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月譚天丨賴清德強推“脫中入北”是把臺灣帶向死路
在被美“關稅大棒”無情重擊后,賴清德卻拋出臺灣投資要“脫中入北”(“北”指所謂“全球北方民主國家”),引發臺灣社會質疑。臺灣《聯合報》文章直指,賴清德用“北”遮“美”,“脫中入北”實際上是“脫中入美”。
譚主觀察,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臺灣社會看清,“脫中入北”就是賴清德閉門生造的概念,是其“倚美謀獨”的“開道旗”。他要“入”的“北”正在掏空臺灣產業,想“脫”的“中”根本“脫不了”,強行推動只會葬送臺灣生機。

島內媒體評論截圖
“脫中”完全是逆流悖論
這段時間,美國各階層都離不開“中國制造”成為島內輿論焦點。
島內媒體注意到,美國挑起關稅戰至今,特朗普大廈紀念品商店中仍有許多來自浙江義烏的商品。東森新聞網刊發深度文章指出,從白宮衣櫥到美國家庭的微波爐、芭比娃娃等,“中國制造”無處不在,已經成為美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時新聞網還關注到美國因關稅問題興起了“代購熱潮”,“越來越多美國人親自飛往中國大陸購買‘中國制造’商品”。

島內媒體報道截圖
有島內分析人士告訴譚主,這些都表明,賴清德“脫中入北”的“北”都“脫不了中”。大陸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資本都在搶進大陸,賴清德主張的“脫中”完全是逆流悖論,根本不可能實現。
臺灣《旺報》社評舉例稱,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稱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中國經濟脫鉤“愚蠢至極”,美國芯片龍頭英偉達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近日訪華稱不會放棄中國市場,二者不約而同展現了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島內學者向譚主分析稱,大陸制造業具有成本低、質量優、規模大和生產高效的優勢,在全球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還具有深度整合的供應鏈,這是全世界都無法“脫中”的深層邏輯。
島內學者告訴譚主,之所以說賴清德“脫中”是走不通的死路,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兩岸密不可分,歷史、地理以及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就決定了兩岸“脫鉤斷鏈”無法實現。島內學者進一步指出,經過長期交流交融,兩岸已經建立起了相當綿密的生產網絡,臺商臺企已經深度融入大陸,臺灣不應也不可能與大陸“脫鉤”。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鄧哲偉強調,過去幾年,兩岸關系即使有起伏緊張,兩岸經貿交流仍然持續。這表明,兩岸的深度聯結不會因為賴清德政治操弄而崩解。
“入北”更是以身飼虎
擺在眼前的事實已經證明,賴清德主張的“入北”不僅是個壞主意,更是個危險的決定。
多家島內媒體以臺積電的遭遇為例指出,“入北”、向美靠攏就是以身飼虎,只會讓美吃定臺灣,一步步耗盡臺灣所剩不多的脂膏。在臺積電今年3月宣布加大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后,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又在記者會上“加碼”稱,臺積電將在美國投資2500億美元。三立新聞網報道稱,美國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幫臺積電往上加碼,“不知道臺積電是否吃得消”。
臺灣專家杜紫宸分析認為,美國近年不斷強調本土優先與產業自主,“入北”的臺灣企業不僅被要求輸出關鍵技術,還得自費建廠,自擔風險。“入北”根本不是對等合作,而是被“北”剝奪主導權。《旺報》社評進一步質疑,臺灣中小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有限,更不具備到美國設廠的能力,面對美國的不確定性和“入北”主張,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產業將何去何從?

島內媒體評論截圖
島內學者還強調,此次美國挑起關稅戰的一系列事實表明,大陸是國際社會的穩定力量和進步力量,而美國則是全球經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賴清德“脫中入北”實際上是從穩定向不穩定靠攏,會給臺灣帶來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譚主最后想說,世界需要中國的大勢不可阻擋。臺灣本就擁有與大陸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天然優勢,完全可以順勢而為。賴清德為了謀“獨”私利非要逆勢而動、強推“脫中入北”,只會讓臺灣陷入風險、走上邪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