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2025丨專訪南開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趙新:人工智能未來會變成通識類課程
【編者按】
在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
2025年,注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2025”專題,以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之變。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趙新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數學讓世界有了定量的概念,計算機讓世界是可計算的,如果以人工智能的角度來說,我理解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概念是一個優化的技術,它計算讓這個世界怎么做一件事最優,所以它會讓這個世界各個角度都能受益。”
2025年初,國內多所“雙一流”高校宣布本科擴招,擴招專業大都包括人工智能專業,這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樣,伴隨年初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紅,不只引發了對文科存續價值的激烈討論,人工智能帶來的替代性恐慌亦有蔓延。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趙新。受訪者 供圖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趙新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數學等課程的發展路徑很像,“現在即使是中文系也得學數學,即使是哲學系也得學計算機,將來可能的情況是,人工智能會變成通識類的課程。之所以招這么多的學生,未來可能每個單位都要用人工智能,大概是這樣一個趨勢。”
“人工智能這個詞,一看就容易望文生義,似乎是一個遠遠超過人腦的無所不能,但簡單講人工智能就是賦能,”趙新說,“對教育來說,還是要堅持固基礎,寬專業面的思路。學生掌握牢本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是核心競爭力,比如我們常說這個人的思維一看就是干這個的,學生要善于把其他問題映射成本領域能解決的問題。這樣即使AI存在,擁有知識就能教AI得到最好的結果。”
采訪中,趙新也談到,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有過很多波,最近這一波概念非常吸引人,當然就會加上很多人為的想象,但這波是不是真的能讓整個社會達到非常理想的狀況也說不好。
澎湃新聞注意到,南開是我國最早開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當前學院下設:自動化系、智能科學系、智能工程系、機器人與信息自動化研究所、機器智能研究所和實驗教學中心等6個非實體系、所、中心單位。在人工智能領域,趙新做了很多年機器人的研究。其當前在南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操作機器人系統、微納設計與加工、生物模式形成與組織發育建模等??。
針對當前高校學生使用AI完成作業和論文是否涉及公平性,老師是否會被AI替代,哪些學科對應的職業可能會被AI顛覆,AI時代如何重構文、理、工科的課程體系等熱點問題,趙新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也做了回答。
AI正在模糊傳統的學科邊界
澎湃新聞:南開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您認為大學在應對科技變革帶來的人才培養變化過程中,應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南開是如何應對變化的?
趙新:對于大學來說,學科劃分越來越細肯定是方向之一,但是更關鍵的是,現在慢慢出現了學科融合的趨勢。類似像人工智能學科的出現,至少會涉及數學、統計、人工智能、計算機,甚至還有物理,還有和生物科學相關的,比如認知。類似人工智能等專業的發展階段,一定會出現學科交叉融合。對教育來說,還是要堅持一個固基礎,寬專業面的思路。
南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這樣新一波的智能技術出現之后,在天津市倡議下,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隨后又成立了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現在還有密碼與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這些學院都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出現、成熟,從數學、自動化、計算機這樣一些學科分離出來,在重要性越來越強之后成立的。
澎湃新聞:當下AI正在模糊傳統的學科邊界,如何重構文科、理科、工科的課程體系?
趙新:劃分學科是為了讓一個學科或者專業發展得更好,這是一個目的。
現在學科慢慢又開始了交叉融合。從學科交叉的角度來說,我們研究一個問題是整個的,不會因為學科而劃分。比如用機器人做克隆,要知道克隆技術是生命科學的技術,它用到的手段可能會涉及生化方面的技術,但做機器人的不會生物,也不會化學,也不會醫學,針對克隆技術問題本身包羅萬象,可能還會涉及倫理等問題。從動作本身來說,如果描述一個人的動作是數學問題,我們要用這個動作去操作工具和細胞的交互是一個力學問題,那我們把克隆問題投影到我們會的領域就是數學問題和力學問題,如果把數學問題和力學問題解決好,再有其他學科的配合,就可以做出創新性的工作。
想要把一個問題解決好,需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問題本身是不分學科的,我學一個學科,只要聽明白其他學科的事,是可以在我的學科上把這個問題有所改進,所以在其他學科不變的情況下,我的總體效果就會變好。
從自然辯證法角度來看,物理變化最簡單,化學變化里有物理變化,生物變化里有化學變化,社會變化里包括所有其他,這是一個普遍規律。一個問題的解決一定會涉及各個側面,想把一個問題解決好,有自己擅長的,其他學科大概還能夠了解,再加上良好的團隊精神,就能實現融合。
澎湃新聞:您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了哪些啟示?
