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幽靈公主》:唯有寬恕才能重生
原創 維舟 維舟

《幽靈公主》(4K修復版)近日上映,這是國內觀眾第一次能在電影院里觀看這一經典之作。二十多年前,我看的是VCD,只看了開頭5分鐘,就深受震撼:“動畫片竟然還能這么拍?!”
在那之前,我對“動畫片”的理解就是“拍給小孩子看的”,但《幽靈公主》顯然不是,我懷疑小孩子是看不懂的——即便如我,多年來看了好幾遍,也不敢說已經完全看懂了。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故事的主題似乎是宮崎駿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生態保護”,但它又遠不止此,那是一個人類迄今無法擺脫的困境:所謂“文明”,必然會走向對自然的索取、開發,然而這樣做,本身就是在毀滅文明社會生存的根基,因為人類其實是“寄生”在自然這個“宿主”身上的。
片中設置了多組二元對立的元素:人與自然、生與死、戰爭與和平……激烈的沖突無處不在,沒有人能得到安寧,結果也不是以哪一方取得壓倒性勝利告終,這就像是人類處境的縮影:我們只能和解共生,才能在這個擁擠的星球上活下去。

片名“幽靈公主”指的當然是麒麟森林中的少女小桑,她是自然界復仇的化身,野性、率真、堅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她與城主幻姬(黑帽大人)互為鏡像:她們從各自的立場出發,毫不妥協,唯一的對話方式就是戰斗。
幻姬固然是悲劇的制造者,但這個施害者本身卻也是個受害者:在這個亂世中,像她這樣一個女人,可想而知原本就是靠無情的手段才生存下來的。她善待手下的女人、收容那些麻風病人,都可見她對底層的邊緣人物并非沒有善意,然而在她眼里,那片森林卻是可以任意對待的無生命體。實際上,她更能代表人類一直以來的態度。
宮崎駿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這么一段話:
過去的人們在奪取生命之前會猶豫,甚至是人類以外的生物。但是社會的變遷使得他們不再‘天真’。人類變的強大起來,同時也變得自大起來。我們不再會為沒有別的選擇而遺憾。我覺得,人類文明的精髓,就是對財富無止境的欲望,通過奪取人類以外的生靈而達成。
這話可以這樣理解:過去曾有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童年”,萬物有靈,而人也只是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分子,但在此之后,“文明”本身就奠基對其它生靈的掠奪之上,這就是“邪魔”的源頭——在《幽靈公主》的設定中,生命的能量是守恒的,因而“邪魔”就是試圖奪取他者生命力來延續自身的破壞性力量,而這必然制造出無盡的痛苦。
盡管觀眾肯定很容易被那些宏大的沖突場面所吸引,但這個故事的主基調卻是治愈:城堡的毀林開礦,讓野豬神拿各在中彈后飽受痛苦,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痛苦,最終波及到遙遠村落的無辜之人,而承受了其詛咒的主角,自此不得不直視命運,也正視這世間的苦難——實際上,這些苦難不消除,他身上的詛咒也就無法解除。

男主角飛鳥(Ashitaka)是唯一超越于沖突各方的人物,也只有他看清了這一悲劇背后的癥結,以一種幾乎是自我獻身的精神去實現各方的救贖。這個17歲的少年有一顆老靈魂,那也許是突如其來的苦難逼迫他早熟。
宮崎駿說過,飛鳥其實就是他自己,“飛鳥并非一個樂觀的或者說無憂無慮的少年,由于命運多舛,可以說他一直都很憂郁”,他為了拯救村莊而不惜冒犯野豬神,按說是大恩人,結果卻在遭到詛咒之后成了不祥之人,被共同體所驅逐,離開之際,他割斷頭發、遮住臉,幾乎無人送行,因為他作為被神所詛咒的人,事實上已經不再被看作是活人了。
他在這世上游蕩,但不屬于任何一方:原先的部落已經當他死去,在城堡里他只是一個客人,至于森林,雖然他救了小桑,但她起初也曾想殺了他(畢竟他是討厭的人類),只不過善意給他敷了草藥,原本打算也就不再管他了,白狼則不止一次告訴他“離開這森林”。也正是這種無所依歸的狀態,使他能堅持獨立判斷。
即便到了最后,小桑仍然對他說:“我喜歡你。可是我無法原諒人類。”宮崎駿后來解釋說,這句話
是飛鳥心頭拔不去的一根刺。然而他是那種心甘情愿和這根刺一起活著的人。因此我覺得飛鳥是21世紀的人,可以和這根刺——桑一起活下去,而不是說“好吧,看來我也無能為力”。……人類為了存活對生態所作的一切,是飛鳥心頭的另一根刺。但同時他又不能無視于人們挨餓致死。對他來說,在各種矛盾中痛并活著,除此以外別無選擇。
值得補充的是,他身上還有一根刺:從一開始受到野豬神的詛咒所留下的疤痕,直到最后也沒有完全消除,這意味著他必須學會和這段痛苦過往共存下去。重生并不意味著舊日過往的徹底抹消,而只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
那個詛咒究竟是什么?在我看來,那就是怨恨。野豬神承受了痛苦之后,自身無法消化,怨恨越積越多,直至自我毀滅,甚至毀滅之際仍怨恨未消,詛咒要讓“渺小的人類嘗嘗我受過的痛苦”。這一傷痕在飛鳥身上逐漸擴展加深,一旦深入臟腑就會致命,這正表明怨恨的情緒是一股死亡力量,而他要活下去,就必須以超常的勇氣去面對,超越怨恨,不讓自己被憤怒和恐懼所吞沒。
那些極具攻擊性的力量看似強大,但究其本質都是死亡力量,只能導向毀滅與自我毀滅,而最強大的力量必然是生命的力量——那看起來平和、無力,但只有它能使消弭傷痛,帶來重生。
原標題:《唯有寬恕才能重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