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結婚這件事,年輕人到底怎么想的?
近期,#多地宣布發(fā)錢獎勵結婚# 沖上社交媒體熱搜。廣州市白云區(qū)龍歸南嶺村日前出臺《初婚獎勵實施方案(試行)》,規(guī)定雙方或一方為本村戶籍股東成員的初婚夫妻,最高可申領4萬元獎金。
隨著結婚登記數量逐年下降,“年輕人為什么不結婚”成了社交媒體的熱點話題。
為此,有數工作室發(fā)掘了一篇由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月等人撰寫的調查研究,這份名為《我國未婚青年婚戀觀念、婚姻焦慮及政策態(tài)度探究》(以下簡稱《探究》),是基于2021年10月開展的“完善青年生育配套支持政策抽樣調查”數據,對2萬多名未婚青年的婚戀觀念、婚姻焦慮等進行了分析。
這篇研究發(fā)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有些結論甚至還很反社交媒體上的主流印象。比如網上很多人都說年輕人現在不喜歡結婚,就喜歡過單身生活,但李月等人的調查就發(fā)現,沒結婚的青年里,真正不想結婚的占比只有20.7%,未婚最大的原因還是沒合適的對象,有超過40%的人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暫時沒結婚。

既然目前不婚仍不是主流態(tài)度,那年輕人結婚卡在了哪里?
不是不婚,是找好對象太難
都說現在的年輕人對婚戀的態(tài)度更自由開放,但在選對象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其實是比以前更加謹慎了。不將就的心態(tài),在婚姻選擇上成為主流。
《探究》對未婚青年的婚戀觀調查后發(fā)現,年輕人還沒結婚,不是因為不相信愛情,實際正好相反,接近一半的人相信結婚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愛情”。

這與年輕人更加獨立的婚戀觀不沖突,實際上,正是由于年輕人將婚姻視為提升自我價值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徑,所以將就式的婚姻生活有減少趨勢。而婚戀觀念的變化,也導致結婚從人生“必選項”轉為“可選項”,這并不是斷情絕愛的信號,而是理智追愛的選擇。
一項基于3.2萬多名大學生的戀愛、婚姻和生育觀念的調查分析也顯示,當代大學生對婚姻和生育抱有期待,但更強調“自主選擇” ,注重“婚育與事業(yè)”的平衡。(茅倬彥等人研究)
尤其是女性群體,對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更加分明。
《探究》顯示,有48.6%的女性受訪者認為人生不必須結婚,但男性群體里有48.6%認為人這輩子必須結婚。相同的比例,不同的態(tài)度,男女差異的背后,是母職捆綁、育兒成本、職業(yè)發(fā)展等因素,導致女性對婚姻的非必要性的認同比例越來越高。

而除了對是否要結婚,男女有顯著差異外,婚姻給男女帶來的焦慮,也有差異。
關于婚姻,男女焦慮的點不同
李月等人的研究發(fā)現,未婚男性則更為擔心自己未能結婚。25~35歲的未婚青年中,男性表示焦慮的比例比女性高近11個百分點。
這種焦慮,有很大一部分源自物質條件。
盡管現在結婚登記不再需要戶口簿、地域限制也已取消,結婚手續(xù)精簡了,但結婚的門檻依然還在。很多男性未婚焦慮的一大來源,就是認為自己達不到世俗約定中結婚的條件,即準備好婚房、彩禮等。
《探究》顯示,在30~35歲的未婚青年中,表示已經準備好婚房、彩禮這些物質基礎的比例全部不超過30%,分別僅為 28.2%和26.22%。

而未婚女性比較多的是擔憂結婚后的生活。婆媳關系、夫妻間矛盾、失去自我、家暴、丈夫不忠,這5件事位列未婚女性的婚姻生活焦慮榜前五。
所以,盡管年輕人天天掛在嘴邊說“恐婚”,實際上是在追求婚戀的最佳解,以期避免婚后生活的一地雞毛與感情的面目全非。而社會功能的迭代升級,如外賣、保潔等新工種的壯大,讓單身人士也能獲得不差的生活體驗,年輕人確實更有定力不用匆忙結婚,多少人相信,緣分來了就結婚。
節(jié)奏那么快,對象哪有時間找?
只是更多時候,不期而遇的愛情往往是少數,主動出擊才是找到對象的靠譜渠道。
很多人都說相親不靠譜,但《探究》調查了2萬多名第一次結婚的年輕人,發(fā)現靠相親找到人生伴侶的比例超過了一半。

但如此重要的脫單渠道,已被不少年輕人堵住。
李月等人調查發(fā)現,在未婚青年中,有超過四成的人,過去一年里從未參加過相親。
在快節(jié)奏的大都市,很多年輕人都停止積極接觸異性了。根據《探究》披露的數據,在一線城市里,積極嘗試與異性接觸的比例也僅有23.7%,遠遠低于農村地區(qū)的43.6%;女性與異性積極嘗試接觸的意愿度也顯著低于男性,前者的比例幾乎為后者的一半。

時代在交融,男女卻越來越有別了。“厭男癥”“厭女癥”不僅成了百發(fā)百中的流量密碼,甚至成了社交標簽與身份頭銜。 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還是高強度的工作節(jié)奏和生活壓力,讓很多年輕人無暇分出時間去尋找愛情。
畢竟相親也是個體力活。在社交媒體上,溫州一位男子曬出了自己今年春節(jié)期間的相親經歷:相親了12次,看了8遍《哪吒》、3遍《唐探1990》,吃了6次火鍋。
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還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像他一樣,為尋找愛情付出這么多時間和精力?
作者 | 姚欣言
封圖來源 | 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