趙新:我也是通過學習人工智能最新的知識才發現,以我的知識背景來說,人工智能會涉及到我上大學時的三個專業,一個是自動化,就是現在的自動化學科,一個是計算機的軟件,一個是計算機的硬件。我就知道,即使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今天,仍然會用到我幾十年前上學時三個專業的知識。
但比如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創造出這樣的算法,不可能只用這三個專業的知識就能創造出來,所以對于教育來說,還是要有寬一點的知識面,盡管現在專業越分越細。
學生用AI工具完成作業或論文并不涉及公平性
澎湃新聞:當前出現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學生使用AI工具完成作業或論文時,如何界定學術原創性?
趙新:不僅是作業,包括本科生的論文,本身就不要求創新性,只要明確標注你做出來的東西是在什么幫助之下,就像現在真的創新寫論文,也會引用他人,不一定都是創新的事。這是個道德問題,但不涉及學術道德。
我覺得本身這是個抄作業的事,不應該把這個問題放大化。我們老師很困惑的一個問題是,學生作業都做了,和作業類似的題期末考試考得還不好,就是說明作業沒有獨立做。實際上,有了AI之后(學生)不獨立做作業這件事會表現得更加嚴重,讓老師來判斷是否是抄作業更難了。
澎湃新聞:AI幫助完成作業、寫論文是個問題嗎?是否會涉及不公平?
趙新:我覺得這是個問題,就像用計算器計算之后,人的口算能力會下降,這個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事實上只要保證考試的時候沒抄,就是公平的。AI作為一個發散思維的工具是很好的,學生和AI 也是互相激發的過程,就像一個新想法做頭腦風暴,AI工具也是頭腦風暴的一環,是互相影響互相激勵。特別像現在的大語言模型,AI基本只是和人說話,不會做什么,用一個很常見的話就是知識的搬運工,是以搜索為主的工具。
我覺得現在對學生用AI工具應該是鼓勵的階段,即使是AI幫助學生找到的答案,起碼去用它了比不用好。
照本宣科的老師可能會被AI替代
澎湃新聞:人工智能技術給高校教育帶來了巨大變革,有人說,這也導致教師角色出現根本性轉變,比如成為AI協同教育設計師,您是如何看待這一轉變的?
趙新:這個改變會非常非常大,比如說原來很大一部分老師以傳授知識為主,這對大學生還是必要的,但是再往上走,比如對研究生、博士生,就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以掌握技能為主。
為了讓學生掌握技能,老師就不能只講書本上已有的。用醫學來比喻,病人病毒感染,會有什么癥狀,發炎會有什么癥狀,可能都會發燒,但你怎么判斷呢?數學也是,老師教一個定義定理,但什么時候用這個定義定理,怎么用。
所以在傳統的教育里教和用之間有一個很大的鴻溝。用一棵知識樹做比喻,原來老師講的都是樹上的果實和葉子,很少講樹枝,可能考試也不會涉及樹枝,所以學生就不太注意知識的分支、知識的主干,注意的都是果實和葉子。有了AI的工具之后,就可以用AI 做輔助,假如有一個大模型,可以把一門知識的體系、邏輯講得非常清楚,老師就可能通過和學生互動的方式,盡可能教給學生一整棵樹,而不只是像現在這樣傳授的只是基本的果實、葉子。
澎湃新聞:AI發展非常快,老師是否會被替代?
