樂 青花波濤龍紋爵杯與托盤
明永樂 青花波濤龍紋爵杯與托盤
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年(1369)時明太祖下令規定祭器皆改用瓷器,以取代青銅器;其中瓷爵在當時已是重要的祭器之一。此器仿青銅爵形,搭配托盤組合而成。托盤中央為突起的三山形支柱,其間有豎槽與孔隙供瓷爵穩定置放。
整組器皿通體飾青花,以五爪雙龍紋搭配海水江崖紋與波濤紋,氣勢雄強,刻劃細膩講究。從紋飾與形制來看,可推想此器皿為永樂時期的家國重器,亦是洪武制度賡續的例證。

明 云龍紋鏡
明 云龍紋鏡
圓形鏡,山形鈕,鏡背作素邊,內飾一四爪降龍,龍頭處于下方,昂首、身軀朝上方彎曲呈倒C 形,一后腿與尾交疊,其周圍飾如意云紋與海水波濤紋,左側長方框內有篆字銘文:“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月日造”。
類似的龍紋鏡于明初時流行,亦見于藩王墓,如魯荒王朱檀(1370-1390)墓與郢靖王朱棟(1388-1414)墓皆有出土,然為五爪龍紋。此銅鏡規格或遜于藩王等級。

明洪武二十九年 釋迦牟尼佛坐像
明洪武二十九年 釋迦牟尼佛坐像
釋迦牟尼佛像手施禪定印、與愿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趺坐于重瓣蓮座,其下為六角形束腰座。佛像體積小巧,神貌莊嚴,其背面與臺座刻有造像銘文。臺座銘文末尾附紀年“洪武丙子(二十九年,1396)四月施”。
根據銘文推測,此像為明代藩王周王朱橚(1361-1425,明太祖第五子)發愿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所造,其尊像數量或依照唐代《開元釋教錄》記載佛經共五千四十八卷而造。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至7月20日。
(本文圖文資料據臺北故宮博物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