趙新:在當下通過地圖找路的問題解決了,但沒有地圖的時候怎么辦。打個比方,有一個人去過一個地方,好像似乎知道路線,又似乎不知道,記憶里看見一個房子該如何拐彎,看見一棵樹又該如何拐彎,這個人可能走一趟還可以走過去,但你讓他說從哪走到哪可能就說不出來。回到這個問題,這樣一些感覺和印象,就是非結構化的知識、經驗性的知識老師可能比較有經驗。知識不光包括定理定義,還包括定理定義是怎么來的,里面的內在規律。事實是,不太完備的知識要比完備的知識多得多。
同時,我覺得照本宣科的那種(老師)會被替代,因為有人工智能以后,用不著老師來念了。我們說玄奘法師去取經,取回來本身就成為了一個高僧大德,但現在肯定不行,很容易就拿回來了,現在當老師肯定不是取經的那個階段。老師之間的差距是存在的,這在未來會越來越明顯。
人工智能會慢慢變成通識類課程
澎湃新聞:今年很多高校針對人工智能等專業發布擴招公告,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趙新:從學生未來就業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往前倒一點就是計算機,計算機再往前倒一點就是數學,宏觀上看三門學科的發展路徑非常像,只是學科的不同發展階段。現在即使是中文系也得學數學,即使是哲學系也得學計算機。可能的情況是,人工智能未來慢慢會變成通識類的課程,這是從講課的角度來說。
以前比如計算機就只是學計算機的人學,但現在每個人都要用計算機。所以招這么多的學生,將來可能每個單位都要用人工智能,大概是這樣一個趨勢。
澎湃新聞:當前人類社會正加速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您認為哪些學科對應的職業可能會被AI顛覆,比如翻譯、金融分析等是否有被替代的可能性?
趙新:我覺得各種知識都有一個問題,就是高端和低端的問題,低端肯定容易被替代,高端就不容易被替代。比如翻譯,按照信達雅的標準就不容易被替代。同樣,和聯想、直覺相關的職業也很難被替代。
還有難被替代的就是具有操作性的,AI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它給出的結論并非通過實踐得到的,也不是它真的會產生什么東西。所以需要通過操作性、技能性得到相關結果的職業也不容易被替代,但這并不排除未來也可以用機器人來替代。
澎湃新聞:您認為哪些核心能力需優先培養以應對AI替代性威脅?
趙新:我自己感覺,本學科的知識、本學科的思維方式掌握得比較牢,是核心的競爭力。比如我們平常總說這個人的思維一看就是干這個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是有用的,善于把其他的問題映射成本領域能解決的問題,這樣即使在AI 存在的情況下,你有這個知識,你還知道用最少的例子教AI , 得到最好的結果。
以南開人工智能學院為例,學生從大二開始就可以進實驗室跟著老師做科研,大三、大四就可以參加小項目。這些小項目和課本上的知識區別是什么呢,課本上的知識是獨立的,往好處說是一個經典,往壞處說是無土的沒有根的,把這些知識用到小項目上,相當于這個知識就發酵了,就有用了。再到畢業設計做一個大練習,盡可能把以前的各門課程串起來,這樣的話,學生學到的不只是葉子和果實,而是每個葉子和果實之間怎么聯結,果實、葉子和樹枝怎么聯結,樹枝和樹干怎么聯結。
再加上碩士到博士期間的科研訓練。碩士、博士和本科有什么區別呢,不管是橫向還是豎向,碩士和博士的研究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需要自己探索,探索最大的、最優的一個結果,學生慢慢就會掌握用學科知識,去探索世界、認識世界,解決問題。
AI能否像想象的那樣強大還有很多不確定
澎湃新聞:有人在網上評論,人工智能出現后意味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您怎么看?
趙新:我自己也這么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有過很多波,是不是這波我說不好,但它確實對人類影響非常大。最近這一波,概念非常吸引人,當然就會加上很多人為的想象,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有非常明確的技術基礎。因為它的計算能力太強,超出人的想象,這波是不是真的能讓整個社會達到非常理想的狀況也說不好。
數學讓世界有了定量的概念,計算機讓世界是可計算的。如果以人工智能的角度來說,我理解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是一個優化的技術,它幫助世界計算怎么做一件事最優,通過計算找出一個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實際上它是一個流程優化,或者是過程優化,所以它會讓這個世界各個角度都能受益。
人工智能這個詞,一看就容易望文生義,似乎是一個遠遠超過人腦的無所不能,但事實就是多了一條大內存,內存大到一定程度不僅能夠計算,還能從中找到規律,分析結果,并深度學習。但它的基礎還是圖靈機,核心還是馮諾伊萬架構,所以人工智能是不是能夠像人想象的那樣(強大),還有很多不確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